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2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98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218篇
地质学   402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29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2个火星探测器着陆区均为平原地貌, 但形态特征、物质结构和动力过程都有明显差异。勇士号着陆区主要为风蚀区,而机遇号着陆区主要为风积区;前者为板状砾质平原,后者是基岩出露的波状砂质平原。可能常年有主风向,它们属于无表水环境下极干旱的风成地貌,缺少融冻过程,风化速度远低于地球环境。地貌结构与物质都证明,火星过去曾有液态水存在。限于着陆区环境及探测器功能,如果水存在于地下深部,这两个探测器很难发现。  相似文献   
962.
在青藏高原中央、普若岗日冰原西侧流石坡地带山麓面上,分布有约100 km2的由戈壁与沙丘组成的地貌,这是世界罕见的、也是我国发现的首例中纬度、高海拔地区冰前沙漠沉积。野外地貌、地层测量和室内样品的粒度、矿物、14C测年分析等结果表明,其形成时代约为16 ka BP以来;沉积特征在沙丘沉积序列中表现为风成砂夹零星腐殖质层,在戈壁中表现为砾石表面具次生方解石或碳酸钙沉淀层;演化模式为冷直线式;形成条件为以下伏冰碛物为主要砂源,以行星西风环流和高原冬季风引起的地面西风为主要动力,以持续的寒冷半干旱为气候背景;成因主要与冰原西缘冰川作用形成丰富的冰碛物砂源有关;因此,这类沙漠与一般冰缘沙漠以河湖相砂为源具有显著区别,可称为"冰川型沙漠"。由于其形成兼与冰原、气候和环流的变化密切相关,所以它是高原腹地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记录。  相似文献   
963.
通过分析阿尔金断裂带西段车尔臣河出山口以西 85°~ 86°E的高精度SPOT卫星影像 ,结合野外考察和年代学研究 ,对阿尔金断裂带西段 3个典型走滑断层的断错地貌进行了研究。在库拉木拉克 ,阿尔金断裂带西段自 (6 0 2± 0 4 7)ka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 (11 6± 2 6 )mm/a ,自 (15 6 7± 1 19)ka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 (9 6± 2 6 )mm/a ;阿羌牧场附近 ,自 (2 0 6± 0 16 )ka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 (12 1± 1 9)mm/a ;达拉库岸萨依附近 ,自 (4 91± 0 39)ka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12 2± 3 0 )mm/a。由此得到阿尔金断裂带全新世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约为 (11 4± 2 5 )mm/a。以阿尔金断裂带走向N75°E计算 ,阿尔金断裂带西段左旋走滑所吸收的青藏高原SN向缩短速率为 (3 0±0 6 )mm/a  相似文献   
964.
陈绍桔 《福建地质》2004,23(2):73-76
通过多年在山区寻找地下水的工作实践,介绍山区寻找地下水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并对三大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对今后找水,尤其是山区寻找地下水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65.
We perform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of scaling relations of earthquakes and partition of elastic strain energy between seismic and aseismic components using a thermodynamically based continuum damage model. Brittle instabilities occur in the model at critical damage level associated with loss of convexity of the strain energy function. A new procedure is developed for calculating stress drop and plastic strain in regions sustaining brittle instabilities. The formulation connects the damage rheology parameters with dynamic friction of simpler frameworks, and the plastic strain accumulation is governed by a procedure that is equivalent to Drucker–Prager plasticity.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use variable boundary forces proportional to the slip-deficit between the assumed far field plate motion and displacement of the boundary nodes. These boundary conditions account for the evolution of elastic properties and plastic strain in the model region. 3-D simul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a model with a large strike-slip fault produce scal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scalar seismic potency, rupture area, and stress drop values that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observations and other theoretical studies. The area and potency of the simulated earthquakes generally follow a linear log–log relation with a slope of 2/3,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stress drop values between 1 and 10 MPa. A parameter-space study shows that the area-potency scaling is shifted to higher stress drops in simulations with parameters corresponding to lower dynamic friction, more efficient healing, and higher degree of seismic coupling.  相似文献   
966.
967.
选取喀斯特槽谷地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鱼池镇团结村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统计法,综合应用地貌-面积频度分布指数和信息熵分析了不同海拔、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表粗糙度、剖面曲率和平面曲率7个地貌形态要素间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农村居民点分布的优势地形位分别为高程956.2~1000m,坡度5°~15°,坡向SW、W、NW和E,地形起伏度0~1m,地表粗糙度1.0~1.1,剖面曲率和平面曲率0°~5°的低地形位上;②在槽谷谷底,农村居民点信息熵的最大值为1.15,最小值为0.02,说明农村居民点在低地形位上分布的有序性较高。   相似文献   
968.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县MS7.3级地震的可能发震构造,介绍了中期地震预测情况以及地震发生时全球、我国大陆地区及周边几个重要地区地震活动所处的状态,并分析了震前出现的可能地震活动异常现象,以期有助于深入认识这次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69.
藏南错那-沃卡裂谷的第四纪正断层作用及其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表调查发现,位于西藏南部的错那-沃卡裂谷带包含了3个相对独立的地堑-半地堑——沃卡、邛多江和错那-拿日雍错地堑(从北到南),并构成了该区重要的近SN向控震构造带。该裂谷带整体的展布方式及其中各地堑主边界断裂带的正断层活动指示了100°±2°的区域伸展方向。各边界断裂带的活动强度分析表明,断裂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介于0·3~1·9mm/a。其中,末次盛冰以来合理的活动速率估算值为1·2~1·5mm/a,而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活动速率只有(0·6±0·3)mm/a,暗示该裂谷带的断裂活动行为可能类似于地震的丛集活动,存在间歇期与活跃期交替出现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中-下地壳物质的近EW向伸展或流动所导致的上地壳均匀拉张模式可能是该裂谷带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970.
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通过分析中国丹霞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把我国丹霞地貌划分东南、西南和西北三大集中分布区。主要研究了三大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的景观异质性。东南区 (包括浙、闽、赣、粤、湘、桂等省区) 多发育临溪丹霞峰林、丹霞赤壁、一线天、天生桥等景观;西南区 (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带) 以赤壁与急流瀑布相伴为主要景观特色;西北区 (包括陇山周围、河湟谷地) 则呈现出特有的干旱区丹霞地貌景观,区内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如小气候及流水作用,黄土盖层成分及其存在与否的差异性,区内景观异质性显著。从三区的构造运动上升速度、降水强度、植被等生物作用、河川过程以及黄土作用等地质地理、气候条件、生物、理化等内外动力作用,分析了形成这种景观差异性的原因、形成机理和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