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2篇
  免费   412篇
  国内免费   595篇
测绘学   473篇
大气科学   314篇
地球物理   748篇
地质学   1244篇
海洋学   506篇
天文学   94篇
综合类   239篇
自然地理   34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230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214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51.
该文基于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吉林省通榆县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 ,并针对旅游资源特征 ,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构思。  相似文献   
52.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for lined tunnels in a viscoplastic medium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paper is dedicat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nstitutive parameters of elasto‐viscoplastic constitutive law from measurements performed on deep underground cavities (typically tunnels). This inverse problem is solved by the minimization of a cost functional of least‐squares type. The exact gradient is computed by the direct differentiation method and the descent is done using the Levenberg–Marquardt algorithm. The method is presented for lined or unlined structures and is applied for an elastoviscoplastic constitutive law of the Perzyna class. Several identification problems are presented in one and two dimensions for different tunnel geometries. The used measur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by a preliminary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perturbed with a white noise. The identified responses match the measurements. We also discuss the usage of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system, provided by the direct differentiation method,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in situ monitoring. The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in space and time assess the location of the measurements points as well as the time of observation needed for reliable identification.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53.
模糊区域拓扑关系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拓扑关系是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要素之间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是进行绝大多数空间查询和分析的基础。非模糊空间要素之间的拓扑关系在一般拓扑学等理论的基础上已有相关的模型和描述,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何建立模糊空间要素这间的拓扑关系是建立模糊要素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该文在模糊扑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模糊区域的定义,建立了用于分析模糊区域之间拓扑关系的理论和模型,提出了4*4-intersection模型拓扑关系矩阵,并分析了不同拓扑关系矩阵对于非模糊区域之间、模糊区域之间建立拓扑关系的区别和联系,最后采和不同公式对模糊区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描述。  相似文献   
54.
沃尔什变换在测井曲线分层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岩性复杂的变质岩地区实施的大陆科学钻探,是通过采集井下不同深度岩石物理化学性质和物理场的各种数据,研究地壳特征及演化过程的各种科学问题。利用测井资料达到岩性剖面的重建是大陆科学钻探的重要目的之一。章利用沃尔什变换对钻孔岩性剖面进行分层,大重建的岩性剖面结果可以看出,该方法对于变质岩地区不同岩性的划分还是比较有效的。  相似文献   
55.
地铁基坑支护方案的模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文 《探矿工程》2003,30(1):57-59
根据地匠深基坑支护工程的特点,建立支护方案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构造了单极模糊评价模型,将指标因素的不确定性进行定量化。实例分析表明,模糊综合评价进行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的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56.
测井资料交会图法在火山岩岩性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赵建  高福红 《世界地质》2003,22(2):136-140
在火山岩储层研究中,岩性识别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评述目前常用的岩性识别方法后,重点以测井资料交会图法为例,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升平气田深层白垩系营城组火山岩为对象,优选出密度测井、自然伽玛测井、声波测井、电阻率、钍铀等测井项目的数据进行交会,编制出测井曲线交会图版,并以此为依据识别出该区的火山岩主要岩性有:安山岩、玄武岩、流纹岩和凝灰岩等。识别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57.
弹性地基接缝板模量反演和地基脱空判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陶  王复明  王钊 《岩土力学》2003,24(2):233-236
用有限单元法建立了可考虑接缝和地基脱空的弹性地基板位移计算模型。并根据系统识别原理,建立了接缝地基板弹性模量的反演分析方法。最终提出了利用FWD实测板中弯沉盆数据反演面板与地基弹性模量、根据板角(板边)弯沉值判定地基脱空面积的迭代方法。  相似文献   
58.
陈书让 《陕西地质》2003,21(2):70-76
通过选取描述油气化探综合异常的各种特征参量,借助模糊数学工具,利用最优聚类中心所具有的代表特征,建立分级指标,对油气化探综合进行分级评价。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化探综合异常的评价实例结果表明,利用油气化探综合异常各种特征参量进行动态聚类分级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9.
从概念内涵和应用目标出发,认为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质量评价应该分为质量现状和污染程度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地球化学资料在土壤环境现状质量评价、异常成因识别、污染元素累积速率和土壤污染程度评价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0.
A Bayesian inference approach is introduced to identify soil degradation behaviours at four downhole array sites. The approach of inference is based on a parametric time‐varying infinite impulse response filter model. The approach is shown to be adaptive to the changes of filter parameters and noise amplitudes. Four sites, including the Lotung (Taiwan), Chiba (Japan), Garner Valley (California), and Treasure Island (California) sites with downhole seismic arrays are analysed. Our results show two major types of soil degradation behaviour: the well‐known strain‐dependent softening, and reduction in stiffness that is not instantaneously recoverable. It is also found that both types of soil degradation are more pronounced in sandy soils than in clayey soils. The mechanism for the second type of soil degradation is not yet clear to the authors and suggest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