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48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黔东南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黔东南地区寒武系地层是典型的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广泛且有较好的储层。为了更好地了解该地层的岩性、孔隙状况等地质特征,以贵州东部三都-丹寨剖面寒武系地层为例,分析了各组段的岩石学特征,确定了其沉积环境,在此基础上对形成现有岩石孔隙等特征的相应的成岩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白云化作用是该区的主要成岩作用,主要表现在中寒武统都柳江组-在准同生白云化作用下形成大套厚层的白云岩。埋藏溶解作用形成的次生溶孔是该区中上寒武统的典型特征,有利于改善碳酸盐岩的储层物性。重结晶作用、压溶作用等对储层孔隙的形成也起到重要作用,并列出了黔东南地区寒武系地层各层组的成岩演化史。  相似文献   
152.
Abstract: Upper Cambrian‐Lower Ordovician shoal‐facies carbonate rocks are well developed in the Yangjiaping section, Shimen, Hunan, and their types are also highly varied. There are both monomictic shoal‐facies rocks (e.g. sparite oolitic limestone and sparite calcarenite) and polymictic shoal‐facies rocks (e.g. grainstone, whose grain types include sand‐ and pebble‐sized fragments, bioclasts, oolites, algal mats etc.). What is different is that the Upper Cambrian shoal‐facies rocks have been mostly strongly dolomitized into shoal‐facies dolomite with various residual texture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depth study of various kinds of diagenesis and pore space evolution occurring in this section and suggests that the diagenetic sequences of shoal‐facies rocks in the study area is dominantly of retrogressive type.  相似文献   
153.
张永生 《沉积学报》2000,18(3):424-430
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群中部发育一套厚层块状白云岩。在西部地区定边至鄂托克旗一带,这套块状白云岩连续厚度达数百米。定探 1井揭示的最大厚度为 431m。自西向东,白云岩体由厚变薄,并与石灰岩呈指状交织。这套块状白云岩由粗粉晶-细晶白云石组成,斑状结构发育。常见云斑的边界为缝合线,这表明斑状白云石化明显受缝合线控制。白云岩有序度平均值为 0.85,CaCO3 摩尔含量平均为 5 0.6 5 g/mol。δ13 C的平均值为 0.6‰ (PDB),δ18O的平均值为 - 7.4‰ (PDB)。主体细晶白云石中液态包体常见,最低均一温度为 104℃,包体成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成分CH4 和无机成分H2 S。上述特征表明,这套白云岩是由深埋藏白云岩化作用形成的,它显示出良好的储集性能,是重要的后备储集岩。  相似文献   
154.
粤北盆地流体系统及其矿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盆地构造演化流体系统矿化作用是当代矿床学研究的新课题。盆地演化过程 ,压实流体系统温度场、动力场和地球化学场可以通过地质研究和数字模拟来重塑。粤北晚古生代沉积盆地存在 3种类型的矿化流体。大宝山型流体与岩浆热动力作用有关 ,形成海底火山热液沉积多金属矿床 ;凡口型流体与深部建造的循环热液有关 ,形成中低温海底热泉喷溢沉积铅锌银汞矿床 ;红岩型流体与盆地成岩压实水有关 ,形成低温单一黄铁矿矿床。红岩地区盆地压实流体系统在盆缘古隆起地段形成红岩型黄铁矿矿带的同时 ,还形成特征的白云岩化作用。白云岩产状和组构、白云石“亮边”和“雾心”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红岩型诸矿床的成因与盆地沉积物压实过程形成的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155.
四川盆地东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相储集层多为白云岩,主要分布于环开江—梁平盆地的台地边缘相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飞仙关组鲕滩相储集层经历了多期白云岩化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期发生于成岩早期近地表环境,由蒸发海水回流引起,形成的粉晶交代白云石构成了现今白云岩的主体。飞仙关组早期白云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埋藏重结晶作用,形成了不同的岩石结构类型。飞仙关组白云岩的孔隙多为原岩中继承而来,白云岩化作用对储集层发育的意义并非创造孔隙,而是保存已有的孔隙。由于白云岩化作用发生的时间早以及白云岩的抗压溶性质,原生(鲕)粒间孔以及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形成的鲕模孔/粒内溶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下来,构成了现今鲕滩相储集层的主要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156.
