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208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704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In this study,data from the Xinjiang regional network and IRIS shared global stations are used to relocate the Akto M_S6. 7 earthquake sequence on November 25,2016 by using double difference location method. Three earthquakes of M_S4. 8,M_S6. 7 and M_S5. 0 are inverted by using the g CAP method,and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re obtained.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relocating,the location of the main shock is 39. 22°N,73. 98°E,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is about 70 km in length,and the focal depth is mainly within the range of 5-20 km. The plane and depth profiles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show that aftershocks extended in SEE direction after the main shock and the dip angle of fault plane is steep. Focal mechanism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ree earthquakes are characterized by strike-slip movemen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fiel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it is inferred that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Akto earthquake is Muji fault,which is located at the northernmost end of the Kongur extensional system.The possible cause of this earthquake is that the Indian Plate continues to push northward,and during this compression process,the Indian Plate is affected by the clockwise rotation of the Tarim basin,which causes the accumulation of right-lateral action of the Muji fault,resulting in this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02.
文中主要讨论了武当地区构造类型及控矿作用。构造类型基本包括伸展滑脱构造、推覆构造和脆性构造,分别发生在三个不同的时期。伸展滑脱构造主要存在于前印支期,挤压推覆构造存在于印支期,脆性断裂出现在印支晚期。多重韧性滑脱面出现在武当群地层形成时的不同构造岩性界面上;不同层次顺层伸展滑脱面(DF1—DF5)常出现在堆垛的构造岩性面上,并优先富集Au、Ag矿;逆冲推覆构造使先存滑脱面变形,伴随褶皱作用使成矿元素流动、搬运、富集。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不整合面的讨论,以地层区域对比及同位素测年数据等信息确定其界线,达到本区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的可识别性、客观性和稳定性之目的.同时,对该区主要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的研究,认为土城子组是碰撞造山后伸展阶段形成的一套陆相红层,也是侏罗纪结束的标准层;而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和白音高老组则是碰撞造山后垮塌阶段形成的火山地层.以大规模火山爆发为特征,本区开始了白垩纪地壳演化阶段.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位于土城子组与满克头鄂博组之间,二者界线以区域不整合(假整合)为特征,不整合面形成于碰撞造山后伸展与垮塌的转换时期.  相似文献   
104.
白音高老组火山岩位于大兴安岭中段科右前旗索伦地区,主要岩性为流纹岩和流纹质晶屑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分析表明,3组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7±2Ma、133±2Ma和123±1Ma,即白音高老组火山岩形成于133~123Ma,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白音高老组火山岩类似于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有斜长石和少量角闪石部分熔融残留。锆石的~(176)Hf/~(177)Hf值介于0.282854~0.283026之间,ε_(Hf)(t)为较高的正值,变化于+5.5~+11.5之间,Hf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828~439Ma,表明兴安地块地壳的主体增生年代为新元古代—显生宙。通过对比东北地区(以邻区为主)同时代岩浆-构造活动,研究区内白音高老组火山岩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这种伸展构造环境的形成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于欧亚大陆之下的弧后伸展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05.
孙自明 《现代地质》2015,29(1):45-53
大龙口地区位于新疆博格达山与准噶尔盆地的结合部位,属于博格达山北缘山前冲断带的组成部分,关于该区地下地质构造特征,长期以来缺乏清楚的认识。通过地表地质、地震和非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纵向上以阜康逆冲断裂为界,将该区划分为下盘伸展构造系统和上盘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前者为原地系统,构造变形较弱,保留有早二叠世裂谷的隆坳结构,对重新认识博格达山地区早二叠世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后者构造变形强烈,总体以自南向北的冲断推覆为主,并伴有一定的走滑扭动变形。经过多期构造运动,阜康断裂上盘勘探目的层已裸露,加之褶皱和断裂发育,油气保存条件差,勘探前景较差;而断裂下盘发育早二叠世残留凹陷,圈闭发育,油气保存条件好,勘探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06.
