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79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8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本文从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应定量化测度这一思路出发,认为可以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定量分析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结合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和途径,建立了由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足迹、矿产资源开发消费生态足迹、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灾害生态足迹和矿产资源开发污染生态足迹等构成的分析概念体系,并列出了相应清单。在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计算了山西省2000~2005年煤炭资源开发占用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计算结果表明林地占用最大,其次是化石燃料地;从生态足迹的构成上来说,环境污染生态足迹最大,其次是资源消耗的消费生态足迹。  相似文献   
362.
基于闪烁仪观测低丘山地人工混交林通量印痕与源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Meijninger提出的适用于大孔径闪烁仪(LAS)法的印痕模型,利用位于河南省济源市的华北低丘山地30年生栓皮栎-侧柏-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生长季2009年5~9月通量等观测数据,计算、分析了该森林生态系统的通量印痕及源区分布.结果表明:①以90%通量贡献区面积为测算对象,不同风向条件下,在大气不稳定时,东南风向时源区面积最小,为1.1547 km2,西南风下最大,为1.5237 km2;在大气层结稳定时,西北风向时源区最小,为1.7271 km2,西南风向时最大,为3.5289 km2.并且在大气不稳定时的源区面积均小于稳定条件下的面积.其中,大气层结稳定时面积最小的西北风向时的源区面积比不稳定时面积最大的西南风向时的源区面积还要大11.8%.②以90%通量贡献区面积为测算对象,晴天条件下,由于湍流交换的逐渐加强,上午源区面积由8:00的1.1483 km2减小到11:00的0.4518 km2.中午之后,湍流交换逐渐减弱,大气趋向稳定层结,源区面积由14:00的0.4779 km2增加到17:00的0.7137 km2.通量源区面积的日变化趋势与大气稳定状况和湍流交换变化趋势大致一致.③以80%通量贡献区面积为测算对象,受大气状况、风向及下垫面性状的影响,各月通量源区各不相同.2009年5~9月期间,各月源区面积分别为1.834、1.680、2.043、1.671、1.380 km2.  相似文献   
363.
山东沭河裂谷带由北至南发育8个早白垩世晚期(大盛期)的恐龙足迹群化石点,其中5处为本研究首次报道。沭河裂谷带足迹化石点多,分布广,层位多,足迹数量和造迹恐龙种类丰富。郯城新发现的单个蜥脚类巨型足迹直径近1.0m,可能仅次于前人描述过的兰州西南盐锅峡下白垩统河口群内中国最大的蜥脚类足迹化石。沭河裂谷带的恐龙足迹产出于大盛群田家楼组,地质年代为110~100Ma,属于早白垩世晚期Aptian晚期—Albian期。恐龙足迹一般为凹形印痕,造迹者以蜥脚类恐龙为主,其次为鸟脚类和兽脚类。足迹多保存在发育波痕、泥裂、雨痕等沉积构造的细砂—粉砂岩沉积物层面。足迹和行迹特征显示造迹恐龙为群居和在栖息地漫步行走状态。足迹原位保存特征及赋存地层沉积学研究表明,早白垩世中晚期气候处于由温暖潮湿变得炎热干旱的过渡期,湖泊、三角洲广布,恐龙栖息于湖滨环境。沭河裂谷带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群的发现和综合研究进一步证实,中国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有着更广阔的地理分布和相似的古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364.
云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云南省近十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省近十年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差异较大,2001年最高,为285×10^6hm^2,2009年最低,为175×10^6hm^2,而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不明显;(2)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在0.5306hm^2/人~0.5669hm^2/人,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呈逐年下降的趋势;(3)各用水指标中生产用水水资源生态足迹所占份额最大,均大于21.0×10^6hm^2,生态环境用水所占份额最小,均小于1.0×10^6hm^2。  相似文献   
365.
