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7篇
  免费   707篇
  国内免费   479篇
测绘学   486篇
大气科学   235篇
地球物理   549篇
地质学   1622篇
海洋学   198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308篇
自然地理   256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5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黑色岩系中铂族元素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含PGE黑色岩系可根据黑色岩系中有无火成岩,将其分为:(1)与火山作用或岩浆活动无关的黑色岩系;(2)与火山作用或岩浆活动有关的黑色岩系不同地质背景下,富金属黑色岩系的特征及其PGE的分布特征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点,反映出两者PGE的地球化学演化过程有所差别。有关PGE比值不仅可以反映出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亦可区分或指示不同环境下PGE地球化学演化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2.
根据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分析了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因素对华北地块北缘Au、Ag、Cu、Pb、Zn成矿的控制作用,总结了矿床的时、空分布,共生组合特点,提出了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23.
本文采用中国沿海地区13个探空站2010~2014年实测地表温度Ts与平均温度Tm数据,利用傅里叶级数分析法精化中国沿海地区Tm模型,并将2015年探空站实测Tm数据与精化模型进行对比检验。结果表明,精化模型在Tm探测方面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其计算大气可降水量的误差概率分布趋近于正态分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4.
The regional dynamical model of the atmospheric ozonosphe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RegionalDynamicalModeloftheAtmosphericOzonosphereWangWeiguo(王卫国),XieYingqi(谢应齐)DepartmentofEarthscience.YunnanUniversity,K...  相似文献   
25.
个旧锡矿区域地壳演化与成矿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是驰名中外的特大型矿床,过去认为是燕山晚期“花岗岩岩浆期后气液矿床”。但通过探讨区域上前震旦纪地壳演化、震旦纪-早古生代地壳演化、泥盆纪-三叠纪地壳演化以及侏罗纪-第四纪地壳演化,以及与成矿之间的关系,发现个旧矿区至少经历了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沉积成矿、印支中晚期海底喷流热水沉积成矿、燕山晚期花岗岩叠加改造成矿以及喜山期陆相表生沉积成矿作用,厘定了个旧锡矿区的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沉积Sn-Cu-Zn(Au)矿床系列、印支中晚期海底喷流-沉积Sn-Cu-Pb-Zn矿床系列、燕山晚期花岗岩叠加改造Sn-Cu-W-Be-Bi-Pb-Zn-Ag矿床系列、喜山期陆相表生沉积砂矿矿床系列等4大矿床系列及12种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26.
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1999—2009年的资料,文中应用小波方法对中国大陆的有关GPS基线时间序列进行了分离,通过对各个频段小波分解结果的分类分析,我们获得如下看法:①在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级与2008年汶川Ms8.0级强震前,部分GPS基线小波分解中低频段(A8,D8,D7,D6,D5)在数月至1年以上的时间内发生较明显的变化,说明浅源大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大区域构造活动增强相关;②与北京十三陵(BJSH)相连的BJSH-YANC,BJSH-JIXN,BJSH-TAIN,HLAR-BJSH,CHUN-BJSH基线近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显示北京周围地区压性活动增强,首都圈地区2006—2008年大面积垂直形变结果也反映该地区存在一定的异常。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这种形变异常变化是否与汶川地震有关。但也许提示2008年华北北部地区的构造活动已从常态活动开始转向异态活动,有可能是强震孕育的信号,应给予密切跟踪研究。  相似文献   
27.
针对时间序列混有的高频信息会影响地心运动规律分析的问题,采用网平移法对IGS提供的GNSS周解进行解算,得到2007-2017年地心运动时间序列,对其进行分解重构,剔除高频项,并利用重构时序对地心运动规律作进一步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本文解算的地心运动在Tx、Ty和Tz方向的精度均为毫米级。EMD方法重构的时序保留了原序列的基本信息,且抑制了高频项的影响,提高了周期贡献率,3个方向的贡献率分别提高了12.3%、16.7%及6.3%。通过分析重构后的时序发现,周年项振幅为各周期对应振幅的最大值,分别为2.32、1.89和2.07 mm;Ty和Tz方向长期变化趋势较Tx更为明显,分别为0.13和-0.27 mm/a;半年项较小,且在Tx和Ty方向上具有时变性。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较小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28.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主要的地震活动区之一。最近十多年来,在青藏高原中部连续发生了1997年西藏玛尼Ms7.5级地震、2001年青海昆仑山Ms8.1级地震、2008年3月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和5月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及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它们相继发生于青藏断块区巴颜喀喇断块四周边界活动断裂带上,是该断块最新活动的结果。发生于断块南北边界断裂上的3次地震都是走滑断裂错动的结果,发生在断块东南端的汶川地震则是挤压逆冲断裂的产物,而西北端的于田地震则呈现出张性特征,它们共同反映青藏断块区巴颜喀喇条状断块向东南方向滑动的最新活动。自1900年以来,青藏断块区和巴颜喀喇断块的强震活动表现出多期活动和区域性转移的特征,20世纪早期Ms7.0级以上强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在青藏断块区北部边界构造带,中期转移到高原南部喜马拉雅板块边界构造带和断块区南部断块,最近十多年来则在巴颜喀喇断块及周缘边界断裂上活动。青藏高原这种块体活动和地震活动与澳大利亚-印度板块对亚洲大陆的推挤作用相关,因而,青藏高原和巴颜喀喇断块的强震活动与澳-印板块边界苏门答腊强震活动相对应。目前苏门答腊地区强震活动仍在继续,因此,近期对巴颜喀喇断块及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的强震活动和强震危险性仍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29.
铜陵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50  
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可以划分为橄榄安粗岩系列和高钾钙碱性系列,橄榄安粗岩系列的岩石组合为辉石二长闪长岩+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这些岩石的里特曼指数大于4( 变化于4.2~5.8之间),岩石的稀土总量((REE) 变化于211×10-6~264×10-6 之间,且与金矿床关系较密切.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岩石组合为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岩石的里特曼指数小于4(1.8~3.2),ΣREE为130×10-6~188×10-6,与铜矿床关系较为密切.结合包体岩石学研究得出,橄榄安粗岩系列岩浆为幔源碱性基性岩浆分异的产物, 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是分异的幔源岩浆和壳源酸性岩浆混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0.
如何准确预测和控制基坑变形是基坑工程的一个难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粒子群优化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PSO-LSSVM)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的基坑变形时间序列预测方法。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将基坑变形时间序列分解和重构为2个子序列--趋势时间序列和随机时间序列,在该基础上,采用PSO-LSSVM模型与ARMA模型分别预测趋势时间序列与随机时间序列未来值,将2个子序列的预测值求和作为最终预测结果。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昆明某基坑工程的深层水平位移预测,不断地利用前期工况的最新实测数据建模,对后期工况未来变形量进行滚动预测,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