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01篇
  免费   1171篇
  国内免费   989篇
测绘学   1228篇
大气科学   571篇
地球物理   1322篇
地质学   3443篇
海洋学   2114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764篇
自然地理   2200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267篇
  2021年   305篇
  2020年   331篇
  2019年   370篇
  2018年   300篇
  2017年   427篇
  2016年   367篇
  2015年   374篇
  2014年   543篇
  2013年   626篇
  2012年   539篇
  2011年   561篇
  2010年   518篇
  2009年   545篇
  2008年   595篇
  2007年   588篇
  2006年   643篇
  2005年   531篇
  2004年   470篇
  2003年   373篇
  2002年   417篇
  2001年   362篇
  2000年   267篇
  1999年   257篇
  1998年   202篇
  1997年   163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91.
Archaeoseismic research contributes important data on past earthquakes. A limitation of the usefulness of archaeoseismology is due to the lack of continuous discussion about the methodology. The methodological issue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ecause archaeoseism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past earthquakes make use of a large variety of methods. Typical in situ investigations include: (1) reconstruction of the local archaeological stratigraphy aimed at defining the correct position and chronology of a destruction layer, presumably related to an earthquake; (2) analysis of the deformations potentially due to seismic shaking or secondary earthquake effects, detectable on walls; (3) analysis of the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apsed material; (4) investigations of the local 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 to define possible natural cause(s) of the destruction; (5) investigations of the lo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ground motion amplifications; and (6) estimation of the dynamic excitation, which affected the site under investigation. Subsequently, a ‘territorial’ approach testing evidence of synchronous destruction in a certain region may delineate the extent of the area struck by the earthquake. The most reliable results of an archaeoseismological investigation are obtained by application of modern geoarchaeological practice (archaeological stratigraphy plus geological–geomorphological data), with the addition of a geophysical-engineering quantitative approach and (if availabl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This gives a basic dataset necessary to perform quantitative analyses which, in turn, corroborate the archaeoseismic hypothesis. Since archaeoseismological investigations can reveal the possible natural causes of destruction at a site, they contribute to the wider field of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that seeks to define the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the environment. Finally,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knowledge on the past seismicity, these studies can contribute to the regional estimation of seismic hazard.  相似文献   
792.
通过对数字地震台供电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于野外观测台站的电源管理模式,指出了供电系统的日常维护要点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793.
地震灾害是自然灾害引起的危机事件,防震减灾管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NGO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参与作用。在防震减灾管理中,NGO的作用体现在地震灾害管理的各个阶段。同时,NGO在参与地震灾害管理的行动中要与政府部门协调一致,并且要重视日常管理中的自身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94.
综合分析了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早更新世早期的多种与气候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的地质记录,结果表明该区早更新世早期的沉积可划分为3种不同的沉积相和4个岩性段;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2.68-2.45Ma。为冲洪积相沉积。冻融褶皱开始出现,植被以乔木为主,主要为松、藜、蒿,属山地寒温气候;(2)2.45-2.11Ma,为冲洪积相,地层中冻融褶皱多呈扭曲状,草本植物迅速上升,显示出灌木草原气候特征,气候变得凉爽干燥;(3)2.11-1.49Ma,沉积相为冲洪积相-冰缘沉积相,以冰缘沉积相为主,冻融褶皱层开始增多,出现了喜凉的介形类化石。草本植物数量和种类达到最大,灌木也相对增加,显示气候进一步趋于干旱;(4)1.49-1.36Ma,为冰湖沉积相。地层中普遍出现冻融褶皱,喜凉的介形类化石丰度很高,草本植物有小幅下降,但蕨类植物增加幅度较大,显示了干冷草原气候特征。气候干旱寒冷。  相似文献   
795.
神农架大九湖15.753kaB.P.以来的孢粉记录和环境演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根据对大九湖297cm厚的泥炭地层10个AMS 14 C年龄的测定以及148块孢粉样品的分析,发现每块样品的孢粉(浓度)含量都很高,植物种类繁多,分属于137(科)属,可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植被类型演替大体为: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孢粉带Ⅰ(15.753~11.280kaB.P.)记录了该区域晚冰期及其向全新世过渡时期冷暖波动频繁的气候条件,其中亚带Ⅰ -1(15.753~15.549kaB.P.),Ⅰ -3(14.936~14.505kaB.P.)和Ⅰ -5(12.655~11.280kaB.P.)可能分别对应最老仙女木期、老仙女木和新仙女木冷期,而亚带Ⅰ -2(15.549~14.936kaB.P.)和Ⅰ -4(14.505~12.655kaB.P.)分别对应博令和阿勒罗德暖期。孢粉带Ⅱ(11.280~9.218kaB.P.)代表了由晚冰期冷湿气候向全新世温暖气候转换的早全新世缓慢升温的过渡时期。孢粉带Ⅲ(9.218~7.530kaB.P.)代表中全新世前期的气温波动上升期,7.7kaB.P.前后达到最高温。孢粉带Ⅳ(7.530~4.051kaB.P.)代表中全新世适宜期,水热配置条件最佳。孢粉带Ⅴ(4.051~0.911kaB.P.)体现晚全新世温干的气候。孢粉带Ⅵ(0.911~0kaB.P)反映了大九湖温凉稍湿的气候。  相似文献   
796.
以北京市老城区雨洪控制与利用示范工程为背景.对天然降雨、不同下垫面雨水径流、示范工程处理过程雨水径流以及地下水水质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示范工程对雨洪的处理利用效果,探讨雨水回灌至地下能否对地下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97.
从企业管理发展趋势的需要,加入WTO后的迫切要求,增强企业竞争力重要手段等方面,阐述了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建立学习型企业的必要性。对建立学习型企业的前提、机制、学习方式、创新文化建设等基本途径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建立学习型企业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98.
基于组件式GIS的唐山市区环境地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山市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构造发育,多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因此,进行唐山市区环境地质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唐山市区地质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基于组件式GIS工具MO,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唐山市区进行了环境地质评价,将评价结果划分为质量不同的4类区域,为城市的发展及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99.
根据浙江省装备管理实际,设计完成了浙江省气象装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相关数据的统一和规范及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提高了装备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自动化、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800.
在我国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测绘行政管理,做好测绘为经济建设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和服务是我国测绘事业将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对我国测绘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当前我国测绘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以地理空间信息管理与应用为核心目标的测绘行政体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