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97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337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331.
地裂缝剖面形态对地铁隧道变形影响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凯玲  门玉明  刘洋  姜容 《岩土力学》2011,32(6):1690-1696
为揭示隧道底部脱空与结构纵向变形之间的对应关系,模型试验以西安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带为研究背景,采用圆形地铁隧道结构,研究了在不同地裂缝剖面活动特征下的隧道纵向应变变化规律及其垂直位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错位量增加,隧道底部脱空区域扩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共同变形阶段、临界脱空阶段和脱空发展阶段。针对地裂缝的不同剖面活动形式,隧道结构内部应力将出现很大差异,建议在施工中对应不同地裂缝带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案。通过监控,结合模型试验的应力应变发展变化规律,可判断结构底部脱空的发展趋势,为西安地铁穿越地裂缝带的结构设计和安全运行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32.
根据煤矿开采岩层移动与覆岩破坏理论,运用地下水动力学基本原理,阐述了采动裂隙导水与采动变形压力作用使采动承压含水层水位变化的力学机制,并依此建立了采动承压含水层水位变化数学模型。结合铁煤(集团)公司大平矿三台子水库下N1S2综放开采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通过编程计算得出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白垩系下部承压含水层水位变化曲线,经与矿井水文监测系统实测数据对比,结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333.
耿大玉 《内陆地震》1991,5(4):305-316
给出了西安地裂的构造模型,并用断裂力学原理分析了地裂的形成与扩展过程,准定量地比较了抽取地下水所引起的地面不均匀沉降以及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裂位移在地裂总位移中所占的比例。提出了构造对地裂发育不但有静态控制作用而且有动态控制作用。认为西安地裂是构造地裂,而西安地裂的致灾作用主要是由过量抽取地下承压水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334.
黄河大堤隐患的探地雷达探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略介绍了利用探地雷达探测黄河大堤堤身隐患的试验效果,初步探测的结果表明,探地雷达可以探测土堤堤身内部的洞穴;对土裂缝发育地段,雷达图象清晰;配合少量钻孔资料,可以沿堤身追索历史上溃决口堵层的顶底界并了解堵层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335.
本文依据近几年来在西安及其邻区开展地裂缝和活动断裂调查、监测所取得的大量资料,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西安地裂缝的构造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安地裂缝“构造—重力同生机制”的成因观点。并对此进行了地质力学材料模似和数学模似分析研究,从而再现了地裂缝形成及发展演化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36.
暴雨型滑坡降水入渗机理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刘礼领  殷坤龙 《岩土力学》2008,29(4):1061-1066
暴雨能诱发大量的滑坡发生,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临界降雨值,每当雨强大于该值时,滑坡就会大面积发生,这已经被多起滑坡事件证实。一般地,入渗理论认为,当雨强大于一定值时,入渗率是常量,过强的降水会转化为地表径流,这与雨强越大滑坡越易发生、群发性越强的观察结果不一致。在斜坡体上存在大量的裂隙,它们对降水入渗有着很大的贡献,应用有限单元法分别模拟了有裂隙和无裂隙时斜坡体内瞬态渗流场的变化,并用Bishop法对不同埋深滑动面的稳定性做了计算分析。模拟结果表明:考虑裂隙时的计算结果与宏观观察结果更一致,在评价降雨入渗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裂隙的存在,只有雨强大于一个临界值时才会有充足的降水通过裂隙渗入到斜坡深部,裂隙的影响才显著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337.
用GPS监测西安市南郊地壳形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介绍了用GPS监测到的西安市南郊的地壳三维形变,并与1990年前后的传统测量结果相比较,分析了西安市的地壳形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安市南郊地面沉降速率有所减慢,但水平形变显著。观测结果与颗粒位移模型(GDM)模拟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导致地面形变的主要因素为过量抽取地下水。  相似文献   
338.
Our research is aimed at contributing to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how transform-rift junctions work, a topic that can be studied in exceptional detail in North Iceland, where the active transform Husavik-Flatey Fault (HFF) connects with the Gudfinnugja Fault (GF), the westernmost structure of the Theistareykir Fissure Swarm (TFS). We studied in the field: i) offsets along the easternmost HFF, ii) the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649 faults and 1208 tension fractures in the TFS, iii) the interactions among all these structures. The HFF transtensional kinematics is compatible with the GF, which shows different offsets north and south of the junction between these two faults. We suggest the possible prolongation of the HFF beyond the junction, based on: i) the change in offsets and strikes of TFS normal faults, ii) the presence of en-échelon, NNW-SSE-striking normal faults and tension fractures with a slight right-lateral component, iii) the transition of some of the faults into tension fractures north of the prolongation of the HFF, and iv) the decrease in the cumulated offset of all the faults north of the HFF prolongation. We interpret these data as field evidence of the first stages of propagation of the HFF upward or across the TFS: This has clear implications for defining the potential rupture length of the HFF and, hence, for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339.
文章基于地下断裂向浅部扩展形成地表裂缝的断层形成机制,通过分析交城断裂带东马峪构造地裂缝上下盘裂纹破裂形式,计算了其影响范围。结果表明,地裂缝两侧影响范围受交城断裂活动的影响有所不同,上盘影响范围较下盘大;划定了地裂缝的影响范围分区,提出各区的风险管控建议。  相似文献   
340.
地球化学模拟在南北古脊梁岩溶裂隙水系统划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南北占脊梁是贺兰山经向构造体系的核心部分,为一条SN向的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地层隆起。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其问赋存有较丰富的岩溶裂隙水。由于埋深大,构造情况复杂,南北古脊梁的岩溶裂隙水的分布和径流规律至今仍不是十分清楚。本文利用地球化学模拟的方法,对南北古脊梁深埋岩溶裂隙水的系统划分和各部分之间的水力联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系统I和系统Ⅱ的边界应当在严湾和吕套之间,其边界为一条由第四系地下水补给形成的,地下水位较高的可移动地下分水岭;系统I和系统Ⅲ之间存在水力联系,系统I北端排泄口太阳泉的水量有46%来自系统Ⅲ的补给,在萌城泉和太阳泉之间可能存在一条导水断层形成的岩溶裂隙水的强径流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