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005篇 |
免费 | 8099篇 |
国内免费 | 1161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162篇 |
大气科学 | 5169篇 |
地球物理 | 9921篇 |
地质学 | 30244篇 |
海洋学 | 5372篇 |
天文学 | 2168篇 |
综合类 | 3268篇 |
自然地理 | 74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7篇 |
2023年 | 697篇 |
2022年 | 1369篇 |
2021年 | 1546篇 |
2020年 | 1672篇 |
2019年 | 1895篇 |
2018年 | 1557篇 |
2017年 | 1745篇 |
2016年 | 1953篇 |
2015年 | 2097篇 |
2014年 | 2557篇 |
2013年 | 2509篇 |
2012年 | 2833篇 |
2011年 | 3026篇 |
2010年 | 2615篇 |
2009年 | 3103篇 |
2008年 | 3056篇 |
2007年 | 3403篇 |
2006年 | 3283篇 |
2005年 | 2895篇 |
2004年 | 2698篇 |
2003年 | 2588篇 |
2002年 | 2328篇 |
2001年 | 2026篇 |
2000年 | 1890篇 |
1999年 | 1755篇 |
1998年 | 1522篇 |
1997年 | 1401篇 |
1996年 | 1263篇 |
1995年 | 1058篇 |
1994年 | 1100篇 |
1993年 | 939篇 |
1992年 | 739篇 |
1991年 | 532篇 |
1990年 | 475篇 |
1989年 | 373篇 |
1988年 | 289篇 |
1987年 | 190篇 |
1986年 | 126篇 |
1985年 | 83篇 |
1984年 | 33篇 |
1983年 | 29篇 |
1982年 | 31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25篇 |
1979年 | 28篇 |
1978年 | 35篇 |
1977年 | 24篇 |
1975年 | 4篇 |
1954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 毫秒
991.
泰山玉是近年来在泰山西麓作为玉矿勘查并开发的一种蛇纹石质玉石,赋存于镁质超基性岩变质成因的蛇纹岩体中。矿区共有4个矿体,按玉化程度不同,组成矿体的蛇纹岩可分为碧玉、墨玉、未玉化蛇纹岩。通过对不同矿体和不同玉化程度的矿石进行系统采样分析,按玉化程度(碧玉、墨玉、未玉化蛇纹岩),对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了系统对比,发现玉化进程中Si O_2含量与TFe和LOI含量的变化呈负相关性,即随着玉化程度的提高,Si O_2含量增加,TFe和LOI含量减少,呈现出TFe和LOI主要被Si O_2置换的特征,使蛇纹岩到玉石由不透明逐渐变得透明,颜色由灰黑—黑色变为较鲜艳的深绿、黄绿等更美丽的色彩,玉质变得更加细腻油润,玉石硬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92.
介绍了2013~2014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基本情况及西部地区绝对重力观测的情况,并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果稳定性良好,89.5%的成果观测精度优于±5.00μGal,能够满足"陆态网络"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993.
典型农牧交错区LUCC及农牧交替演化过程分析——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利用TM影像解译得到的三期土地利用数据(1988、1995、2000年)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典型农牧交错区的LUCC演化过程,主要采用土地利用开发度、耗减度、信息熵、空间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了不同阶段农牧交替演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草地、耕地、林地为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整个研究时段内,耕地开垦和草地减少是主导LUCC过程。耕地开垦面积达2424.12km2,草地减少1959.65km2。从前后两个时期来看,前期(1988-1995年)耕地和草地变化更为剧烈,耕地以增为主,草地以减为主;后期(1995-2000年)草地转出速度放缓,但耕地开垦速度仍相对较快,林地转出速度加快;(2)土地流转过程以农牧交替演化为主,前期草地与耕地的交替转化剧烈,草地开垦面积达到2 040.50km2,耕地撂荒还草634.75km2,耕地开垦主要集中在敖汉旗的北部;后期LUCC过程放缓,草地转耕地面积为828.50km2,主要发生在敖汉旗以及林西县北部地区等区域,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弃耕;(3)三个时期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分别为1.290、1.301、1.304,赤峰市土地利用系统有序程度在降低。农牧交错演化过程的分析,为研究该地区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的变化和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94.
