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5篇 |
免费 | 31篇 |
国内免费 | 97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5篇 |
地质学 | 297篇 |
海洋学 | 1篇 |
综合类 | 9篇 |
自然地理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172.
Agung Harijoko Kenzo Sanematsu Robert A. Duncan Sukmandaru Prihatmoko Koichiro Watanabe 《Resource Geology》2004,54(2):187-195
Abstract. The Cibaliung deposit is a low-sulfidation type epithermal gold deposit situated about 70 km west of the Bayah dome complex. The gold-bearing quartz veins are hosted by basaltic andesite of the Honje Formation, which is comparable to the host rock of gold deposits at the Bayah dome complex.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timing of the mineralization and the volcanism at the Cibaliung area, two radiometric dating methods were applied. First,40 Ar/39 Ar dating was conducted on six adularia samples to elucidate the age of mineralization. Second, K-Ar method was applied to two samples of the host rock, andesite and the Cibaliung tuff, in order to reveal the timing of volcanism.
The40 Ar/39 Ar dating determined mineralization ages in the range from 11.18 to 10.65 Ma while the K-Ar dating indicated the age of the andesite and the Cibaliung tuff to be 11.4±0.8 Ma and 4.9±0.6 Ma,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epithermal gold mineralization in the Cibaliung area is related to the volcanic activity that produced the Honje Formation, while the Cibaliung tuff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Cibaliung deposit. The Cibaliung deposit is the oldest epithermal gold deposit yet discovered in western Java. 相似文献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timing of the mineralization and the volcanism at the Cibaliung area, two radiometric dating methods were applied. First,
The
173.
东胜砂岩型铀矿床低温热液流体的证据及意义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大型砂岩型铀矿床。笔者首次发现了低温热液流体成矿作用的证据:矿体中有后生的钛铀矿和锐钛矿组合。矿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58~176℃,平均114.9℃。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在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发生过显著的构造热事件,造成砂岩型铀矿含矿层之下产生大量的微裂隙与裂隙带的出现,导致下部热液流体向上运移。低温热液流体的成矿作用是形成东胜铀矿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4.
本文论述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塔巴-芬尼火山岛弧中与活动地热系统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省的金成矿特征。 相似文献
175.
辽宁省岫岩县东堡子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辽宁岫岩县东堡子金矿含金硅化体及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发育程度一般 ,且粒度偏小 ,大于 10 μm者所占比例较少 ,以液体包裹体为主 ,少部分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化学成分属K+ (Na+ ) SO-24 (Cl-)型 ,气相成分以H2 O、CO2 为主。均一温度及冻结温度表明金矿的成矿温度低 (90~ 2 40℃ ) ,成矿部位浅 (2 0 0~ 5 0 0m ) ,成矿流体盐度低 (0 35 %~ 6 17% )。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 ,但不排除部分火山成因的岩浆水混入。该金矿为与次火山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76.
本文指出紫晶目前在市面上的地位和它具有的作用,对紫晶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及其晶系与内部显微结构等宝石学特征作了简明而系统的论述,阐明了紫晶与合成紫晶、紫色方柱石、紫色萤石等相似宝石的区别标志. 相似文献
177.
庐枞盆地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来自矾山明矾石矿床地质特征和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庐枞中生代火山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庐枞盆地内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广泛,包括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四组火山岩以及34个侵入岩体。盆地内产出一系列铁、铜、铅、锌、铀等金属矿床,同时还大量产出以明矾石和硬石膏为代表的非金属矿床。庐枞盆地北部砖桥组火山岩内中酸性硫酸盐蚀变广泛发育,指示盆地内存在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系统。本文以盆地北部矾山明矾石矿床为研究对象,查明了矾山明矾石矿体主要赋存在火山碎屑岩内,矿体呈似层状,产状基本上与围岩一致,矿石类型以黄铁矿-石英-明矾石矿石为主,明矾石主要为钾明矾石,主要蚀变类型包括明矾石化、硅化、高岭土化和绢云母化。明矾石的δ34S值范围为20.29‰~23.18‰,平均值为21.86‰,黄铁矿δ34S值范围为-7.06‰~-8.36‰,平均值为-7.49‰,明矾石和黄铁矿δ34S平均值计算Δ34SAlun-Py为29.35‰,指示矾山明矾石为岩浆热液与火山岩地层水岩作用的产物,硫同位素温度计计算得出明矾石形成温度为264℃。通过相关对比研究,本文认为庐枞盆地内存在高硫化型低温热液系统,系统中广泛发育的酸性蚀变很可能是玢岩铁矿成矿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玢岩铁矿系统成矿气液不断作用并演化到了最晚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8.
贵州省猪拱塘铅锌矿床位于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东侧、紫云—垭都断裂带北西段.近年来成功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正确指导找矿勘查,发现并基本查明该矿床为一超大型铅锌矿床.通过对猪拱塘铅锌矿深部找矿工作发现,该矿床主要受NW向垭都—蟒硐断裂构造控制,容矿岩石为泥盆系上统—二叠系中统灰岩、泥灰岩、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矿体呈透镜体状、脉状和似层状赋存于断裂破碎带中,矿体在平面上部分叠合,剖面上形成平行分布的错列式矿体,具隐伏、陡倾、埋藏深、富矿段相对集中、有用组分多等特点.区内断裂构造、容矿岩性、围岩蚀变和物化探异常等可作为找矿标志.通过对猪拱塘铅锌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其潜在经济价值巨大,对区域内铅锌矿找矿以及建立黔西北铅锌矿资源基地和深加工基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黔西北地区铅锌找矿指明了方向.这一矿床的发现对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9.
中国东部中生代浅成热液金矿的类型、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中国东部中生代浅成热液金矿可以划分为与花岗岩和与碱性岩有关的两种类型;也可以分为高硫型和低硫型两大类,而且以后一种为主。这些金矿的形成和分布受区域构造制约,具体地说是受破火山口、火山角砾岩筒以及与火山机构有关的断裂控制。成矿围岩为火山岩类及同源花岗质岩石和周围地层。主要的蚀变组合为冰长石一玉髓一绢云母或明矾石一高岭石一石英(玉髓)。成矿年龄分布在180~188Ma,135~144Ma,127~115Ma和94~105Ma四个区间,前三组年龄分别响应于中生代华北板块与扬子克拉通的造山碰撞后陆内造山的伸展过程、构造体制大转折以及岩石圈大减薄,后一组为华南地区岩石圈再一次强烈伸展期间的产物。虽然这些矿床的形成时间有差异,但都是发育于大陆伸展环境中。 相似文献
180.
岩浆热液系统中矿床类型、特征及其在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现今中国东部已知的岩浆热液系统中所出露斑岩型Cu-(Mo-Au)已基本上勘探完毕。如何寻找和发现深部及重新评价已勘探工作区矿床,这就需要勘探地质学家对产于各种构造环境中的岩浆热液型矿床形成的认知等知识。本文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在板块碰撞、以及造山后期拉伸环境下,与火成岩、次火山岩和火山岩有关的热液矿床类型、矿床特征和矿化样式等方面的认识和进展,包括岩浆热液系统、岩浆热液和天水热液混合系统,到主要为天水热液系统中的热液系统定义和类型、不同系统中的流体组成和性质、岩体类型和岩貌特征、以及深度和温度的变化,对流体、流体与围岩之间反应所形成的蚀变特征的控制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