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202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大横路钴铜矿床为大型铜伴生钴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大栗子组中段含碳绢云千枚岩之中。矿床经历了海底喷流沉积、变质改造、热液叠加及表生氧化4期成矿作用。热液叠加期形成脉状与浸染状矿石并对层状矿体起到了局部改造的作用,可进一步划分为Ⅰ石英-黄铁矿阶段、Ⅱ石英-方铅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C、H、O同位素研究,表明Ⅰ阶段石英中发育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8~229℃,盐度为6.0%~11.8% NaCleqv,属于中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流体包裹体的δDH2O约为-82.3‰~-84.8‰,δ18OH2O为5.5‰~6.4‰,δ13CPDB为-9.7‰~-5.1‰,反应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Ⅱ阶段石英中也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为113~169℃,盐度为3.0%~8.5% NaCleqv,属于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流体包裹体的δD为-96.3‰~-90.7‰,δ18OH2O为1.2‰~2.5‰,δ13CPDB为-20.7‰~-16.7‰,反映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与大气水混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42.
复合采动影响下边坡岩体变形机制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各类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有许多矿区属地下与露天复合开采情况。依据采区的空间对应关系,两种采动影响域中的一部分相互重叠,致使其采动效应相互作用和相互叠加,从而组成一个复合动态系统,因此,边坡岩体变形机理更加复杂,与单一露天开采相比有较大的差异。然而,过去在处理此类问题时近似地按单一露天采动影响下的分析方法,结果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3.
湖南炎陵印支期隔槽式褶皱形成机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查明湘东南印支期褶皱特征及形成机制,对炎陵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填图和野外观察。调查表明,泥盆纪跳马涧组与前泥盆纪褶皱基底间不整合界面在空间上组成背、向斜,表明褶皱基底参与了印支期褶皱作用。平面上,向斜出露宽度及延伸规模明显较背斜小,向斜转折端表现清楚且狭窄尖长,而背斜转折端没有清楚显示;剖面上,不整合界面靠近向斜核部产状陡,向两翼方向迅速变缓。反映出背斜平缓开阔、向斜紧闭狭窄且侧翼呈上拱尖棱状的隔槽式褶皱特征。印支期褶皱呈北北东向,横跨在前泥盆纪褶皱基底中加里东期北西向褶皱之上,但未对加里东期褶皱造成明显地叠加改造效应,说明前泥盆纪地层在印支运动中没有发生明显地弯滑褶皱作用。露头显示,褶皱过程中盖层未沿不整合界面产生明显滑脱。因此,认为炎陵地区隔槽式褶皱形成于基底(厚皮式)横向收缩与压扁作用,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其隔槽式褶皱不可能是盖层沿基底滑脱的产物,纠正了前人的薄皮式观点。  相似文献   
44.
新疆独山子山前活断层和活褶皱及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海之  陈杰 《内陆地震》1990,4(2):97-106
本文初步研究了新疆独山子山前活断层、活褶皱构造。这些表层构造有着不同性质的地表变形,是多次古地震活动的反映。文中将这些古地震遗迹分为四期,并计算了该断层带的地震复发周期和平均位移速率。  相似文献   
45.
Parasitic folds are typical structures in geological multilayer folds;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a small wavelength and are situated within folds with larger wavelength. Parasitic folds exhibit a characteristic asymmetry (or vergence) reflecting their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to the larger-scale fold. Here we investigate if a pre-existing geometrical asymmetry (e.g., from sedimentary structures or folds from a previous tectonic event) can be inherited during buckle folding to form parasitic folds with wrong vergence. We conduct 2D finite-element simulations of multilayer folding using Newtonian materials. The applied model setup comprises a thin layer exhibiting the pre-existing geometrical asymmetry sandwiched between two thicker layers, all intercalated with a lower-viscosity matrix and subjected to layer-parallel shortening. When the two outer thick layers buckle and amplify, two processes work against the asymmetry: layer-perpendicular flattening between the two thick layers and the rotational component of flexural flow folding. Both processes promote de-amplification and unfolding of the pre-existing asymmetry. We discuss how the efficiency of de-amplifica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larger-scale fold amplification and conclude that pre-existing asymmetries that are open and/or exhibit low amplitude are prone to de-amplification and may disappear during buckling of the multilayer system. Large-amplitude and/or tight to isoclinal folds may be inherited and develop type 3 fold interference patterns.  相似文献   
46.