土壤侵蚀危险度的计算与影响因子分析——以福建安溪红壤水土流失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水土保持科学的发展,有关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的研究越来越重要。本文对土壤侵蚀危险度评价的一般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分析了安溪县各强度等级的土壤侵蚀在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的面积分布情况,计算了不同高程带、不同坡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土壤侵蚀综合指数然后,以各影响因子的土壤侵蚀综合指数为权重,计算了不同侵蚀影响因子在安溪县各子流域的土壤侵蚀危险度,既避免了权重确定的主观性,又保证了土壤侵蚀危险度的计算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而明确了各子流域土壤侵蚀发生的可能程度最后,依据土壤侵蚀危险度和土壤侵蚀强度的分布规律,对整个研究区进行了水土保持分区,提出了治理方向。 相似文献
995.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用户分类及服务分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集中式、模块化、组件化的过程,目前正向地理信息的Web服务方向发展。传统的集中式地理信息系统中,功能的分类决定了用户的分类;而在地理信息服务的架构中,用户的分类导致服务的分类及其与用户分类的映射。本文从地理信息服务的架构出发,分析并提出了面向服务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用户群分类与对应的服务分类,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和地理信息服务资源的有效组织和整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6.
?????λ????????????????з??????????????????????????????????????????????????????Ч??????????е?????????????о????????????????????????????????????????С???г?????????????г???????????????????????????????????÷???????????????????о??н??????? 相似文献
997.
建筑物点云表面重建在高精度城市测绘、虚拟现实等领域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建筑物的几何形态多变,重建算法普遍存在计算速率慢、拟合精度低和模型结构不完整的问题。为此,本文以单体建筑物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加权约束的单体建筑物点云表面重建算法,在表面初始化过程中充分考虑数据对结构拟合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正则集的单体建筑物表面重建算法,实现建筑物拟合过程中的加权拟合误差、近邻结构平滑的同步优化。针对多类建筑物三维点云的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建筑物重建策略,本文的加权约束方法可根据不同类型的点云数据设计自适应权重,并选择模型拟合中最优的权重函数,在高噪声、低精度点云数据下能得到更高精度的单体建筑物表面模型。 相似文献
998.
对传统的向后-向前选择法粗差定位方法进行改进,即在原有基础上加入对平差模型的整体检验,计算统计量的相关系数,通过对偏相关系数的检验来定位统计量相关的粗差观测值。通过模拟粗差算例证明,该算法能够准确定位多维粗差,有效改善粗差定位转移的现象,且粗差估值结果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999.
梯田作为黄土高原最为典型的人工地貌之一,有重要的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价值。传统的梯田自动提取仅限于梯田所在区域的范围划定,未能对梯田田坎线实现有效的自动化提取。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照晕渲模拟的梯田快速提取方法。首先,对无人机航测生成的1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4个方向的光照晕渲模拟,并相加取平均值;然后,通过适当的阈值对均值图像进行二值化,并掩膜掉沟谷等非梯田区域;最后,基于二值化图像自动矢量化得到梯田田坎线,并通过适当的长度阈值进行碎线过滤提高提取精度。本文以陕西省长武县王东沟流域为实验样区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结果的准确率为89.09%,具有较好的提取精度。此外,对该方法涉及到的参数进行了讨论,表明光照模拟的方向角采用2个正交的对称方向对、高度角采用田坎坡度的反正切值、二值化阈值采用t=180-σ的经验公式,可以满足黄土高原的梯田自动快速提取。 相似文献
1000.
The relatively rapid recession of glaciers in the Himalayas and formation of moraine dammed glacial lakes(MDGLs) in the recent past have increased the risk of glacier lake outburst floods(GLOF) in the countries of Nepal and Bhutan and in the mountainous territory of Sikkim in India. As a produ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 warming, such a risk has not only raised the level of threats to the habit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of the region, but has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worsening of the balance of the unique ecosystem that exists in this domain that sustains several of the highest mountain peaks of the world. This study attempts to present an up to date mapping of the MDGLs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Himalayan regions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with an objective to analyse their surface area variations with time from 1990 through 2015, disaggregated over six episodes. The study also includes the evaluation for susceptibility of MDGLs to GLOF with the least 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LCDA). Forty two major MDGLs, each having a lake surface area greater than 0.2 km2, that were identified in the Himalayan ranges of Nepal, Bhutan, and Sikkim, have been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their surface area expansion rates in space and time. The lak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located within the elevation range of 3800 m and6800 m above mean sea level(a msl). With a total surface area of 37.9 km2, these MDGLs as a whole were observed to have expanded by an astonishing 43.6% in area over the 25 year period of this study. A factor is introduced to numerically sort the lakes in terms of their relative yearly expansion rates, based on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surface area extents from satellite imageries. Verification of predicted GLOF events in the past using this factor with the limited field data as reported in literature indicates that the present analysis may be considered a sufficiently reliable and rapid technique for assessing the potential bursting susceptibility of the MDGLs. The analysis also indicates that, as of now, there are eight MDGLs in the region which appear to be in highly vulnerable states and have high chances in causing potential GLOF events anytime in the recent futur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