黄河口凹陷H-1构造位于渤南低凸起南侧,其主力储层为一套典型的混积岩。通过对H-1构造混积岩储层特征及白云岩成因的分析,认为H-1构造沙河街组混积 岩储层储集空间受控于沉积时期的古地理背景、古水质条件与后期的白云岩化程度。古地理背景与古水质条件是混积岩发育的基础,研究区位于扇三角洲前缘侧翼,受到陆源淡水供给与半封闭的微咸水 -半咸水湖水的双重影响,发育了由陆源碎屑与生物碎屑滩构成的混积岩。后期白云岩化作用是改善储层的关键因素,等摩尔交代对渗透率的提高以及白云岩化作用引发的选择性溶蚀,对储层物性的改 善有很大的影响。混积岩储集性能差异较大,当物源供给的淡水影响较大时,混积岩中碳酸盐以方解石为主,储层较致密;当咸化湖水影响较大时,混积岩中碳酸盐主要为白云石,储层的溶蚀孔隙较发 育。化石碎片的背散射图片清晰地证实了混积岩中的白云石是由方解石转化而成。通过对古生物、粘土矿物、古地理背景等资料的分析,认为在伊蒙混层向伊利石的转化过程中产生的Mg离子是研究区沙 河街组白云岩化作用所需离子的来源之一,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半封闭的微咸水-半咸水环境有利于钙质的沉积和Mg离子的富集,可为混积岩的白云岩化提供物质基础。研究黄河口凹陷古近系混积岩储层控 制因素及优质储层发育规律,对该区中深层油气勘探具有积极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7.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葡萄状白云岩是天然气藏的重要储集层和铅锌矿床的重要容矿围岩,但关于其特征和成因研究却充满争议。基于传统沉积学研究方法和手段,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并与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对比,认为四川盆地灯影组葡萄状白云岩主要由顺地层、(层间和穿层)溶蚀孔缝中产出的拟晶白云石化的葡萄状团块和葡萄状、栉壳状胶结物或充填物组成。葡萄状团块主要顺地层产出,包括核心和包壳两部分:核心为葡萄石,主要成分为泥、微晶高镁方解石,由沉积阶段的海水沉积作用和微生物捕获、粘结作用形成;包壳主要成分为等厚纤维状环边文石,主要形成于沉积—同生阶段,有厚、薄之分,其中薄包壳形成于相对动荡的海底,而厚包壳形成于相对安静的海底。葡萄状、栉壳状充填物主要在溶蚀孔缝中产出,主要成分为等厚纤维状文石和高镁方解石,为准同生阶段大气淡水作用和海水沉积作用的产物;也存在顺地层葡萄状团块、内碎屑等颗粒粒间或顶部产出的葡萄状、栉壳状胶结物或层状胶结壳,主要为同生—准同生阶段海水潜流带沉积。在葡萄状或栉壳状团块、充填物、胶结物的形成过程中,文石和高镁方解石结晶析出后迅速发生拟晶白云石化作用,并保留其原生的结构和构造。文中关于葡萄状团块和拟晶白云石化作用的研究,为葡萄状白云岩成因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8.
随着近年来四川盆地一系列新的碳酸盐岩气田的发现,具有丰富油气资源潜力的川西龙门山前缘逐渐成为寻找高丰度大中型气田的现实地区。针对储集层特征在区内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笔者等通过对龙门山前缘中坝地区和天台山大元包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岩心描述和薄片观察,对其成岩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1)龙门山前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集层成岩作用复杂,其主要成岩作用包括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重结晶作用、藻泥晶化作用、白云石化作用、膏化和硅化作用等;(2)受中三叠世末期龙门山前缘裂陷作用的影响,雷口坡组发育大量的热液构造,包括热液溶蚀、热液矿物的胶结和热液白云石化;(3)受构造高点控制的胶结中断—表生溶蚀是中坝—青林地区储集层优于天台山地区的主要控制因素。龙门山前缘反转之前的构造背景和古地貌决定了雷口坡组成岩作用的差异,从而控制了优质储集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9.
广东红岩黄铁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矿床形成于成岩晚期,为弱改造层控型。黄铁矿具典型的球粒、胶状和生物交代结构。含矿岩系东岗岭组白云岩含TFe高、Al_2O_3低,并具缝合线和铁白云石等标志。主要控矿因素为古水下隆起、沉积相(礁滩组合)和成岩环境。成矿机制主要与有机物、礁滩沉积以及成岩过程中的白云岩化、退白云岩化和压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0.
本文以阴极发光为主要研究手段,通过胶结物形态和结构以及接触关系的观察,对本溪市牛毛岭马家沟组顶部剖面成岩作用进行研究,重建成岩历史和孔隙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剖面成岩作用主要包括机械压实、胶结、白云岩化、溶蚀、早期破裂作用;同生成岩阶段的成岩作用多样:分层(1)、(2)和(5)经受较强压实作用,分层(3)—(5)白云岩化特征符合回流渗透模式,分层(4)由于溶蚀形成溶塌角砾;早成岩阶段主要为胶结作用,主要发生于浅埋藏环境:分层(1)的掘穴和破裂等大孔隙被铁方解石充填,分层(3)—(5)中晶间孔隙、小窗状孔隙、溶塌裂缝、硬石膏晶体铸模等孔隙被白云石充填;中、晚成岩阶段的成岩作用很少。该剖面的成岩作用主要发生在同生—早成岩阶段,这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中奥陶统埋藏史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