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65篇
  免费   8798篇
  国内免费   12370篇
测绘学   4245篇
大气科学   5265篇
地球物理   10468篇
地质学   32916篇
海洋学   5878篇
天文学   4233篇
综合类   3497篇
自然地理   8531篇
  2024年   326篇
  2023年   831篇
  2022年   1655篇
  2021年   1819篇
  2020年   1887篇
  2019年   2127篇
  2018年   1751篇
  2017年   1957篇
  2016年   2142篇
  2015年   2302篇
  2014年   2738篇
  2013年   2797篇
  2012年   3039篇
  2011年   3228篇
  2010年   2775篇
  2009年   3518篇
  2008年   3385篇
  2007年   3743篇
  2006年   3710篇
  2005年   3178篇
  2004年   2992篇
  2003年   2942篇
  2002年   2625篇
  2001年   2253篇
  2000年   2129篇
  1999年   1936篇
  1998年   1738篇
  1997年   1538篇
  1996年   1369篇
  1995年   1156篇
  1994年   1190篇
  1993年   1003篇
  1992年   788篇
  1991年   559篇
  1990年   498篇
  1989年   391篇
  1988年   302篇
  1987年   208篇
  1986年   131篇
  1985年   86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32篇
  1978年   37篇
  1977年   26篇
  1975年   5篇
  1954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平衡剖面技术广泛应用于构造解释合理性检验和构造演化史分析。平衡剖面发展历史与现状表明,二维平衡剖面技术理论与应用已趋于成熟,真三维平衡恢复算法的精确实现和实际应用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详细总结二维平衡剖面技术原理和制作过程后,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为例,紧密结合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选择合理的剖面走向、采用变速时深转换,多次修改地震构造解释方案并最终制作平衡剖面。结果表明,合理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可检验地震构造解释的合理性并分析构造演化历史,指导油气资源勘探。  相似文献   
942.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即松南—宝岛—长昌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东端。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38条主要断层进行了详细分析。获得以下认识:(1)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平面上表现为近EW向展布的平行四边形,剖面结构表现为自西向东由半地堑—不对称的地堑—半地堑有规律变化。(2)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断裂系统可划分控制凹陷边界断层、控制洼陷沉积中心断层和调节性断层3类。(3)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古近纪时期受到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南海海盆扩张的双重影响,构造应力场发生NW—SE→SN转变。构造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32 Ma,应力场以区域性NW—SE向伸展为主,断裂系统以NE—SW向为主,控制凹陷边界;32~26 Ma,以南海海盆近SN向拉张应力场为主,断裂系统以NWW—SEE向为主,断层活动控制凹陷沉积中心;26~ Ma,区域性伸展与南海海盆扩张应力均逐渐减弱,NE—SW向和NWW—SEE向断裂继承性发育。(4)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内部主要断层在渐新统崖城组和陵水组沉积时期活动速率快,地形高差大、沉积水体深、沉积厚度大,控制了崖城组和陵水组的大规模沉积,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圈闭以受断层控制的断鼻和断块为主,长昌主洼凹中隆起带发育2个最为理想的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943.
根据十余年来参加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和国际合作编图资料,将深部地质结构与浅层地质、成矿特征进行统一的综合分析研究,对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地质构造取得一些新认识,提出一些新观点:(1)在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400 km深度内,划分出5层地质结构,其中第3、4层之间的变化制约了浅层地质与成矿作用;(2)中国大陆及海区受周边动力挤压,其中西部挤压力大于东部,导致西部软流圈物质经4条路径向东流动,使东部汇聚巨大巨厚的软流圈,形成独特的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主体动力区,构成了亚洲大陆第4个主体动力区;(3)太平洋板块俯冲力制约了北纬42°40'以北的完达山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力制约了台湾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二者的动力之和构成了阻挡软流圈物质向东部洋区流动的"远程力效应";(4)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作用的主体动力区打造了中国东部及海区7项地质、地貌特征和三大类矿产资源效应。其中岩浆活动与化石燃料矿产(石油、天然气、煤)之间不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岩浆活动为提升油-气成熟度和煤化作用及变质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温度条件;(5)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作用打造了中国东部及海区一些独有的地质作用:①形成了新生代南海小洋盆,并向巴拉望岛俯冲。②产生了新生代陆缘裂谷带,形成了琼州海峡、台湾海峡,并向台湾岛轻度俯冲。③大面积的巨厚软流圈是一座"巨型岩浆山",成为东部及海区"地幔柱"的统一"根基"。地幔柱实际上是巨大"岩浆山"中的"岩浆山峰",今后会发现更多"地幔柱"(即"岩浆山峰")。④中国东部地震除吉林省珲春地区的深源地震(540 km)外,朝鲜半岛及其以西的中国东部和海区均为浅源与中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100 km),其主体动力都来自本区巨量热能(力)-动力源,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联合俯冲力只起了"远程力效应"的深部侧向挤压辅助作用。⑤巨量热能(力)-动力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盆-山耦合带,组成了中国东部及海区中-新生代"盆-山耦合群","盆"里有油气资源,"山"里有内生矿产。  相似文献   
944.
对港口码头的定点进行潮流精细化预报,是对区域潮流场预报工作的有利补充。结合当前定点潮流预报工作的开展,从基本的4个测站的站点布设,选择合适的时间获取预报所需的原始观测资料,再到实测数据处理,至预报计算方法,以及预报产品开发应用等多方面,深入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港口码头潮流精细化预报工作,更好地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关于资料的采集主要侧重目前运用较为成熟的四测站布置方案,并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945.
