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15篇 |
免费 | 1890篇 |
国内免费 | 241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8篇 |
大气科学 | 749篇 |
地球物理 | 1828篇 |
地质学 | 6707篇 |
海洋学 | 666篇 |
天文学 | 2382篇 |
综合类 | 530篇 |
自然地理 | 11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7篇 |
2023年 | 249篇 |
2022年 | 434篇 |
2021年 | 440篇 |
2020年 | 379篇 |
2019年 | 438篇 |
2018年 | 387篇 |
2017年 | 336篇 |
2016年 | 378篇 |
2015年 | 478篇 |
2014年 | 488篇 |
2013年 | 496篇 |
2012年 | 574篇 |
2011年 | 556篇 |
2010年 | 514篇 |
2009年 | 730篇 |
2008年 | 622篇 |
2007年 | 762篇 |
2006年 | 719篇 |
2005年 | 657篇 |
2004年 | 621篇 |
2003年 | 570篇 |
2002年 | 519篇 |
2001年 | 437篇 |
2000年 | 400篇 |
1999年 | 382篇 |
1998年 | 350篇 |
1997年 | 229篇 |
1996年 | 158篇 |
1995年 | 151篇 |
1994年 | 141篇 |
1993年 | 121篇 |
1992年 | 133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48篇 |
1989年 | 64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7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根据1999年岫岩地震序列的活动特点, 将其划分为前震、 余震密集、 余震平静、 余震衰减4个时段, 利用收集整理的1999年6月至2000年9月间该序列中161次2.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Gephart的应力反演方法, 研究了震源区各时段内构造应力场的总体特征和时序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序列的主压应力方向与华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基本一致, 而且最大主压应力的空间取向经历了主震前相对稳定—主震后分散—最大余震前相对稳定—最大余震后分散的全过程。 该结果对主震和最大余震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72.
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的中部,潭口油田靠近潜北大断层.通过勘探开发,根据测、钻井资料及生产动态数据发现,该区地层厚度在短距离内发生较大变化,砂体间的侧向连续性差,范围小.该地区盐岩十分发育,根据地震剖面以及盐层的发育,分析该地区产生一系列盐构造的类型,分别有盐层滑脱带以及滑脱断层、盐隆构造、盐辟构造等几种类型.该地区的盐构造的成因机制主要为走滑作用,根据盐构造的类型,成因机制可分为盐层滑脱作用、盐层隆升作用以及盐层刺穿作用.将盐构造的演化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荆沙组盐构造孕育期、潜江组潜四-潜三段盐构造生成期、潜江组潜二段-荆河镇组盐构造定型期.盐岩的发育以及盐构造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目的层砂体侧向连续性差,油层展布范围小,对油气成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73.
The precise location of the water ice condensation front (‘snow line’) in the protosolar nebula has been a debate for a long time. Its importance stems from the expected substantial jump in the abundance of solids beyond the snow line, which is conducive to planet formation, and from the higher ‘stickiness’ in collisions of ice-coated dust grains, which may help the process of coagulation of dust and the formation of planetesimals. In an optically thin nebula, the location of the snow line is easily calculated to be around 3 AU, subject to brightness variations of the young Sun. However, in its first 5-10 myr, the solar nebula was optically thick, implying a smaller snowline radius due to shielding from direct sunlight, but also a larger radius because of viscous heating. Several models have attempted to treat these opposing effects. However, until recently treatments beyond an approximate 1 + 1D radiative transfer were unfeasible. We revisit the problem with a fully self-consistent 3D treatment in an axisymmetric disk model, including a density-dependent treatment of the dust and ice sublimation. We find that the location of the snow line is very sensitive to the opacities of the dust grains and the mass accretion rate of the disk. We show that previous approximate treatments are quite efficient at determining the location of the snow line if the energy budget is locally dominated by viscous accretion. Using this result we derive an analytic estimate of the location of the snow line that compares very well with results from this and previous studies. Using solar abundances of the elements we compute the abundance of dust and ice and find that the expected jump in solid surface density at the snow line is smaller than previously assumed. We further show that in the inner few AU the refractory species are also partly evaporated, leading to a significantly smaller solid state surface density in the regions where the rocky planets were formed. 相似文献
874.
