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42篇 |
免费 | 1837篇 |
国内免费 | 336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45篇 |
大气科学 | 2099篇 |
地球物理 | 2110篇 |
地质学 | 5403篇 |
海洋学 | 1912篇 |
天文学 | 357篇 |
综合类 | 561篇 |
自然地理 | 11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4篇 |
2023年 | 175篇 |
2022年 | 336篇 |
2021年 | 435篇 |
2020年 | 457篇 |
2019年 | 539篇 |
2018年 | 484篇 |
2017年 | 464篇 |
2016年 | 521篇 |
2015年 | 550篇 |
2014年 | 669篇 |
2013年 | 740篇 |
2012年 | 653篇 |
2011年 | 671篇 |
2010年 | 611篇 |
2009年 | 761篇 |
2008年 | 692篇 |
2007年 | 732篇 |
2006年 | 726篇 |
2005年 | 602篇 |
2004年 | 577篇 |
2003年 | 443篇 |
2002年 | 419篇 |
2001年 | 343篇 |
2000年 | 329篇 |
1999年 | 297篇 |
1998年 | 235篇 |
1997年 | 219篇 |
1996年 | 193篇 |
1995年 | 125篇 |
1994年 | 117篇 |
1993年 | 111篇 |
1992年 | 86篇 |
1991年 | 65篇 |
1990年 | 56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在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的研究中,利用景观格局能够进行生态协调性和地表覆盖景观格局分析。在景观格局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是景观格局指数。本文对景观格局指数在黑龙江省地理国情普查的两个实验区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53.
利用1989、2003、2018年的Landsat影像对安顺市西秀区的地表温度进行反演,分析研究区在30年发展中的热岛时空变化及其成因。使用基于影像的反演算法,结合分类回归树算法进行地表温度的反演,用气象站数据对反演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并建立缓冲区对研究区进行相关性分析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受喀斯特地貌的影响,除主城区外,郊区也存在大量高温区;近30年研究区热效应与不透水面、绿地的面积有极显著相关;1989-2003年研究区城市热岛面积随城市扩张逐渐增大,但2018年主城区城市热岛现象几乎完全消失,排除气象因素和城市形态因子影响的可能后,发现这与安顺市城市绿化的大力进行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4.
55.
基于结构光和单CCD相机的物体表面三维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接触式物体表面三维自动测量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中心任务之一 ,围绕这个问题 ,提出了一种利用结构光 ,单 CCD相机和双定向技术实现物体表面三维自动测量的新方法。采用该方法 ,无需测定相机和结构光光截面之间的相对位置 ,在单目序列影像上就可测量出物体表面的三维坐标。 相似文献
56.
57.
雷达图像中的转换构造信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序次断裂是地壳变形的直接产物,具有丰富的构造变形信息,经过转换的低序次构造。形式多样,图案复杂,是构造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地表稳定性研究的重要基础。利用香港地区航空雷达图像资料,提取其中低序次构造的弱信息,建立转换变形模型,以分析区内不稳定地表的构造背景。区内北东向断裂是主要构造,其右行剪切形成一系列低序次R面,P面,R^1面构造,在雷达图像上表现为线性弱信息并且与微地貌发育有关。利用线性构造增强,提取技术和低序次构造组合分析方法,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确定马鞍山地区EW向的张性破裂是NE向张剪断裂的转换,是造成马鞍山滑坡的重要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58.
在研究和建立了多跑道障碍物限制面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基于G IS,开发了机场三维净空管理系统。该系统可按照相应标准自动生成单跑道特别是多跑道障碍物限制面、辅助进行净空管理,可极大地减少机场选址与规划中的超障物评定的工作量,显著提高净空管理效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9.
Brian P. Reen David R. Stauffer Kenneth J. Davis Ankur R. Desai 《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2006,120(2):275-314
The importance of soil moisture inputs and improved model physics in the prediction of the daytime boundary-layer structure during the Southern Great Plains Hydrology Experiment 1997 (SGP97) i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non-hydrostatic fifth-generation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PSU/NCAR) Mesoscale Model MM5. This is Part II of a two-part study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of surface heterogeneity to observed boundary-layer structure. Part I focuses on observations and utilizes a simple model while Part II uses observations and MM5 modelling. Soil moisture inputs tested include a lookup table based on soil type and season, output from an offline land-surface model (LSM) forced by atmospheric observations, and high-resolution ( 800 m) airborne microwave remotely sensed data. Model physics improvements are investigated by comparing an LSM directly coupled with the MM5 to a simpler force-restore method at the surface. The scale of land surface heterogeneities is compared to the scale of their effects on boundary-layer structure.The use of more detailed soil moisture fields allowed the MM5 to better represent the large-scale (hundreds of km) and small-scale (tens of km) horizontal gradients in surface-layer weather and, to a lesser degree,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layer (ABL) height, which was evaluated against observations measured by differential absorption lidar (DIAL). The benefits of coupling an LSM to the MM5 were not readily evident in this summertime case, with the model having particular difficulty simulating the timing of maximum surface fluxes while underestimating the depth of the mixed layer.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