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3篇
  免费   696篇
  国内免费   483篇
测绘学   486篇
大气科学   235篇
地球物理   549篇
地质学   1621篇
海洋学   198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308篇
自然地理   256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5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This study reports the first inventory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dividual plastic debris in the North Atlantic. We analyzed 748 samples for size, mass, and material composition collected from surface net tows on 11 expeditions from Cape Cod, Massachusetts to the Caribbean Sea between 1991 and 2007. Particles were mostly fragments less than 10 mm in size with nearly all lighter than 0.05 g. Material densities ranged from 0.808 to 1.24 g ml−1, with about half between 0.97 and 1.04 g ml−1, a range not typically found in virgin plastics. Elemental analysis suggests that samples in this density range are consistent with polypropylene and polyethylene whose densities have increased, likely due to biofouling. Pelagic densities varied considerably from that of beach plastic debris, suggesting that plastic particles are modified during their residence at sea. These analyses provide clues in understanding particle fate and potential debris sources, and address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pelagic plastic debris.  相似文献   
102.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地下水预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地下水年径流量的时间序列, 建立了用于描述和分析具有趋势和周期变化特性的地下径流量时间序列的组合模型应用模型对石河子地区地下水年径流量进行了预报, 为该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  相似文献   
103.
介绍了震前电离层TEC异常探测原理的研究进展和主要的异常探测方法,详细介绍了时间序列法、Kalman滤波和小波变换在电离层异常探测中的原理和应用,总结了传统方法和新方法在电离层异常探测的应用发展情况,并分析了每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为未来中国采用电离层异常探测开展地震预测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4.
徐冲  刘保国  刘开云  郭佳奇 《岩土力学》2011,32(6):1669-1675
高斯过程回归(GPR)学习机有着容易实现、超参数自适应获取及预测输出具有概率意义等优点。通常采用共轭梯度法获取GPR超参数,但其存在优化效果对初值依赖性太强,迭代次数难以确定,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点。改用粒子群优化 (PSO)算法进行最优超参数搜索,形成粒子群-高斯过程回归耦合算法(PSO-GPR)。将该算法引入三峡永久船闸高边坡、卧龙寺新滑坡、链子崖滑坡3个不同的典型滑坡变形时序分析中,对每个滑坡分别采用稳态核及一种新式神经网络(NN)、平方指数(SE)、有理二次型(RQ)3种单一核函数进行外推预报测试。工程应用表明,基于3种不同单一核函数的粒子群-高斯过程回归算法(PSO-GPR)均能完全适应不同滑坡时序分析,其中以NN核函数外推预测效果最佳,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6.37%、7.62%、1.07%,从而改善了在进行不同滑坡变形时序分析时采用单一核函数的核机器外推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性的问题,提高了单一核函数对不同数据类型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105.
利用GRACE重力卫星月重力场数据,通过去相关与高斯滤波等方法获取日本大地震震前震源区周缘年度、季度和年度差分重力变化,以及若干点位时间序列重力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日本大地震前5年内在震源区周边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卫星重力异常正负交替和迁移现象,至震前1~2年,震区周边形成了明显正负异常区,正重力异常区重力增加现象明显。点位重力时间序列分布指出日本MW9.0级地震前存在与1976年唐山地震类似的重力变化现象。反映出日本大地震震前震源区周边地下物质运动、质量迁移和能量积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6.
