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289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贵州紫云地区上泥盆统风暴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紫云地区上泥盆统代化组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该组地层发育多套重力流沉积及两套风暴岩的沉积,其中重力流沉积主要以多期块状杂基支撑的砾屑灰岩组成的碎屑流充填为特征,而风暴岩沉积特征主要包括侵蚀构造、洼状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及泄水构造等。通过研究发现,本区风暴重力流共发育3种沉积序列组合,这3种序列组合代表了较深水的古地理环境,这就证实了滇黔桂盆地在泥盆纪台地间槽盆环境的存在,其风暴岩的发现指示了研究区晚泥盆世应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区域,气候温暖,水体清洁。  相似文献   
72.
地层、沉积岩组合及古地貌特征显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早奥陶世马家沟期为3个沉积单元区,即:北东部区为白云岩-蒸发盐组合;南部区为白云岩-少量蒸发盐组合;西部区以石灰岩为主。相应地北东部区以发育台内盆地-盆缘坪为主;南部区发育洼地-台坪-台地边缘-海槽;西部区则发育台地边缘-海槽。野外剖面与钻井岩心观测以及区域资料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边缘大致在洛南瓦窑沟—西安—宝鸡一带。马家沟期研究区沉积模式总体上为:横向上"西槽、南洼、东坪、北盆",纵向上"咸-淡交替";灰岩-白云岩-蒸发岩横向上呈带状展布,纵向上则为不等厚交替沉积。  相似文献   
73.
潘仲芳 《湖南地质》1995,14(2):79-83
湘中南区昔日的棋子桥期包含了:(1)茅冲组常滨岸碎屑岩;(2)沙河组近滨台盆泥灰岩相;(3)棋子桥组开阔台地灰岩相;(4)黄公塘组局限台地云岩相4个岩石地层单位类型,笔者研究表明,以上各岩相类型分别与沉各型磷矿、黄铁矿和砂岩铜矿以及层控制铅锌,黄铁矿床密切有关,因而对其进行探讨具有害观找矿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4.
A Customised GIS to Aid Gondwana Researc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5.
李文忠 《地质论评》2005,51(3):225-233,i001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含有从砾石级到几十平方千米大小的二叠纪灰岩体,它们没有完整的地层层序,与围岩形成混杂或滑杂堆积,长期以来对其来源的解释存在争论。本文通过对灰岩体的动物群类型、古生物地理区系及其岩石学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认为雅鲁藏布江缝合线一带的二叠纪灰岩体总体上都呈现出冈瓦纳冷水型与华夏暖水型动物群混生特点,应形成于相同或类似的沉积环境。根据珊瑚、筵、腕足类等动物群大致分为与南方冈瓦纳大陆北缘内陆棚相动物群比较接近和与更靠近古赤道区的拉萨地块动物群较为接近两种类型,其时代从早二叠世晚期至长兴期不等。灰岩体主要由肉红色或灰色纯生物碎屑灰岩组成,不含或含有很少的陆源碎屑,均孤立地分散于中生代地层中,与围岩往往呈断层接触,断层带或灰岩夹层中经常有玄武岩或其他火山岩。因此,灰岩体可能为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外陆棚上小型碳酸盐台地或新特提斯洋最初裂解带上的海山型碳酸盐岩沉积,受后期印度-欧亚大陆板块碰撞作用而成为外来体夹于缝合带的其他海相沉积中。  相似文献   
76.
77.
Fossil diatoms from the Milky River Formation of the Sandy Ridge section, Alaska Peninsula are analyzed. Data on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of diatoms and silicoflagellates are presented. Based on presence of stratigraphically important forms (Neodenticula kamtschatica, Thalassiosira oestrupii, Cosmiodiscus insignis), the assemblages studied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North Pacific Cenozoic diatom zones. An assemblage similar to that of subzone “b” of the Neodenticula kamtschatica Zone (Barron and Gladenkov, 1995) indicates the latest Miocene-initial early Pliocene (5.5-4.8 Ma) age of its host deposits. Additional species of biostratigraphic importance (Thalassiosira temperei, Th. latimarginata, and others) refine ages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ection. In particular, age of stratigraphically lowest beds bearing Astarte (mollusks valuable for establishing the Bering Strait opening) were dated at 5.5-5.4 Ma. Some paleogeographic inferences are made from analysis of composition of the diatom assemblages.  相似文献   
78.
By using the improved trace(50μg) Sr isotope analytical method the ^87Sr/^86Sr ratios of Xiaodukou foraminifera fossils were measured,giving a range of 0.71105-0.71274,apparently higher than the value of contemporaneous seawater(0.709087-0.709147)and also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value of modern Yellow River(0.7111),demonstrating that the contemporaneous environment where Xiaodukou foraminifera inhabited was an inland lake.Detailed analyses of △ Sr values showed that there occurred an event responsible for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ancient Nihewan Lake area during the time(about 1.0Ma ago)when Xiaodukou foraminifera appeared.Because of strong evaporation the salinity of the lake would increase and a regional salt-water of brackish-water lacustrine environment would be produced,thus providing a suitable and inhabitable environment for foraminiferae.It is concluded that Xiaodukou foraminiferal fossil assemblaes belong to non-marine foraminiferal species.  相似文献   
79.
燕辽地区晚中生代动物君及其古生态和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燕辽地区的中侏罗-早白垩世地层中共有3个动物群贯穿始终,即燕辽动物群、热河动物群、阜新动物群,分别分布于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构成多门类化石群的组合序列.根据以昆虫为主的动物群组合序列研究,可以推测中侏罗世燕辽地区处于温带气候条件下,森林沼泽发育,分布广,但水面规模不大,水体不深,地形起伏差异较小,而晚侏罗世相似,陆地植被茂盛,森林极为广布.到早白垩世尼欧克姆期,动物群的种类相对较贫乏,以陆生昆虫为主,出现的昆虫大多为典型亚热带昆虫,说明该地气候仍偏热,但湖泊显著减少,已逐渐向干燥的气候过渡。从昆虫类及其他一些化石的古地理分布特征分析,可以作出如下推断,即:劳亚大陆或欧亚大陆与北美、非洲等大陆分离的最后时限不会早于中侏罗世,以后随着泛大陆解体,昆虫中一些类群(如蚊歇蛉科等)的早期代表扩散到其他大陆,最终现成现今的分布格局。在这一过程中,第三纪白令陆桥虽有一定作用,但并不是主要和唯一的途径。  相似文献   
80.
杜建国 《江苏地质》2003,27(1):19-24
通过对沭阳北部地区第四纪岩石地层、生物特征、重矿物组合及年代地层等分析成果的研究,恢复了该区第四纪岩相古地理环境,并对第四纪古地理环境的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