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7篇 |
免费 | 55篇 |
国内免费 | 9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大气科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61篇 |
地质学 | 376篇 |
海洋学 | 18篇 |
综合类 | 9篇 |
自然地理 | 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黄山北麓青弋江发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弋江位于黄山北麓,为长江下游最长的支流。野外考察发现青弋江泾县盆地段存在溪口剖面和城北剖面等2个天然剖面,共发育了1级洪积扇台地(P)和3级河流阶地(T3、T2和T1),并相应堆积了4级砾石层。通过对砾石层进行砾组分析,并借助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和古地磁测年等方法,初步探讨了青弋江发育的年代、过程和成因。研究结论为:① 砾组分析表明青弋江T3阶地是青弋江的最老阶地,并且其砾石层是青弋江的最老砾石层;② 测年结果表明青弋江发育的年代区间为1300~900 ka,其中~1300 ka为青弋江发育的最早年代,而~900 ka则为青弋江发育的最晚年代;③ 青弋江发育于~1377 ka前的洪积扇辫状河,并先后经历了洪积扇及辫状河发育、辫状河下切、青弋江形成等阶段,即所谓的源于洪积扇辫状河的青弋江发育过程;④ 青弋江发育可能是降水增加和构造抬升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研究有助于为中国东部地区中小河流发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2.
针对基底先存构造对裂陷盆地断层控制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应用脆性断裂新理论--“不协调性准则”来阐述、分析裂陷盆地基底先存构造控制断层形成和演化的力学机理,确定基底先存构造活动性的变化规律,探讨并初步确定基底先存构造对裂陷盆地断层形成和演化的控制作用具有如下规律: (1)先存构造(特别是先存断裂)优先活动,这是基底先存构造能控制沉积盆地断层形成和演化的根本原因。(2)先存构造对盆地断层控制作用的强度决定于其活动性,它由先存构造的产状、力学性质和应力状态决定,可以用先存构造活动性系数(fAS)来定量描述。(3)受基底先存断裂控制的断层发育的位置和延伸方向(走向)、形成次序、继承性特征,以及分布规模等都表现出显著的规律性。(4)与伸展方向垂直,且与σ1夹角为45°-(/2)的基底先存断裂对断层的控制作用最强;随着走向与伸展方向的夹角α逐渐变小,以及倾角偏离45°+(/2),对断层的控制作用就逐渐减小。(5)基底先存断裂的规模越大,对断层的控制作用就越强;受大规模基底先存断裂控制的断层往往构成裂陷盆地的构造格架。(6)随着薄弱带抗剪强度的减小,基底先存薄弱带发生破裂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对断层的控制作用不断增强;而相对基底先存断裂而言,其影响程度则相对偏弱。上述认识可以为裂陷盆地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提供理论模型,为裂陷盆地断裂系统的形成和演化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03.
川西盐井沟断层传播褶皱的三维构造建模与磁组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断层相关褶皱研究的发展方向是从二维向三维的转换。文中基于Arcgis、Discovery以及Gocad等三维软件平台,对川西盐井沟地区地震资料进行精细的解析,得出盐井沟背斜是一个典型的三剪断层传播褶皱,并建立了它的三维模型。同时考虑到单纯符合几何约束的构造解释普遍存在着多解性和不确定性,结合几何学的三维建模和动力学的有限应变分析研究断层相关褶皱。在川西盐井沟地区18个采样点钻取了184块定向岩心样品,通过磁组构的分析结果发现,盐井沟地区的磁组构基本上都是弱应变的初始变形组构,褶皱前翼应变强度比后翼略强。断层传播褶皱三剪带是有限应变最为集中的区域,在模型预测的三剪带内,磁组构反映的有限应变也较为强烈。磁组构所指示的构造应力场大致为NW-SE向挤压缩短,与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与运动学模型的预测相一致。 相似文献
404.
