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11篇
  免费   1866篇
  国内免费   2219篇
测绘学   153篇
大气科学   722篇
地球物理   1739篇
地质学   6297篇
海洋学   580篇
天文学   2379篇
综合类   528篇
自然地理   1198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61篇
  2022年   374篇
  2021年   382篇
  2020年   327篇
  2019年   411篇
  2018年   357篇
  2017年   307篇
  2016年   346篇
  2015年   428篇
  2014年   465篇
  2013年   476篇
  2012年   545篇
  2011年   549篇
  2010年   503篇
  2009年   726篇
  2008年   613篇
  2007年   756篇
  2006年   714篇
  2005年   657篇
  2004年   621篇
  2003年   570篇
  2002年   511篇
  2001年   436篇
  2000年   399篇
  1999年   380篇
  1998年   347篇
  1997年   227篇
  1996年   158篇
  1995年   151篇
  1994年   141篇
  1993年   119篇
  1992年   129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收集了山东省多年来的地裂缝地质灾害调查和研究资料,结合地裂缝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对山东省内地裂缝的区域分布特征、发育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山东省内构造型地裂缝广泛发育,并对山东省构造型地裂缝的成因机理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62.
山东省禹城市城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北陆块、华北拗陷区、济阳坳陷区、惠民潜断陷、临邑凹陷南部。通过已有钻探资料及近年的勘查项目研究成果,对禹城市城区东营组热储的地热资源的地质背景、水文地质特征、地热流体化学特征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分析,认为禹城市城区东营组热储属于层控型低温地热田,地下热水矿化度较大,成因主要为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963.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吉林省人口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吉林省各县域(市辖区)为基本单元,借助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讨论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国有动力、非国有动力、农业动力及外向动力等因素的空间相关关系,并以此解释人口城镇化分县域(市辖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国有动力对吉林省人口城镇化的影响作用最大,影响强度由中北部向西南、东南两个方向递减;农业动力和非国有动力分居二、三位,但差别不明显。其中农业动力的影响强度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非国有动力的影响强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外向动力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力较弱,影响强度各地区差别较大。吉林省人口城镇化未来发展应重视非国有动力的影响和农村现代化的作用;关注人口城镇化动力多元化,考虑实现错位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964.
利用"微笑曲线"指导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了众多研究者的选择,且得出的结论基本都是制造业要转型升级就要向两端攀升,而对"微笑曲线"成因的研究则较为鲜见。用创新论、劳动论、市场论阐释了"微笑曲线"的成因,并以此作为突破影响长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粘性的基础理论,指出长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为:遵循竞争优势理论,针对应该重点发展的制造业,根据劳动的复杂程度以及产品是否有标准接口对制造业进行分类,继续做好做优精细复杂的行业、转移出去粗放简单的行业,同时,还应该积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新兴产业,在积累的基础上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65.
泛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测度及时空格局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泛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从经济、社会、生态3维度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测度1995-2013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值;并通过ESDA分析技术、耦合度及多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泛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时空格局演化及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1995-2013年泛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整体上呈提升趋势,且效益"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差异显著;2)相邻城市单元表现出较弱的空间集聚特征,效益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苏锡沪和宁杭地区,向皖江、绍甬地区演化,而效益冷点区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的耦合度不高,处于拮抗阶段向磨合阶段演化,仅个别城市效益系统耦合较好,呈"点"状形态分布;3)泛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时空格局演化主要受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及土地市场化3个主要驱动力综合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966.
Water is a necessary element during gas hydrate formations. Therefore, by analyzing water depletion changes in media, the re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ethane hydrate in media can be studied. In this study, two water sources supplying some liquid water which may be consumed by the methane hydrate formation reactions were designed and assembled. Using them, the full formation processes of methane hydrate was studi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 If heat released from nucleation reaction of methane hydrate is diffused rapidly, the nucleation ratios will be enhanced discernibly. While the hydrate is formed, a force is generated that sucks fresh water from the source into the vicinity of the hydrate, slowing down the cementation process and causing some hydrate grain dissociation. As a result of cementation differences, the hydrate reaction processes with different water sources present linear or quadratic equation characteristics. After a few repeated dissociation and formation processes of some hydrate grains caused by the fresh water, the gas amounts contained in hydrate will b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相似文献   
967.
针对目前渤海整个海域悬浮泥沙分布全貌的研究不充分。根据2000—2004年渤海表层悬浮泥沙分布特征选取7个典型海区,通过利用长时间序列悬沙质量浓度和风场遥感反演资料,在分析悬沙质量浓度与局地风速、物质来源等关系的基础上,定量研究风浪和潮流共同作用下、随季节显著变化的沉积物再悬浮过程,从而揭示整个渤海海域代表性海区悬沙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的动力成因。渤海不同海区表层悬沙质量浓度绝对值差别很大,多年平均最高质量浓度在20~450mg/L变化,高质量浓度集中在近岸河口区及其邻近海域,如黄河口和辽河口地区,低质量浓度区位于渤海中部、渤海海峡以及秦皇岛外海(属于近岸海域却质量浓度常年偏低的特殊海区)。渤海表层悬沙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风场的季节变化是主要影响因子,各代表性海区悬沙质量浓度与风速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悬沙质量浓度与风速之间存在一定时间段的滞后相关。沉积物再悬浮的定量研究表明,除渤海海峡外,渤海其它典型海区表层悬沙质量浓度及其季节变化,均与各自海区风浪和潮流共同作用产生的最大底流速及其季节变化相对应。在渤海,底层沉积物再悬浮的季节变化是影响悬沙质量浓度季节变化最关键的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968.
The influence of spring Arctic sea ice variability on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 lik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variability is established and investigated using an Atmosphere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AOGCM) of the Bergen Climate Model version 2(BCM2). The spring Arctic sea ice variability affects the mid-latitudes and tropics through the propagation of the anomalous Eliassen-Palm(E-P) flux from the polar region to mid- and low-latitudes during boreal spring. The pathway includes anomalous upward wave activity, which propagates to the high troposphere from near the surface of the polar region, turns southward between 500 h Pa and 200 h Pa and extends downward between 50°N and 70°N, influencing the near surfac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e alteration of the near surfac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en causes anomalous surface ocean circulation. These circulation changes consequently leads to the SST anomal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which may persist until the following summer, named seasonal "foot printing" mechanism(SFPM).  相似文献   
969.
2013-06~07??????????3?????????????С??????????п???????У???????????????????????????????????????????????????????????????????????????????????????????????????????????(ETAS???)??????????????????????崥???????????????й???????????????????  相似文献   
970.
?????????????е??о??????????Ms5.1????????????????????????Ρ?????????????????????????????NEE????????????????????????????????????????5~7 km??????????λ????????????????????????о?????ж?,???Ms5.1??????????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