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77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玉树地震滑坡分布调查及其特征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1地震.文中基于现场考察与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的方法,对玉树地震滑坡进行分析,并制作了玉树地震滑坡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该地震触发了约2 036处滑坡灾害,总面积约1.194km2;地震滑坡分布受主地表破裂控制作用强烈;滑坡类型多样,但以崩塌型滑坡为主;滑坡有5种成因机制:人工开挖坡脚型、地表水入渗致坡体震动滑动型、断裂错断震动型、震动型、后期冰雪融化或降雨入渗型;除地震主地表破裂外,还有许多坡体裂缝,主要分布在主地表破裂带SE端的SW盘,该部位在地震中受到了强烈的挤压作用.  相似文献   
42.
降雨作用下路基裂隙渗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明华  刘小平  黄立葵 《岩土力学》2009,30(10):3122-3126
为探讨路基裂隙在降雨作用下渗流特征及其对路基含水率影响作用,分析了路基裂隙产生的原因及土质裂隙特征,研究了土质裂隙渗流特点。根据降雨IEM及FDEM模型,推导了降雨作用下路基裂隙渗流公式。利用Hydrus渗流软件,分别模拟了路基中的裂隙及路堑边坡裂隙渗流下含水率分布状况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降雨过程中路基裂隙渗流能够较显著的改变局部路基含水率,在工程中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43.
The Datong Basin is located to the north of the Fenwei Graben Basin, where ground fissures and subsidence are common geological hazards. The Datong Basin is also one of China's main energy bases and is known as “the hometown of coal”. In this study, the 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 technique was used to process 40 scenes of Envisat ASAR images that cover this area. The magnitude and distribution of subsidence in the Datong Basin were obtained. Additionally,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regional land subsidence, ground fissures and fault activity were addresse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Datong ground subsidence is affected by the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and the nearby faults. The Datong ground fissures are controlled by regional fault activity (e.g., seismic activity)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ground subsidence. Meanwhile, the influence of surface precipitation on ground fissure activity was analyzed. The differential subsidence on both sides of the ground fissures was also studied.  相似文献   
44.
滕尚永  杨圣奇  黄彦华  田文岭 《岩土力学》2018,39(12):4493-4507
裂隙是影响岩石力学特性和破裂模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过试验、数字照相技术和声发射监测对完整和含不同裂隙倾角 单裂隙、不同岩桥与裂隙夹角 双裂隙充填与非充填类岩石材料巴西圆盘的抗拉强度和破裂模式进行研究,探讨了随着 、 的不断变化和裂隙充填与否对试样最终破坏机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裂隙倾角 不断增大,单裂隙试样的抗拉强度先减小后增大,然后又减小;预制裂隙尖端萌生的翼裂纹贯通造成试样破坏;(2)双裂隙试样的抗拉强度随着 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预制裂隙尖端萌生的翼裂纹和远场裂纹的扩展导致试样破坏;(3)在 、 相同的情况下,充填试样抗拉强度明显要高于非充填试样;预制裂隙充填与否对试样裂纹扩展的时间和裂纹数目影响较大;(4)加载初期,声发射较为平稳;宏观裂纹出现或者抗拉强度跌落时声发射将会变的异常活跃;在 、 相同的情况下充填试样声发射的起伏变化更为剧烈。  相似文献   
45.
在推导出覆岩层下沉曲面方程和微元面平面伸张量方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地下煤火燃空区各覆岩离层裂隙率、破断裂隙率和总裂隙率的二维分布模型,经实例分析发现,覆岩裂隙场是由离层裂隙场和破断裂隙场组成的竖向不连续具有各向异性的非均质多孔介质,覆岩四周裂隙率大,内部裂隙率小;随着覆岩埋深减小,裂隙发育程度逐渐降低,离层裂隙率极大值由0.36、0.20、0.14、0.12逐次降低,破断裂隙率极大值由0.32、0.11、0.05、0.02逐次降低;在覆岩中部区域出现裂隙率竖向变化突变点;覆岩周边裂隙率分布形式由破断裂隙主导,内部则由离层裂隙主导。基于钻孔红外热像分析技术提出了一种间接性的覆岩裂隙现场实测方法,经验证选取的5个点的裂隙率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率都小于9%,差异率低,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6.
北京市通州区龙旺庄隐伏灰岩水源地勘查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鉴于平原区深埋岩溶裂隙不勘查比较复杂,通过地面物质,采用瞬变电磁圈定富水带,通过探采结合勘察的方法,在大兴隆起带上通过龙旺庄地区的上叠式小背斜构造位找到了一处中型优质地下水源地;通过历时一年的开采抽水试验,采用相关分析法进行资源计算与评价,在北京市平原区寻找隐优灰岩水是一次理论上和技术上的新突破,对今后平原区深埋基岩找水,勘查与评价都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7.
地裂缝作为一种不良地质作用影响着工程建设.采用资料收集、地面调查、物探(高密度电法、地微动探测)、工程地质钻探等综合勘察手段,对西安高新区云轨工程拟建线路沿线的地裂缝进行专项勘察,查明了拟建线路场地内与线路相交的地裂缝的具体位置、产状、活动性;通过规范法及数值模拟法对地裂缝活动影响范围进行分析,并提出地裂缝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8.
古风化壳孔隙与裂缝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总结前人研究结果,利用数据整理、薄片观察等方法对古风化壳中孔隙和裂缝的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古风化壳结构的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发育完全的古风化壳具有风化黏土层和半风化岩石的分层结构;半风化岩石中部孔隙和裂缝较发育,向上向下规模逐渐减小,至风化黏土层大孔隙和裂缝不发育。通过实例汇总认为,影响半风化岩石孔缝系统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包括风化基岩的岩性、风化的时间和强度、风化壳形成时期的剥蚀厚度和古风化壳的埋藏深度以及裂缝孔隙的充填特征。风化黏土层岩性致密,对油气的保存具有建设性作用;半风化岩层中部的孔缝连通体,既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也可作为油气聚集的有效储层。  相似文献   
49.
Vertical or inclined planar fissures that may for the most part be classified as joints are commonly seen in exposures of both the Coralline and Red Crag in East Anglia. Measurements of fissure orientation reveal orthogonal patterns of alignment in both formations. The field relations of the fissures to the host Crag sediment suggest a tectonic rather than periglacial origi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fissure system is the product of early Pleistocene tectonic flexuring in the area, o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subsiding southern North Sea basin.  相似文献   
50.
地裂缝及其灾害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已查明我国 2 6个省市出现具一定规模的地裂缝 1 0 0 3处 ,60 0 0多条。其中 80 %是构造地裂缝 ,它们是地壳浅表层破裂。区域地裂缝与强震区分布一致 ,活跃期也相吻合 ,它们是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的不同构造现象 ,区域地裂缝释放地壳应变能远超过同期强震能量释放的总和。作为动力源的地裂缝活动使同期地质体发生位移产生形变场和应力场 ,并通过地基使建筑物结构等失稳失效破坏成灾 ,估算全国地裂缝造成的损失为 91 .2亿元 ,其中华北区损失占 70 %。地裂缝已构成一个新的独立的灾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