巴音铜矿是位于新疆西天山的一个中型铜矿床。矿化体赋存于中基性火山岩及沉积岩中,矿化富集受地层、构造、侵入岩多重因素控制。岩石化学、包裹体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志留系本身,但遭受了华力西期岩浆热液的叠加-改造。该矿床为中-低温热液叠加改造型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47.
矿山复合采动效应的时空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各类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有许多矿区属于地下与露天复合开采情况,依据采区的空间对应关系,两种采动影响域中的一部分相互重叠,致使其采动汀互作用和相互叠加,从而组成一个复合动态系统,本文在理论与实例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地下与露天复合采动体系中岩体的变形机理及其不同时序开挖间的影响特点的记忆关系与空间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矿山复合开挖岩体变形特点与规律性。  相似文献   
48.
初步探讨了中国大陆地壳“块带镶嵌多层叠覆”的结构特征和多阶段的构造演化过程。中国大陆地壳新元古代中期以来的一级构造单元有中朝、塔里木、扬子、敦煌4个陆块和中央、西北、东北、西南、东南5个造山区(带)。中朝陆块的形成源于古元古代期间发生的古大陆裂解;扬子、塔里木和敦煌陆块的形成源于新元古代早期发生的古大陆裂解。西北造山区的形成源于古生代晚期洋盆关闭、大陆碰撞并叠加新生代陆内再造山;东北造山带的形成过程包括古生代碰撞造山及中生代增生、碰撞造山;中央造山带至三叠纪大陆碰撞才最后形成并叠加有新生代再造山;东南造山带的形成经历了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多次造山作用;西南造山带主要是中—新生代造山作用的产物。这些单元都具有“块带镶嵌多层叠覆”的结构特征和多阶段构造演化的特点。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可以划分为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新元古代中期—古新世和始新世以来4个构造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不同的超大陆裂解-聚合旋回。其中新元古代中期以来的地壳形成演化与全球洋陆格局中的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古太平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5个动力学体制有关,相应地可以归结为古亚洲、古特提斯、古太平洋、特提斯和太平洋5个造山域。正是这些多阶段的超大  相似文献   
49.
为解决在山区村镇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中忽略灾害间相互作用、对村镇防灾减灾规划指导缺乏的问题,提出基于GIS的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模型。本文以神农架林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山洪、泥石流和滑坡3种主要自然灾害为评价对象,从危险性、易损性两个方面,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载体暴露性与敏感性、防灾减灾能力四个角度建立评价体系,基于ArcGIS 10.1空间分析技术进行多灾种风险耦合分析,利用风险矩阵完成综合评估。结果显示:神农架自然灾害风险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林区西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东北部局部地区。该模型提高了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的准确度、角度精度,改进后的模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0.
为了研究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特征,对矿区岩浆岩、围岩和矿石的稀土元素进行了ICP-MS分析测试。花岗岩稀土元素组成表现了较强的Eu负异常和弱的Ce负异常。围岩稀土元素特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热水沉积成因。矿石的稀土元素组成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矿石表现为Eu正异常或无异常和Ce负异常,反映喷流沉积稀土元素组成特征,主要是距离花岗岩体较远的白羊矿段,指示成矿热液为温度较高(>250℃)、相对还原的流体,另外,Eu正异常和Ce负异常同时出现,说明矿石沉淀时较高温度的流体与少量的海水发生了对流混合;另一组矿石表现出与岩浆岩一致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模式,显示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成因,主要是距离花岗岩体较近的穿心洞矿段和对门山矿段。两组矿石稀土元素组成特征总体来说随着花岗岩体距离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岩浆岩、围岩和矿石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由喷流沉积形成主矿体,燕山期花岗质岩浆活动对矿体部分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