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赵荣钦  黄贤金  钟太洋 《地理学报》2010,65(9):1048-1057
采用2007 年中国各省区不同产业各种能源消费等数据,通过构建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碳足迹模型,对各省区化石能源和农村生物质能源的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建立了不同产业空间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对应关系,将产业活动空间分为农业空间、生活与工商业空间、交通产业空间、渔业与水利业空间、其他产业空间等五大类;对各省区不同产业空间碳排放强度和碳足迹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 中国2007 年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为1.65 GtC,其中化石能源碳排放占89%;(2) 2007 年中国产业空间碳排放强度为1.98 t/hm2,其中,生活及工商业空间、交通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较高,分别为55.16 t/hm2和49.65 t/hm2;(3) 2007 年中国产业空间碳足迹为522.34×106 hm2,由此造成的生态赤字为28.69×106 hm2,这说明我国的生产性土地面积不足以补偿产业空间的碳排放,补偿率约为94.5%。各地区碳足迹差异明显,不少省份甚至存在生态盈余。总体而言,从产业活动空间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的碳赤字不大;(4) 全国产业空间单位面积碳足迹为0.63 hm2/hm2,其中生活与工商业空间的碳足迹最大,为17.5 hm2/hm2。不同产业空间单位面积碳足迹大都呈现从东到西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66.
太原市2003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计算和分析了太原市2003年生态足迹:2003年该市生态足迹为5.621hm^2/人,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0.264hm^2/人,出现了5.357hm^2从的生态赤字,生态足迹是生态承栽力的21.3倍,总的生态赤字相当于自身面积的26倍;并把太原市城市生态系统的受压力程度和资源利用效率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做了比较,表明该市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城市生态系统所受压力偏大;最后提出缓解城市生态压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67.
Zhang  Yongnian  Pan  Jinghu  Zhang  Yongjiao  Xu  Jing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1,31(3):327-349
In 2007, China surpassed the USA to become the largest carbon emitter in the world. China has promised a 60%–65% reduction in carbon emissions per unit GDP by 2030, compared to the baseline of 2005.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obtain accurate dynamic information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footprints to support formulating effective national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ie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build a carbon emission panel data model that simulates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from 2000–2013 using nighttime lighting data and carbon emission statistics data. By applying the Exploratory Spatial-Temporal Data Analysis(ESTDA) framework, this study conducted an analysis on 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dynamic spatial-temporal interactions of carbon footprints from 2001–2013. The improved Tapio decoupling model was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 levels of coupling or decoupling between the carbon emission load and economic growth in 336 prefecture-level uni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 high accuracy was achieved by the model in simulating carbon emissions. Secondly, the total carbon footprints and carbon deficits across China increased with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s of 4.82% and 5.72%, respectively. The overall carbon footprints and carbon deficits were larger in the North than that in the South. There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features in the carbon footprints of prefecture-level units. Thirdly, the relative lengths of the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 time paths were longer in the North than that in the South, and they increased from the coastal to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Lastly, the overall decoupling index was mainly a weak decoupling type, but the number of cities with this weak decoupling continued to decrease. The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 load will continue for some time.  相似文献   
368.
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   总被引:117,自引:6,他引:117  
生态足迹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定量测度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生态足迹分析可定量反映城市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城市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本文以广州市为案例,估算2000年广州市的生态足迹,并分析了1995~2000年间广州生态足迹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000年广州市生态足迹为2.5ha/人,当地生态承载力为0.2ha/人,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12倍半;近5年间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下降,但人均生态足迹略有上升。这说明广州市总体上经济发展方式正逐步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但今后仍需注重提高其资源利用效率,提倡节约型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模式,减少其生态足迹,逐步迈向生态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69.
重点分析观测系统引起“采集脚印”的原因,研究观测系统引起的“采集脚印”对地震资料属性以及储层预测的影响,通过自适应滤波方法消除“采集脚印”,在叠后地震数据体上压制“采集脚印”干扰.通过分析对比滤除“采集脚印”前后地震资料属性以及储层预测效果,研究“采集脚印”的影响及其消除方法.  相似文献   
370.
集对分析聚类预测方法在区域生态足迹趋势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因子权重,用频率分析方法构造分类集合,然后采用集对分析方法从同、异、反三方面对预测当前年的区域生态足迹的影响因子集与分类集合的影响因子的距离进行定量计算,将分类集合生态足迹中心值的加权平均值作为当前年生态足迹的预测值,进而建立了用集对分析聚类预测方法进行区域生态足迹动态预测的(SPA-CP)具体实施方案。应用结果说明,这套建模方案的物理概念清晰,计算简便,精度较高,通用性较强,在不同区域生态足迹动态预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