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16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111篇
地质学   554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自中三叠世扬子与华北板块发生碰撞—深俯冲作用以来,大别造山带南界上的襄樊—广济断裂带主要经历过两次变形事件: 1)早期变形事件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晚三叠世初的造山带折返阶段,表现为造山带南边界上的韧性剪切带。这期北西—南东走向的剪切带向南西陡倾,发育北西—南东向的矿物拉伸线理,主要为右行走滑的运动性质,属于造山带斜向折返的侧边界走滑剪切带。造山带折返过程中将前陆褶断带北缘原先东西向褶皱改造为北西—南东走向。2)晚期变形事件发生在晚侏罗世,表现为脆性逆冲断层,使得前陆褶断带向北东逆冲在造山带南缘之上,同时在前陆上形成了一系列的逆冲断层。该断裂带的晚期逆冲活动与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同时发生,代表了滨太平洋构造活动的开始。  相似文献   
742.
INTRODUCTIONSystematizationofknowledgeofspatialandtemporalrela tionsbetweenregionalmetamorphismanddeformationsresult ed ,atthebeginningof 1970s,indistinctionoftectonometa morphiccycles (TMC)whichreflectone actmanifestationofmetamorphismandaccompanyingendoge…  相似文献   
743.
The Beiluntai Fault is a Holocene active fault. It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southern Tian Shan and Tarim Basin.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steady activities of the Beiluntai fault have resulted in offsets, folds, and uplift of pluvial terraces. We used the high-resolution RTK topographic surveys to reveal that the fault scarp morphology on the Akeaiken(Ak) segment and Zhuanchang(Zc) segment of the Beiluntai fault. We found that the crustal shortening of Ak and Zc segments are dominated by thrusting and folding-uplift, respectively. We employed th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 dating method to develop a new chronology for the different pluvial terraces, indicating that they formed at 49.14~58.51, 27±3, 13.72~14.64, 7.13±0.88, (3.32±0.43) ka, respectively. These data permitted to estimate the crustal shortening rate(about 2.4mm/a) remains largely constant on the Ak segment, while the crustal shortening rate of Zc segment was 1.43~1.81mm/a since the Fan4 pluvial terraces was abandoned. Compared with the Ak segment, the crustal shortening rate of the Zc segment declined obviously. This shows that the NS-trending crustal shortening rate of the Beituntai fault decreased gradually from west to east.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the reverse fault-fold belt system in the front of southern Tian Shan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crustal shortening rate drops from west to east.  相似文献   
744.
假定弯曲流动褶皱的多层岩层是由多个各向同性的弹性薄层粘合而成的非均匀板,基于弹性薄板理论,研究了褶皱岩层仅受纯弯曲作用时褶皱中和面的位置的确定问题,得出了用各岩层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岩层厚度表示的褶皱中和面位置公式。结合贵州六盘水煤田涝河向斜,计算了涝河向斜褶皱中和面处于龙潭组9号煤层的底板岩层细砂岩中,距茅口组底部966 m, 煤岩层距离中和面越近,褶皱构造对其瓦斯赋存影响越少,使得该处的瓦斯含量与翼部差值就越小。研究成果对煤层气开发及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45.
论中国煤矿中的叠加褶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桂梁 《地学前缘》1999,6(Z1):175-182
中国煤矿中的叠加褶皱发育普遍。形态复杂。类型繁多。根据不同期农构造应力或是一次应力的递进变形作用以及构造叠加的特征和强度,将中国煤矿中发育的叠加褶皱划分为增强型、寄生型、包容型。交接型、镶边型、跨越型、弯褶型和重褶型等8类。其中增强型又分紧闭增强和倒转增强;交接型又分为丁字形组合、新月形组合。菱形组合和分叉形组合;跨越型再分为横跨褶皱与斜跨褶皱。这些褶皱的特征是处于地表浅层次、规模较小、叠加改造的强度相对较弱,并常与断裂构造伴生。在煤矿中进行叠加褶皱的研究,对分析区域构造形变史。查明和预测煤层赋存规律。研究煤的耗散流变以及预防谋与瓦斯突出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46.
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前陆褶皱──冲断构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是以断坪-断坡式的台阶状逆断层作为滑动机制的盖层薄皮推覆构造,它们在剖面上形成一个向南变薄尖灭的推覆构造楔,底部沿脱面在北侧深南侧浅,推覆变形也是自北向南传递。依据其构造形态和变形特点可分为五个构造亚带:(1)南天山前缘楔状构造带;(2)库姆格列木-依奇克里克断层扩展褶皱构造带:(3)吐格尔明-吉迪克断层弯曲褶皱构造带:(4)秋里塔格断层扩展褶皱与断层弯曲褶皱叠加构造带;(5)库车-亚肯生长断层弯曲褶皱构造带。  相似文献   
747.