千家坪钒矿床产于南秦岭下寒武统水沟口组(缀1sh)黑色岩系中,该黑色岩系由黑色含炭硅质岩、含炭硅质岩夹泥岩和泥岩等组成。钒矿体呈层状产出,矿石以黑色硅质岩夹泥岩型为主,含钒矿物主要为钒云母。黑色岩系岩石主要成分为SiO2、Al2O3、K2O等,富集TFe、Ba、Zn、P、Cu、Ni、Cr、Sr、Zr、Ag、Ti、Mn、V等多种元素。黑色岩系n(V)/n(Cr)=5.92~30.64、n(V)/n(V+Ni)=0.88~0.99、δU1,判断其为缺氧沉积环境。黑色硅质岩n(SiO2)/n(Al2O3)=238.81,U/Th1以及δ30Si=-0.1‰~0.5‰、δ18O=20.2‰~25.8‰,判断其为半深海滞留沉积盆地热水沉积成因。泥岩n(SiO2)/n(Al2O3)=5.69,n(Al)/n(Al+Fe+Mn)=0.63,n(Si)/n(Si+Al+Fe)=0.74~0.76判断其物源为陆源,但受到热水作用影响。钒矿化受下寒武世古隆起边缘断陷滞留盆地中形成的黑色岩系层位所控制。钒明显趋向在炭硅质岩所夹的泥岩或硅质岩附近的泥岩中富集,在炭硅质岩夹泥岩段向泥岩段过渡层位,常常含结核,钒元素含量达到峰值,其他Cu、Pb、Zn、As、W、Mo等元素富集规律与V元素基本一致。该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热水,泥岩的吸附作用对钒的富集具有重要作用。综合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矿床为热水喷流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107.
中国早期具刺疑源类的演化及生物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崇玉  高林志 《地质学报》1995,69(4):360-371,T002
本文以我国元古代至早寒武世梅树村阶中发现的具刺疑源类化石为基础,结合最近研究的新资料,通过对具刺疑源类化石组合特征、形态对比、微细结构和演经关系的研究,并与国内外资料广泛为对比。探讨了我国早期具刺疑源类的演化阶段、各阶段的组合特征及生物地展学意义,论证了我国早期具刺疑原类的演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8.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大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其中地震落石是除地震滑坡外沿断裂带及其邻侧最常见的现象。对玉树震区落石的调查发现,该区多处存在非常典型的多期地震落石分布现象,指示该区地震落石的发育与其他古地震现象类似,具有多期性和一定的原地复发性。实地调查表明,该区地震落石分布的主要特征为:多集中发育在活动断裂带附近的陡峭基岩斜坡下方,分布零散,且滚动较远,并常与古地震滑坡相伴生。初步获得的8个地震落石钙膜U系测年结果分布在距今6030±300a BP、4720±210a BP、3530±490~3560±280a BP、2010±160a BP、1090±70a BP、760±20a BP和230±20a BP年龄段,与该区古地震探槽和滑坡反映的地震事件比较吻合,进一步揭示玉树断裂带附近在全新世中晚期发生过多期可导致地表产生地震落石的事件。同时也说明,地震落石及其钙膜测年是特别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潜在古地震研究方法或途径。  相似文献   
109.
目前用于结构抗震设计的反应谱仅能反映峰值反应,无法体现反应值随时间的变化。文中提出一种弹性能量半径演化谱,可反映线性单自由度体系弹性能量(即动能与弹性势能之和)随地震持时的变化,且其峰值近似等于结构峰值位移。文中给出了利用地震动演化功率谱得到该演化谱的方法并进一步发展了一种计算线性多自由度体系地震位移反应的新方法。通过两座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计算,将新方法与传统振型组合法及时程分析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对于振型稀疏结构,新方法计算结果与SRSS法接近;而对于振型密集结构,新方法计算结果较CQC法更精确,且避免了CQC法相关系数的复杂计算。  相似文献   
110.
西藏主要含煤岩系及其成煤环境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煤系分布广泛,本文通过对西藏煤系的初步研究,主要从煤系地层、岩石组成以及煤系沉积特点三个方面对马查拉煤系、妥坝煤系、土门煤系、多尼煤系四个主要的西藏煤系进行初步探讨.认为马查拉煤系的沉积环境属浅海-海陆交互相沉积,妥坝煤系不仅具有海陆过渡相之滨岸三角洲带-碎屑潮坪-潮坪泻湖相沉积,还具有滨岸碳酸盐潮坪-碳酸盐台地的滨海-浅海清水沉积的特征,土门煤系则是下部以浅海相沉积为主,中部以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上部以陆相沉积为主,多尼煤系则是滨海与海陆过渡相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