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73篇 |
免费 | 546篇 |
国内免费 | 113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1篇 |
大气科学 | 8篇 |
地球物理 | 491篇 |
地质学 | 2824篇 |
海洋学 | 280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82篇 |
自然地理 | 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95篇 |
2019年 | 106篇 |
2018年 | 113篇 |
2017年 | 73篇 |
2016年 | 157篇 |
2015年 | 158篇 |
2014年 | 186篇 |
2013年 | 154篇 |
2012年 | 184篇 |
2011年 | 220篇 |
2010年 | 196篇 |
2009年 | 237篇 |
2008年 | 198篇 |
2007年 | 196篇 |
2006年 | 246篇 |
2005年 | 191篇 |
2004年 | 185篇 |
2003年 | 136篇 |
2002年 | 114篇 |
2001年 | 98篇 |
2000年 | 107篇 |
1999年 | 102篇 |
1998年 | 66篇 |
1997年 | 55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地下硐室是危害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其分布情况更是评价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重要条件,通过分析地下硐室的应力分布情况,利用极限平衡法及格里菲斯强度理论,讨论并研究了地下硐室对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发现地下硐室的直径和其走向与整体边坡走向的关系对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建立的6×6桩刚柔桩基模型,对复合桩基协同工作性状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在不同刚、柔性桩数比例与不同荷载水平下桩顶荷载、地基中应力与应变的变化规律。如果刚、柔性桩数比例不变、桩承受荷载小于其承载力极限值,则在不同荷载水平下刚、柔性桩顶所受荷载比值基本不变;同一荷载水平下存在刚性桩数与总桩数的一个经济比例(不大于40 %),当刚性桩数与总桩数比小于该比例时,增加刚性桩数量能有效减少浅层土中的应力,减沉效果明显;当刚、柔性桩数比例大于该比例时,增加刚性桩数量,地基中应力与应变减少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4.
某超大型离心机基础埋置于复杂软土地基中,自振特性研究十分关键。分别建立离心机基础的等效土弹簧模型和实体地基模型,对比分析不同地基模拟方法下的模态分析结果;开展基于白噪声激励的动力时程分析,分析地基参振质量对自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大型离心机基础前两阶模态振型分别为水平横向和纵向的摆动;基于不同的地基模拟方法计算得到的振型结果一致,自振频率相差在10%以内;超大型离心机基础结构的前两阶地基参振质量分别为1.376倍和0.998倍的基础总质量,地基参振质量使得结构的振动响应幅值下降50%左右,频谱峰值频率减小约2 Hz。结论对大型埋置式动力机器基础的自振特性研究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5.
结合一个典型的工程实例,综合分析和比较了室内岩土试验和原位试验结果对岩石地基承载力设计取值的影响。提出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按室内岩土试验的结果比按经验取值偏低,以原位试验的试验结果确定地基承载力更为科学、合理。通过原位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用原位试验的变形模量计算建筑物的沉降,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两者结果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996.
本文提出了低周往复水平荷载试验仿真分析方法,该法既不同于弹塑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又不同于常见的弹塑性静力分析。它能模拟低周往复水荷载试验的过程,既避免了地震波频谱的影响又体现了水平荷载的往复作用,可用于计算结构和构件的滞回曲线、截面的屈服顺序及相应的荷载和位移,尤其适用于分析消能支撑框架结构等耗能减震结构。本文用此方法分析了在框架柱轴压比超过限值要求时消能支撑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7.
Development of deformable connection for earthquake‐resistant buildings to reduce floor accelerations and force responses 下载免费PDF全文
Georgios Tsampras Richard Sause Dichuan Zhang Robert B. Fleischman Jose I. Restrepo David Mar Joseph Maffei 《地震工程与结构动力学》2016,45(9):1473-1494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of a deformable connection that is used to connect each floor system of the flexible gravity load resisting system (GLRS) with the stiff lateral force resisting system (LFRS) of an earthquake‐resistant building. It is shown that the deformable connection acts as a seismic response modification device, which limits the lateral forces transferred from each floor to the LFRS and allows relative motion between the GLRS and LFRS. In addition, the floor accelerations and the LFRS story shears related to the higher‐mode responses are reduced. The dispersion of peak responses is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the earthquake response of a 12‐story reinforced concrete shear wall example building with deformable connections are used to define an approximate feasible design space for the deformable connection. The responses of the example building model with deformable connections and the example building model with rigid‐elastic connections are compared. Two configurations of the deformable connection are studied. In one configuration, a 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 is used as the limited‐strength load‐carrying hysteretic component of the deformable connection, and in the other configuration, a friction device is used. Low damping laminated rubber bearings are used in both configurations to ensure the out‐of‐plane stability of the LFRS and to provide post‐elastic stiffness to the deformable connection. Important experimental results from full‐scale tests of the deformable connections are presented and used to calibrate numerical models of the connections.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8.
为了提高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实时沉降监测预测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保障基坑施工和周边环境安全,针对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周围底层移动、施工、环境因素及实际观测过程中原始数据存在较多噪声对原始沉降数据产生一定影响等诸多问题。本文考虑使用卡尔曼滤波理论对沉降数据进行去噪预处理,并建立离散灰度模型,通过该模型对沉降数据进行分析及预测。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处理,验证模型预测精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9.
1000.
依据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污染源的状况和酚、氰化物对地下水长期污染状况,综合临淄地区现场资料对酚、氰化物的污染特性及迁移机理作初步研究。研究表明,淄河沿岸区和冲沟内砂砾石分布区是酚、氰化物进入地下水的主要通道,大气降水是促进酚、氰化物解吸迁移的主要因素。虽然目前研究区域内已无含酚、氰化物的污水直接排放,但吸附于较厚细颗粒包气带土层中的酚、氰化物还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并缓慢进入地下水中,其含量将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