随着煤矿采区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的不断推广,对其采集参数选择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线束方向、线距大小、最大炮检距以及覆盖次数与CDP面元等关键采集参数的选择。从理论计算到工程实践角度,对煤矿采区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参数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认为:道距、线距、炮点距、炮线距的大小与面元尺寸大小密切相关,能否实现无假频空间采样取决于面元大小,增大线距有利于提高性价比;以煤层构造勘探为目标的前提下,最大炮检距可以大于目的层埋深;在地震条件良好地区,高密度三维地震设计的覆盖次数不宜太高,以提高分辨率;高密度三维地震是面积采集、立体勘探,其线束方向设计不应受制于构造走向的约束。通过不同面元大小、不同覆盖次数以及大线距采集的典型工程实例,初步印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48.
滇桂交界区印支期前陆褶皱冲断带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吴根耀 《地质科学》2001,36(1):64-71
最近发现的蛇绿岩指示中、越交界区发育一条古特提斯的地缝合线,分开了越北地块和华南次大陆。滇桂交界处的印支期前陆褶皱冲断带为古特提斯造山带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本文讨论了冲断-推覆构造的特征,提出该地的古特提斯洋具复杂的大陆边缘,沿北西走向段先发生碰撞,之后沿北东东向段发生碰撞,北西向断裂则发生右行的走滑(或右行斜冲)活动。冲断作用是向北或北东扩展的,仰冲的增生杂岩可能掩埋了大部分磨拉石沉积,造成了磨拉石不发育的假象。  相似文献   
749.
汤兰荣  高建华  曾新福 《地震》2015,35(3):86-92
本文对华东地区的地震成组和迁移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 结果表明, 1700年以来华东地区可划分为四个地震活跃幕, 地震较完整的第二幕和第三幕内陆5级以上地震空间成组特征明显; 郯庐带以西(包括郯庐带)和郯庐带以东地区4级以上地震时序上具有成组发生的特点; 1900年以来郯庐带中南段5级以上地震具有自南向北定向迁移特征; 1993年以来华东内陆郯庐带及周边200 km范围内的ML4以上地震分三组活动且自西向东迁移。 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华东地区今后的地震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750.
锡铁山矿床是中国西部的超大型铅锌矿产地之一,产于柴北缘晚奥陶世滩间山群的大理岩和片岩之中,是与海相火山喷流-沉积有关的矿床。很多学者已经从地球化学、岩石学、同位素测年等对该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流体性质、矿床成因等开展了研究,但对于锡铁山矿区构造控矿特征一直存在争议,普遍认为褶皱构造对矿区的控矿作用明显。文章主要以详实的野外观测为基础,分析了矿区的褶皱和断裂构造特征,探讨了构造对矿(床)体的控制作用,为矿区找矿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依据。通过详实的野外实测和综合对比分析表明,锡铁山矿区总体上为单斜层,不发育大型的褶皱构造,但是层内褶皱发育,包括A型褶皱和B型褶皱。发育在滩间山群a段内的A型褶皱,其褶皱枢纽与拉伸线理倾向南东,与矿区矿体的总体倾伏方向一致;而在滩间山群d段内的A型褶皱,其枢纽倾向北西;矿区内发育了多条北西西走向的大型断裂,其编号为F1—F6;分析表明,F1断层发育在早期塑性变形基础之上,晚期叠加了叠瓦逆冲推覆作用,造成了矿体及赋矿围岩的局部倒转;F2断裂大规模的左行走滑-逆冲作用导致了矿区滩间山群不同岩性段地质体的拼合接触,造成了矿区部分含矿地质体的缺失;野外填图揭示出,左行走滑的F3断裂从北西往南东,走向从330°逐渐转变为290°方向,并在南东侧末端,发育了一系列分支的左行走滑-正断层,组成"马尾状"构造,截切了矿体与围岩,并发生了横向错移。以此构造控矿特征为基础,结合矿床成因分析,进一步分析了锡铁山矿区深部的找矿方向,认为矿区南东侧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空间;并以07号勘探线为例,根据F3及其分支断层的错移情况,分析了矿体可能被错移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