Magnetic fabric (anisotropy) measurements have been made on samples of Quaternary sediments from DSDP Hole 380A (Black Sea) and Tertiary and Cretaceous nannofossil oozes, marls and volcanoclastic sandstones from the Southeast flank of the Walvis Ridge at Hole 524, recovered during Legs 42B and 73 of the International Program of Ocean Drilling (IPOD). The fabric was determined by means of both a low field and a high field torque magnetometer.The overall results from the low field measurements are similar to those from the high field measurements. The results from both sets of measurements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a NE-SW lineation at Hole 380A and a NW-SE lineation at Hole 524. For Hole 380A some of the individual parameters show slight differences in values for the low field and high field torque measurements while for Hole 524 these individual parameters compare favourably and indicate an approximately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In general the fabric is better defined at Hole 524 than at Hole 380A. Anisotropy measurements sometimes were found to be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shape of the sample. This apparent shape-effect appears to be more prevalent in the high field than in the low field measurements. In addition, for Holes 380A and 524 some samples show deformational-style fabric characteristics on one instrument and depositional-styl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ther. The reasons for these differences and how the effects on the anisotropy data can be removed or minimised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405.
利用磁组构学的多参数、高精度以及定量化的优点,对大别山南麓的马垅、麻桥2个典型岩体进行了花岗岩类的岩浆动力学研究.测试表明,样品的磁化率及其各向异性揭示这2个岩体具有明显的磁面理或磁线理特征,进而判断马垅、麻桥岩体应分属挤压、拉张的古应力环境.实例研究证实,磁组构学方法对于岩浆动力学,特别是岩体构造应力的属性分析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406.
结构性土的微观破损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凸多面体相互接触的性质,推导了三维状态下的微观接触力和宏观应力的关系,并应用于结构性土的研究中。对结构性土,采用以土颗粒之间的胶结和组构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在二元介质理论框架内推导出结构性土破损规律及迭代公式,提出3种破损方式(剪碎、压碎、混合型),同时推导了宏观的柔度张量;对各向同性的结构性土,在球应力加载条件下的破损规律以及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解析解,简单分析的结果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407.
Noureddine Della Mostefa Belkhatir Ahmed Arab Jean Canou Jean-Claude Dupla 《Marine Georesources & Geotechnology》2013,31(6):487-495
A series of undrained monotonic tr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natural, medium-dense (relative density (RD) = 50%) Chlef sand containing 0.5% of non-plastic fines, under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s of 50 kPa, 100 kPa, and 200 kPa.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distinctive states of the monotonic undrained response of sands, namely the critical state, the phase transformation state, the quasi-steady state, and the state of undrained instability (onset of flow liquefaction). Specimens were prepared using dry funnel pluviation and wet deposition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initial sand fabric on these states. The present data suggest that the initial fabric of the sand appears to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undrained behavior in the early stages of shearing, with its influence vanishing at large strains. Wet deposition specimens demonstrate considerably larger undrained instability state strength than their dry funnel pluviation counterparts, and a unique critical state locus is reached by both dry funnel pluviation and wet deposition. 相似文献
408.
大别地块超高压变质省的构造变形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构造解析的基本目的是建立构造事件造成的地质体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和流变学。大陆碰撞造山带内含柯石英及微粒金刚石等矿物组合的超高压(UHP) 变质岩的形成和折返,是极为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世界上已知大多数超高压变质带相似,中国大别地块内超高压变质省现今观察到的主体构造形式,主要是在碰撞或超高压变质峰期后伸展体制下形成的。通过对大别超高压变质省内伸展组构及挤压( 碰撞) 组构的鉴别、分析,结合有关超高压变质带构造学研究领域的简略综述指出,在揭示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及折返动力学过程中,构造解析的思维和工作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409.
藏南变质橄榄岩的橄榄石组构可划分为三个主要类型:[100]、[010]和[001]组构。橄榄石[100]组构反映洋壳下部—上地幔上部的高温粘性流变和高温塑性流变,橄榄石[010]和[001]组构基本上是构造侵位阶段陆壳中低温塑性流变结果。变质橄榄岩中橄榄石组构转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岩体变形过程中,总的显示由高温的[100]组构逐渐转化为低温的[001]、[010]组构。高温塑性流变组构影响和制约低温塑性流变组构的发育,叠加变形有利于橄榄石[100]极密的加强和[100]组构向[010]、[001]组构的转化。 相似文献
410.
笔者通过系统研究提出了定量晶体光学的概念。认为定量晶体光学是研究晶体在各种偏光装置下光学参数(亮度、颜色等)定量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定量晶体光学的发展与摄象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定量晶体光学研究有着深远意义,也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