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48篇
  免费   2026篇
  国内免费   1546篇
测绘学   188篇
大气科学   175篇
地球物理   3472篇
地质学   5187篇
海洋学   335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697篇
自然地理   45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99篇
  2021年   295篇
  2020年   221篇
  2019年   377篇
  2018年   297篇
  2017年   321篇
  2016年   351篇
  2015年   371篇
  2014年   415篇
  2013年   471篇
  2012年   447篇
  2011年   425篇
  2010年   403篇
  2009年   526篇
  2008年   512篇
  2007年   461篇
  2006年   497篇
  2005年   396篇
  2004年   430篇
  2003年   347篇
  2002年   298篇
  2001年   315篇
  2000年   297篇
  1999年   220篇
  1998年   223篇
  1997年   203篇
  1996年   192篇
  1995年   185篇
  1994年   179篇
  1993年   143篇
  1992年   122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51.
盱眙地区软土成因复杂,矿物成分特殊,本文通过对其矿物成分、化学成分、颗粒分析、物理指标、膨胀性、压缩性等试验研究,对该软土的工程性质取得一些认识。结果认为该类软土中粘土矿物含量高、亲水性强,填土液塑限高、有机质含量高;在含水量高时碾压成饼状,含水量低时坚硬难以破碎,不能直接做路基填料,采用常规的掺灰处理效果不理想,是一种特殊性软土。  相似文献   
52.
已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无法对年、月、旬等现今时间尺度上的断层活动变化进行有效预测。运用基于地震活动定量指数运算程序的地理信息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方法被应用于贝加尔裂谷系(BRS)及邻区的研究当中。研究发现,断层活动变化发生在以几年为周期的时间尺度上,这无法用区域应力场的变化进行合理解释。沿着穿越贝加尔裂谷系的剖面编制了活动断层图以及地震活动定量指数曲线。提出的这种方法可以根据地震活动定量指数对活动断层进行仔细的分类,从而为解决地震中期预报相关问题开辟了重要途径。这种方法还被用来研究断层现今活动的时空变化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在实时尺度上断层活动具有高频发生的特征,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脆性岩石圈板内和块体内部运动产生的慢变形波的干扰导致的。利用变形波的通过速度可以对活动断层进行分组,各组具有不同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参数,同时还可以对变形波波前的方向以及某一区域内主要断层在实时间隔内(地质上的瞬间)的活动情况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53.
以淮南刘庄煤矿主井地基的人工冻融土为研究对象,以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SEM)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分析了人工冻融土与原状土的中微观结构、冻融前后的中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内在原因。此外,还研究分析了人工冻融土冻融前后的中微观结构及其变化与人工冻融土的物理、力学、工程性质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中微观结构对人工冻融土的物理、力学、工程性质有很大的影响,冻融前后中微观结构的变化受到土的种类、埋深、原状土的中微观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且冻融前后的中微观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冻融前后的物理、力学、工程性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54.
汶川特大地震后成都盆地内隐伏断层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都盆地内主要有3条隐伏的活动断裂带,包括大邑断裂带、蒲江-新津断裂带和龙泉山断裂带,它们在第四纪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活动性."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笔者实地考察的结果表明,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成都盆地中的隐伏断裂没有产生新的活动性,目前成都盆地不存在发生特大地震的危险性,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5.
阐述了基于GIS房产管理的关键是建立统一的数据分类与编码标准,核心是建立房屋的空间地理属性信息、自然属性信息、社会人文属性信息的链接,基础是建立房产地理信息数据库。并提出了建立房产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方法、设计思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56.