875.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复合含油气系统与有利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叠合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描述方法和评价思路,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含油气系统复合特征,再现从源岩到圈闭的油气地质演化过程。孔雀河地区含油气系统以断裂复合贯通为主,同时存在不整合面复合贯通,构成寒武系C—(!)—下奥陶统O1(!)—石炭系C(*)—三叠系T(*)—侏罗系J(*)+寒武系—C(!)—下奥陶统O1(*)—志留系S(*)—泥盆系D(*)—侏罗系J(*)改造型复合含油气系统(*)。含油气系统的复合经历3个关键时刻:泥盆纪末是构造格局与古油藏形成期,侏罗纪末和白垩纪末是油气转化、重新分配与油藏调整期。研究区可分为破坏散失区、改造调整区、深埋保存区,其中改造调整区、深埋保存区为有利油气聚集区,处在改造调整区的龙口背斜和维马克—开屏背斜的上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断背斜圈闭以及下古生界残留古断背斜圈闭是最佳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876.
利用1948-2006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亚高压的移动路径、特征及其触发机制。根据高压的移动情况及其环流等特征发现,南亚高压的移动路径分为东路型,南路型和西路型。对比不同路径的温度场、风场及热源整层积分场等特征,发现不同路径之间存在很大差异。通过SVD分析以及合成分析发现,高原附近热源强弱配置的差异是造成路径差异的可能原因;同时,高原地区热力、动力作用造成的中低纬度的大气长波波型配置对路径的影响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77.
878.
879.
位于川西高原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库区的杜米村移民安置点由于切坡建房,诱发后山斜坡强烈变形,威胁移民安置点和S220省道安全。首先,基于现场调查、测绘、钻探、槽探等勘查手段,查明了滑坡发育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变形特征;通过对滑体和滑带土开展室内直剪、反复剪试验,以及对滑床基岩进行抗压强度试验,结合反分析,合理确定了滑坡稳定性计算参数。然后,采用有限元程序Phase2建立滑坡数值计算模型,模拟再现了滑坡在开挖前、开挖后、降雨后的应力、变形特征和稳定性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滑坡的变形机理。研究认为:不良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和地下水是滑坡发生的内在因素,坡脚开挖是滑坡变形启动的诱发因素,后期持续降雨入渗是滑坡变形加剧直至失稳破坏的直接因素;开挖导致滑体前缘抗滑力降低、滑带和开挖边坡坡脚产生剪应力集中是滑坡变形启动的力学机制,而饱水和持续剪切变形导致滑带土强度不断衰减接近饱和残余状态是滑坡变形加剧的本质原因;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为牵引式蠕滑-拉裂。最后,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加固治理后的滑坡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条件下滑坡变形主要出现在桩后填土,降雨条件下变形范围扩大至强变形区,地震条件下变形范围进一步扩大至整个滑坡范围;三种工况下滑坡的稳定系数均能达到设计要求,表明加固设计方案和工程结构参数是合理的。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滑坡工程案例的机理研究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0.
深圳市东湖矿泉水形成机理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圳市东湖矿泉水是自然界十分稀少的锶—锌—偏硅酸碳酸复合型矿泉水,通过对矿泉水赋存地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并结合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认为东湖矿泉水形成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是构造作用和变质作用;在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下,深部碳酸盐类岩石受热硅化变质而产生大量CO2气体,使得各种化学元素在含有大量CO2的地下水的溶滤作用下不断迁移和富集而形成该区地下水中良好的元素组合。在其特征成分中,偏硅酸来自裂隙渗透水的溶滤和岩浆期后热液水的作用,微量元素锶主要来源于钾长石、钙长石,锌则主要来自岩浆活动以及岩脉中的黑云母、角闪石、辉石等铁镁硅酸盐矿物;并认为目前矿泉水含水层仍处于良好的地质环境保护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