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24篇
测绘学   70篇
大气科学   137篇
地球物理   134篇
地质学   206篇
海洋学   69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副高及其南侧偏东气流输送在福建前汛期降水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取相关分析、累积距平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西太平洋副高与福建前汛期降水的关系。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通量等资料,对比分析了福建前汛期旱涝年份环流形势及要素场差异。分析结果显示:(1)当副高偏南偏弱时有利于福建前汛期多雨。旱年对副高具有加强作用的西太平洋海温正距平区主要位于日本南面,造成副高偏强偏北。而涝年10-25°N西太平洋海温偏高,造成副高偏南。(2)旱(涝)年华南及福建低层西南暖湿气流输送明显减弱(增强)。不过,福建上空增强的西南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转向。这一点,在实际的前汛期降水预报中对于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的作用将是一个有意义的新认识,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42.
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比分析洛阳地震台观测井FD-105K型与SD-3B型模拟水氡仪同期观测资料,结果显示,实际观测变化趋势一致,数据动态变化类似。一阶差分分析表明,FD-105K仪观测数据整体波动性较SD-3B仪小,且观测质量较优;一致性检验(相关系数分析、F检验、t检验)结果表明,FD-105K和SD-3B仪观测数据相关性良好、变化趋势一致,但方差和均值变化不一致。  相似文献   
743.
用格点尝试法求解P波初动震源机制解及解的质量评价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P波初动符号物理图像明确,是稳定的地震波信息.在资料充分时,可以较好地确定震源机制解.网格搜索法是目前流行的利用P波初动符号求解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方法.不过,在实际观测资料不充分时,虽然较迭代算法优越,但网格搜索法依然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极大地制约了这一类方法的应用.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在许忠淮提出的格点尝试法的基础上对网格搜索法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改进.首先,采用新的加权方法计算加权矛盾比:权重因子包括反映初动符号质量的权重以体现资料质量的影响;不包括反映观测点与节面距离的权重以避免因节面附近资料权重的双重减小带来的系统偏差;通过减小震源球上密集资料点的权重以部分地抵消震源球上P波初动符号资料分布不均匀对可能解的影响.在通过加权矛盾比筛选可能的震源机制解时,把震源球分为面积相对均匀的网格进行解的搜索,避免了因网格划分不均匀所导致的平均解的计算偏差.针对资料不足情况下震源机制解会受控于个别观测点P波初动符号的情况,我们借鉴杰克刀(jackknife)技术,在可选解中增加了那些一个观测点被去除后的可选解,既对解的质量有了更好的把握,又增加了找到真解的可能性.进一步地,针对可选解存在多个解簇的情况,本文提出了通过聚类提供多组可选解的做法.最后,针对目前缺乏对解的合理评价体系的现状,提出了主要基于解的离散度并参考加权最小矛盾比对震源机制解质量进行评价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744.
金川镍矿含矿岩体的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采自金川镍矿I矿区露天矿的第二期侵入岩体中。样品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进行全岩等离子质谱(ICP-MS)测定发现第二期侵入的岩体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和无明显铕异常的特征,是上地幔低比例平衡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共同作用的产物。岩体中镍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铁矿成条带状出现,表明其形成时低氧逸度的成岩环境。  相似文献   
745.
郑向光  李静 《西北地质》2010,43(2):85-89
对物探资料综合研究的一般原则进行了论述。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了高精度磁测追索覆盖层下的含矿破碎带的有效性,列举了用重磁法圈定与成矿控矿有关的岩体和间接找矿的成功案例。强调直接找矿与间接找矿并举、重视对物探低缓异常和"剩余异常"的解释研究等观点,提出要重视钻探等验证后的再解释和井中物化探工作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在矿产检查中的应用与研究,最大程度地提高并扩大对成矿信息的获取能力,从而提高物化探的勘查能力和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746.
利用2条衔接并横过青藏高原羌塘盆地中央隆起的反射地震剖面探测数据,进行了初至波层析成像试验,以揭示羌塘中央隆起的表层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量的反射地震单炮记录初至清晰,长排列接收丰富了浅表构造趋势特征的信息,层析走时射线密度随地下构造的复杂程度而变化。层析反演得到的速度结构显示了高速层起伏剧烈的变化特征,其厚度与地表出露地层的年代负相关。深反射地震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可以提供丰富的地壳近地表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747.
黄色和红色石英质玉石的颜色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英质玉石是由隐晶质-微显晶质石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一种玉石,黄色和红色是石英质玉石最主要的颜色种类,近年来在珠宝市场上备受关注。前人研究结果表明,黄色石英质玉石的致色矿物颗粒非常细小,赋存于石英颗粒之间,通过一般的测试方法很难准确鉴定其种属。本文对云南龙陵、安徽霍山、广西贺州3个产地的石英质玉石进行了显微镜观察、拉曼光谱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测试,通过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的一阶导数图谱,对石英质玉石的黄色和红色部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色石英质玉石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一阶导数图谱的特征峰有545~535 nm和435 nm,主要由针铁矿致色;红色石英质玉石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一阶导数图谱的特征峰介于555~595nm之间,主要由赤铁矿致色;黄色和红色之间的过渡色可同时出现595~555 nm、545~535 nm和435 nm特征峰,主要由针铁矿和赤铁矿共同致色。  相似文献   
748.
一阶Buterworth递归式带通滤波器技术改进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寅生  欧阳玫君 《气象》1997,23(5):8-12
把一阶Butterworth递归式(FBR)带通滤波器应用于滑动样本,输出序列出现了振幅和位相的相对误差。为了克服这种现象给制作中长期预报带来的困难,作者通过数值试验,分析了该滤波器的误差传递特性,并设计了“拟定初值的三步滤波方案”。大量试验表明,该方案可较为有效地抑制输出序列的误差和位相飘移  相似文献   
749.
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对华南前汛期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14  
简要地介绍了全球大气环流模式CCM3,由该模式模拟得到降水、位势高度场和风场,分析它的模拟性能。根据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与西太平洋暖池敏感海区(西区)海温的负相关关系,设计了两组敏感性试验,讨论西区海温对华南前汛期降水影响的确定性和可能的物理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当西区为冷水年(暖水年)时,华南降水偏多(少),长江中下游相对偏少(多),相关最好的地区是广东省,与诊断分析结果相符。海温对降水的影响是通过大气环流场来实现的,因此,再用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了西区海温异常年大气环流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与CCM3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50.
Long-term global emission scenarios enable the analysis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by providing insight into possible future developments and linking these different climate research elements. Such scenario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climate change literature informing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s (IPCC) Assessment Reports (ARs) and support policymaker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volution of emission scenarios, since 1990, by focusing on scenario critiques and responses as published in the literature. We focus on the issues raised in the critiques and the possible impact on scenario development. The critique (280) focuses on four areas: 1) key scenario assumptions (40%), 2) the emissions range covered by the scenarios and missing scenarios (25%), 3) methodological issues (24%), and 4) the policy relevance and handling of uncertainty (11%). Scenario critiq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nfluential since 2000. Some areas of critique have decreased or become less prominent (probability, development process, convergence assumptions, and economic metrics). Other areas have become more dominant over time (e.g., policy relevance & implications of scenarios, transparency, Negative Emissions Technologies (NETs) assumptions, missing scenarios). Several changes have been made in developing scenarios and their content that respond to the critiq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