陆架坡折带特殊的地形地貌反映了其独特的水动力和沉积特征。根据水深和高分辨率单道地震资料对琼东南盆地陆架坡折带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现代陆架坡折带的成因及其沉积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琼东南现代陆架坡折带呈NE-SW向展布,水深变化大,形态复杂,自西向东陆架坡折差异较大。西部陆架坡折带水深范围为250~700 m,宽约7 km,高差450 m,坡度平均为2°,地形平缓,槽谷不发育;中部陆架坡折带水深范围为250~750 m,宽约10 km,高差500 m,地形平均坡度为7°,槽谷呈V型或U型,长约5~6 km,宽约3~8 km,下切深度100~300 m;东部陆架坡折带水深范围为400~1 500 m,宽约30 km,高差达1 100 m,平均坡度为10°,槽谷呈"V"型,长约13~28 km,宽约为3~4 km,下切深度最大达500 m。结合琼东南盆地构造区划和物源特征,对琼东南陆架坡折带沉积作用进行分析,划分坡折带类型。西部陆架坡折带以大量的沉积物不断加积为主,地形平缓,槽谷不发育,属堆积型陆架坡折;中部属过渡型陆架坡折带,沉积物供应量小,侵蚀和堆积作用同时存在,相互制约,槽谷规模小,滑塌作用较弱;东部为侵蚀型陆架坡折,以底流冲刷侵蚀为主,槽谷及滑塌发育。总体反映了不同区段位置沉积物供给,沉积物堆积,底流侵蚀等作用的差异,是形成现今陆架坡折地貌格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46.
Becasuse of the deep water depth and long riser of deepwater drilling, the stability of subsea wellhead is threatened. Meanwhile, the setting depth of conductor directly affects the mechanical stability of subsea wellhead. Through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the setting depth of conductor, we found that the bearing capacity growth factor of subsea soil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etting depth of conductor. However, the coefficient is a regional and empirical constant,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results. In this paper, probability statistics and geostatistics methods are employed to count the bearing capacity growth factor of target point's adjacent wells, as well as transplant and predict the target point through differential arithmetic, which can obtain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target point's coefficient containing probability information. Finally, we can obtain the setting depth range with credibility of conductor. This is conducive to designers to calculate the setting depth of conductor with other uncertain factors taken into account, and reasonably control the potential risks.  相似文献   
947.
Integration of 2D and 3D seismic data from the Qiongdongnan Basin along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has enabled the seismic stratigraphy, seismic geomorphology and emplacement mechanisms of eight separate, previously undocumented, mass–transport complexes (MTCs) to be characterized. These eight MTCs can be grouped into two types:(1) Localized detached MTCs, which are confined to submarine canyons and cover hundreds of km2, consist of a few tens of km3 remobilized sediments and show long striations at their base. They resulted from small-scale mass-wasting processes induced by regional tectonic events and gravitational instabilities on canyon margins.(2) Regional attached MTCs, which occur within semi-confined or unconfined settings and are distributed roughly perpendicular to the strike of the regional slope. Attached MTCs occupy hundreds to thousands of km2 and are composed of tens to hundreds of km3 of remobilized sediments. They contain headwall escarpments, translated blocks, remnant blocks, pressure ridges, and basal striations and cat-claw grooves. They were created by large-scale mass-wasting processes triggered by high sedimentation rates, slope oversteepening by shelf-edge deltas, and seismicity.Our results show that MTCs may act as both lateral and top seals for underlying hydrocarbon reservoirs and could create MTC-related stratigraphic traps that represent potential drilling targets on continental margins, helping to identify MTC-related hydrocarbon traps.  相似文献   
948.
应用三维地震资料设计水平井的轨迹,用人工合成记录标定层位和岩性并进行精细的构造解释和储层横向预测,对测区速度场进行研究,利用Geoquest 人机联作解释系统编绘层拉平图、转弯测线剖面图,不整合面构造图,各套油层顶面构造图,沿地层倾向设计水平井的轨迹.经两口井钻探,钻遇不整合面的误差0.19%—0.39%,一口井平均钻遇油层204m,相当9口直井的效益.用地震资料设计巷道水平井的关键是油层标定、深度标定和确定油层走向,用人机联作系统绘制水平切片图、反射波振幅图、油层顶构造图,设计了在油层内钻探的巷道井.经钻探,钻遇不整合面的误差0.07%,在真厚度8.23m 的油层内钻进563m.  相似文献   
949.
陈明晶  方源敏  马波  陈杰 《测绘科学》2016,41(5):133-136
针对在实际测量工作中量测圆心坐标及半径时存在的问题,该文基于迭代法的思想,推导了一种圆曲线拟合的方法,并用实例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在离散点均匀采集或非均匀采集的情况下均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与目前在圆曲线拟合方法中普遍采用的最小二乘法相比,具有同样高的拟合精度,验证了该拟合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950.
放射性废物处置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性废物的处置是制约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处置场地核素运移污染的风险问题,对放射性废物的处置及其选址、核素运移试验和核素运移模型进行了回顾和论述.指出采用多重屏障系统进行放射性废物的处置,其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障的;处置场的选址应遵循就近原则,并应从环境水文地质的角度来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