Vertical displacements on the SW–NE Têt fault (Eastern Pyrenees Axial Zone, France), which separates the Variscan Canigou-Carança and Mont-Louis massifs, were constrained using a thermochronologic multi-method approach. 40Ar/39Ar data from the granitic Mont-Louis massif record its Variscan cooling history and reveal no ages younger than Early Cretaceous, while the Canigou-Carança gneiss massif records systematically younger 40Ar/39Ar ages. These younger 40Ar/39Ar ages in the Canigou-Carança gneiss massif are the result of partial to total rejuvenation of argon isotopic systems related to a thermal flow coeval with the Cretaceous HT-BP metamorphism in the North Pyrenean Zone. Only the deepest rocks from the Canigou-Carança suffered this extensive Mid-Cretaceous thermal overprint probably due to differential burial around 4 km at that time. The post Mid-Cretaceous vertical displacements along the Têt fault are recorded by “low” temperature thermochronology using K-feldspar 40Ar/39Ar, zircon and apatite fission track and (U–Th)/He datings. The Mont-Louis granite samples experienced a long period of protracted cooling reflecting a lack of thermo-tectonic activity in this area from Late Palaeozoic to Early Cenozoic, followed by cooling from 55–60 Ma to Late Eocene at a mean rate of 15–20°C/Ma in the final stage. This cooling stage corresponds to Têt fault reactivation with a reversed component, promoting exhumation of the Mont-Louis roof zone contemporaneously with the south-vergent Pyrenean thrusting. In the Canigou-Carança massif, the main cooling event occurred from 32 to 18 Ma at a maximum rate of 30°C/Ma during Early Oligocene followed by a more moderate rate of 3°C/Ma from Late Oligocene to Early Burdigalian, coeval with the normal reactivation of the Têt fault in brittle conditions that accommodated the final exhumation of the massif during the opening of the Gulf of Lion.  相似文献   
57.
Thirty-three new measurements on the seaward slope and outer rise of the Japan Trench along a parallel of 38°45′N revealed the existence of high heat flow anomalies on the subducting Pacific plate, where the seafloor age is about 135 m.y.. The most prominent anomaly with the highest value of 114 mW/m2 is associated with a small mound on the outer rise, which was reported to be a kind of mud volcano. On the seaward slope of the trench, heat flow is variable: high (70–90 mW/m2) at some locations and normal for the seafloor age (about 50 mW/m2) at others.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heat flow may be related to development of normal faults and horst/graben structures due to bending of the Pacific plate before subduction, with fluid flow along the fault zones enhancing the vertical heat transfer. Possible heat sources of the high heat flow anomalies are intra-plate volcanism in the last several million years like that discovered recently on the Pacific plate east of the Japan Trench.  相似文献   
58.
长82亚油层组是甘肃庆城地区庄19井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中储集砂岩相对富集的层位,但砂岩低渗透性的特点显著,成为影响该区石油储产量增长的主要地质因素.结合前人的相关工作,通过钻井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分析、储层岩石实验测试等工作,详细地分析了庄19井区长82亚油层组低渗透储层的地质特征,认为沉积微相和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控制低渗透性储集砂岩发育和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寻找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代表的有利储集相带砂岩体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9.
应用探地雷达探测活动断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浅覆盖区采用探地雷达探测地震活动断层。通过实验确定出最佳的采集参数和数据处理流程,在雷达剖面上,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断层上部的形态特征、上断点埋深和岩土分层。结合钻孔资料,利用雷达剖面上对第四系覆盖的分层结果和上断点所在的层位可以分析和评价断层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60.
从区域构造入手,对单侯井田构造进行分析,认为井田内断层发育以走向NW—NE、落差≤5m的小型正断层为主,且主要分布于大中型构造的两侧.特别是在其弧形转折带附近往往形成“羽”状雁列的小断层密集带。断层垂向上多分布于4—7号煤层之间的厚煤层发育区,其严重破坏了煤层的连续及完整性,是影响煤层开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井田褶皱构造相对不发育,以短轴小型背、向斜为主,均属缓波状褶曲,对煤层的开采无影响或影响较小。根据井田地质构造发育程度,对其进行预测及分区评价:井田东部为强烈的构造挤压带,以发育走向NW-近EW—NE向的大型逆掩断层为特点,构造最复杂;井田西北部是相对较轻微的构造挤压带,以发育走向NE向的逆断层为特征,构造较复杂;井田南部以发育近SN或NNW向正断层为主,构造相对简单。评价结果对矿井设计及采区与工作面布置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