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0篇 |
免费 | 256篇 |
国内免费 | 23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篇 |
大气科学 | 75篇 |
地球物理 | 509篇 |
地质学 | 482篇 |
海洋学 | 68篇 |
天文学 | 572篇 |
综合类 | 42篇 |
自然地理 | 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44篇 |
2013年 | 54篇 |
2012年 | 58篇 |
2011年 | 44篇 |
2010年 | 57篇 |
2009年 | 116篇 |
2008年 | 99篇 |
2007年 | 112篇 |
2006年 | 121篇 |
2005年 | 93篇 |
2004年 | 112篇 |
2003年 | 85篇 |
2002年 | 84篇 |
2001年 | 73篇 |
2000年 | 72篇 |
1999年 | 59篇 |
1998年 | 53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Amancio C. S. Friaça & Roberto J. Terlevich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1998,298(2):399-415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a numerical code that combines multi-zone chemical evolution with 1D hydrodynamics to follow in detail the evolution and radial behaviour of gas and stars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elliptical galaxies. We use the model to explore the links between the evolution and formation of elliptical galaxies and QSO activity. The knowledge of the radial gas flows in the galaxy allows us to trace metallicity gradients, and, in particular, the formation of a high-metallicity core in ellipticals. The high-metallicity core is formed soon enough to explain the metal abundances inferred in high-redshift quasars. The star formation rate and the subsequent feedback regulate the episodes of wind, outflow and cooling flow, thus affecting the recycling of the gas and the chemical enrichment of the intergalactic medium. The evolution of the galaxy shows several stages, some of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a complex flow pattern, with inflow in some regions and outflow in other regions. All models, however, exhibit during their late evolution a galactic wind at the outer boundary and, during their early evolution, an inflow towards the galactic nucleu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ner inflow could explain the bolometric luminosity of a quasar lodged at the galactic centre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of the optical luminosity of quasars. 相似文献
53.
经典的微分等效介质(DEM)理论可用于确定多孔介质的弹性性质,但由于缺乏多重孔DEM方程,其估计的多重孔岩石的等效弹性模量依赖于包裹体(即不同孔隙纵横比的孔或缝)的添加顺序.本文首先从Kuster-Toksöz理论出发建立了Zimmermann和Norris两种形式的多重孔DEM方程.Norris形式的多重孔DEM方程预测的等效弹性模量总是位于Hashin-Shtrikman上下限内,而Zimmermann形式的多重孔DEM方程有时会越界.然后,通过使用干燥岩石模量比的解析近似式,对两个相互耦合的Norris形式DEM方程进行解耦得到干燥多重孔岩石的体积和剪切模量解析式.用全DEM方程的数值解对解析近似式的有效性进行了测试,解析公式的计算结果在整个孔隙度分布区间与数值解吻合良好.对实验室测量数据在假设岩石含有双重孔隙的情形下用双重孔DEM解析公式对岩石的弹性模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解析式准确地预测了弹性模量随孔隙度的变化.双重孔(即软、硬孔)DEM解析模型可用来反演各孔隙类型的孔隙体积比,它可以通过实验室测量与理论预测之间的平方误差最小反演得到.砂岩样品的反演结果揭示,软孔的孔隙体积百分比与粘土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4.
双重介质渗流水力特性试验装置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的双重介质渗流水力特性试验系统,由双重介质试验模块、水循环控制模块和数据采集模块三部分组成,较好地解决了孔隙介质和裂隙介质的模拟、边界条件的模拟、止水工艺的完善和水交换信息采集等关键问题,并具有裂隙宽度可调节,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试验数据实时全自动采集等特点。该系统可用以研究基于双重介质模型的水量交换以及渗流场的水压分布规律以及双重介质的水力性态和渗流机制。利用该试验系统进行双重法介质渗流水力特性试验,通过趋势图直观分析、极差和方差分析和F-检验等分析手段,得出孔隙-裂隙双重介质水交换影响因子对双重介质水交换的影响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裂隙宽度、孔隙介质渗透系数、压力梯度、水温。 相似文献
55.
K. A. van der Hucht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Review》1992,4(2):123-159
Summary Recent literature on Population I Wolf-Rayet star research extending from the Milky Way to blue compact dwarf galaxies is reviewed, broken down into inventory, basic parameters and galactic distribution, atmospheres, binaries, intrinsic variability, mass loss, enrichment and evolution. Also the incidence of Wolf-Rayet stars with variable non-thermal radio emission, excess X-ray fluxes, and episodic/periodic IR excesses is reviewed. These phenomena appear to be associated with wind-wind interaction in wide long-period WR+OB binaries and with wind-compact object interaction in WR+c binaries, with orbit sizes of the order of magnitude of the WR radio photosphere sizes or larger. 相似文献
56.
裂缝密度是评价裂缝性储层的重要参数.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各向异性梯度计算裂缝密度的新方法,即运用裂缝介质等效理论将高陡倾角裂缝介质等效为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得到裂缝介质AVO响应特征,从而得到裂缝介质的各向异性梯度,之后由该梯度与裂缝密度的关系得到裂缝介质的裂缝密度. 实际处理中可以根据地震数据直接求取裂缝介质的各向异性梯度,最后求取裂缝介质的裂缝密度. 模型试算表明, 该方法能得到裂缝介质准确的裂缝密度. 反演结果与初始模型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另外地震记录添加一定的信噪比后也能反演得到准确的裂缝密度,证明了该方法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7.
58.
对气体、泡沫等欠平衡钻井条件下测井方式进行阐述,通过不同钻井液电阻率下对感应测井进行数字模拟,发现气体、泡沫等介质对感应测井影响较小。天然气介质和原油介质条件下感应测井现场实验的资料分析说明,感应测井在气体、泡沫等欠平衡钻井条件下可行。 相似文献
59.
通过了解强震震源区域周边地带地震破裂过程及破裂长度,根据各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数据设定计算模型,对地表或深井中的破裂效应进行研究,得出微破裂或破裂链形成的动力过程,可对地震进行一定预测。 相似文献
60.
叠前纵波方位各向异性检测裂缝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利用AVAZ地震资料椭圆拟合的长轴与短轴信息来评价裂缝,该方法在具体应用时,认为裂缝型储层AVAZ响应特征的变化仅由各向异性参数决定,而没有考虑非各向异性参数的影响,从而引起裂缝评价的多解性。为提高该技术的裂缝评价精度,从模型分析入手,将模型中各向异性参数及岩性参数设置为概率密度分布函数,然后采用Monte Carlo随机方法进行叠前AVAZ正演模拟。首先,对各向异性参数对椭圆拟合的影响进行简单分析,得出各向异性参数γ对椭圆扁率B/A与各向异性因子B影响最大、δ次之、ε最小。然后,进一步重点分析不同标准差的速度与密度模型的B/A与B响应特征,得出地层的速度与密度的变化在较小范围内时,该技术评价裂缝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中,地层纵波和横波速度的变化(尤其是纵波速度)对叠前AVAZ响应影响较大,地层密度几乎没有影响,故当横向岩性变化较大时,该方法在评价裂缝型储层时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