延吉盆地是一个后期改造较为强烈的断陷盆地。应用地震、地质、测井资料识别出延吉盆地中存在6个较大的不整合面,它们以角度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2种类型为主。分析认为,燕山Ⅰ、Ⅱ幕运动形成了盆地雏形,燕山Ⅳ幕运动则使盆地回返,此期出现大量高岭石(40%),表明其与大气水淋滤等有关。短暂沉降后(龙井组),燕山运动晚期(Ⅴ幕)发生的又一次大规模以南北挤压为主的构造运动,导致南北两翼抬起幅度巨大,剥蚀厚度超过700 m,盆地中部剥蚀厚度大约为300 m。不整合面是划分三大构造层(前断陷期、断陷期、坳陷期)的依据。其早白垩世铜佛寺组和大砬子组间的整合关系利于油气的生成。不整合面既可改善储集体的渗透性,又是形成油气二次运移的良好通道。初步预测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藏(侵蚀残丘、地层超覆不整合、断层坡折)可作为下一步勘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7.
基于"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项目, 总结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的内在规律。研究表明,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形变史, 以侏罗纪末幕运动为标志划分为前后2个大阶段, 发育2种巨型扭动构造型式, 即华夏系和新华夏系, 其间存在广泛的构造不整合; 显示二元结构, 即新华夏系形变构造层与华夏系形变构造层的叠置, 是本区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8.
牟瑜  张金功  席辉 《地下水》2012,(4):178-180
油气输导体系是油气成藏体系的必要元素,也是油气运移研究的薄弱环节。人们对于这一概念的阐述各不相同,绝大多数学者将其划分为高孔渗砂体、断层及裂缝、不整合面以及它们两两或全部的复合输导体系四种类型,目前对输导体系的研究也集中在这四种类型上。对高孔渗砂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孔隙结构、渗透率和优势运移通道上;对断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断层泥、非渗透性物质、两盘特征、断层面应力及断层活动性上;对不整合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产状、性质、类型及岩性组合等方面。输导体系的类型划分应当以渗透率非均质性为依据,同时充分考虑烃源岩。从盆地沉积演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各类输导体系的分布,也是油气运移研究领域中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09.
豫西老君山地区钼矿地质特征及辉钼矿 Re-Os同位素年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芳  叶会寿  周珂  高亚龙 《矿床地质》2012,31(3):480-492
东秦岭钼矿带内的金堆城、南泥湖、上房沟、石家湾、雷门沟、东沟、夜长坪等钼矿床均产于燕山期小规模的花岗斑岩体中。近些年来,在大面积出露的老君山花岗岩基内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带中亦发现了斑岩型钼矿床和矿点,是一个找矿潜力较大的远景区。为了总结该区钼矿的成矿规律和建立成矿模式,以便更有效地指导找矿勘查,笔者在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研究的基础上,对钼矿的成矿作用时限进行了约束。硫同位素研究显示,老君山地区钼矿床(点)的δ34S值为2.4‰6.3‰,表明其硫很可能来自岩浆流体。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其成矿流体的δDV-SMOW为-108‰-82‰,δ18OV-SMOW为6.3‰10.4‰,反映出成矿流体来自混合的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文章对该区3个钼矿床(点)的6件不同矿化类型的辉钼矿样品进行了Re-Os同位素测年,获得了辉钼矿的Re-Os模式年龄为(109.8±1.6)114.5±1.7Ma,等时线年龄为(114.3±3.4)Ma,表明其成矿作用发生于早白垩世,与赋矿的老君山花岗岩体的侵位年龄相一致,应为同一岩浆-构造-流体活动的产物。老君山地区钼矿床(点)与东沟、鱼池岭、汤家坪和沙坪沟等斑岩钼矿床,均形成于早白垩世中国东部区域岩石圈大规模伸展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10.
系统测量了不同时代、不同埋深的不整合面钻井剖面中酸解烃的分布,发现不整合面之下发育有总烃、甲烷浓度低而大分子烃类相对富集的烃类异常带,分析认为此异常带是风化脱气作用形成的脱气带,其厚度与下伏地层成岩程度有关。该发现对评价含油气盆地剥蚀与气藏保存、破坏的关系,不整合面对油气运聚的影响等有重要意义,也为解决剥蚀量恢复问题提供了新的科学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