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0篇
  免费   498篇
  国内免费   1793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338篇
地质学   3837篇
海洋学   219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14篇
自然地理   139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68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191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249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60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温泉沟群出露在西昆仑麻扎-康西瓦构造接合带的南侧,岩性主要为浅变质的碎屑岩,对这套碎屑岩的形成时代和产出构造背景目前还存在着争议。采于这套地层中的大量微体古生物化石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志留世。物质组成、岩石碎屑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的分析结果显示,其物源区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过渡陆壳和造山再旋回物源区,形成时的构造环境为深海相残留洋盆。这些分析结果为康西瓦结合带的研究提供了地层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22.
塔中地区志留系碎屑锆石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邬光辉  张宝收  苏文  汪海  席勤 《地质科学》2009,44(3):1025-1035
志留系是塔里木盆地第一套砂岩储层广泛分布的沉积盖层,其沉积来源与成因对志留纪构造演化及周边造山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塔中地区3个志留系样品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表明,志留系具有比较集中的二期物源年龄:南华纪中期、古元古代中期。碎屑锆石测定的年龄表明塔中志留系物源均来自前寒武纪,塔中东部源区方向的塔南隆起基底在奥陶纪已隆升成为蚀源区。大量的新元古代中期锆石年龄表明塔里木板块在新元古代时期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具有相似的聚合与裂解演化史。  相似文献   
23.
利用LA-ICP-MS测试技术对浙西地区中生代晚期寿昌盆地典型剖面建德群9件凝灰岩和安山岩样品的锆石进行了同位素测年分析。结果显示:建德群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范围在134~115Ma之间,属于早白垩世中—晚期;其所属的劳村组、黄尖组、寿昌组和横山组的锆石年龄分别是134~125Ma、125~118Ma、125~121Ma和121~115Ma,各自对应于欧特里夫期—巴雷姆期、阿普特期早—中期、阿普特期早期、阿普特期中期。由此认为,黄尖组的时代与寿昌组+横山组大致相当,前者与后两者横向可能为同时异相,并非上下关系;在寿昌和丽水两个盆地的寿昌组近乎同时,其上为时代大致相当的横山组与馆头组。  相似文献   
24.
梁细荣  李献华 《岩矿测试》1999,18(4):253-258
建立了一种利用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同时原位测定锆石Pb-Pb及Pb-U年龄和25个微量元素的快速分析方法。P的检出限为14μg/g,Sc的检出限为3μg/g,Rb、Nb、Ba稀土元素Nd、Gd、Dy、Er及Yb的检出限为0.1 ̄0.3μg/g,Pb的检出限0.5μg/g,其它稀土元素及Sr、y、Hf、Ta、Th和U的检出限为10 ̄90ng/g。方法对绝大多数微量元素的相对标准偏差为5 ̄15%;  相似文献   
25.
平端深海偏顶蛤(Gigantidasplatifrons)是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深海热液和冷泉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和共有种,也是深海化能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境营造种。以南海F冷泉平端深海偏顶蛤为研究对象,基于贝壳日生长轮方法,分析了平端深海偏顶蛤的年龄与生长速率,建立了其年龄与贝壳壳长关系的生长方程。同时,结合获得的生长方程,分析了南海F冷泉采样点(119.285 6°E,22.115 4°N)平端深海偏顶蛤种群的年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采样获得的平端深海偏顶蛤种群的最大壳长为11.4 cm,最大寿命为13.5龄。研究区域的贝壳长度分布集中在4~7 cm,占比60%;年龄分布集中在2~4龄,占比49.7%。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平端深海偏顶蛤的生长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有助于深入了解冷泉区域的种群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6.
The Concón Mafic Dike Swarm (CMDS) consists of basaltic to andesitic dikes emplaced into deformed Late Paleozoic granitoid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urassic arc of central Chile. The dikes are divided into an early group of thick dikes (5–12 m) and a late group of thin dikes (0.5–3 m). Two new amphibole 40Ar/39Ar dates obtained from undeformed and deformed dikes, constrain the age of emplacement and deformation of the CMDS between 163 and 157 Ma. Based on radiometric ages, field observations, AMS studies and petrographic data, we conclude that the emplacement of the CMDS was syntectonic with the Jurassic arc extension and associated with sinistral displacements along the NW-trending structures that host the CMDS. The common occurrence of already deformed and rotated xenoliths in the dikes indicates that deformation in the granitoids started previously.The early thick dikes and country rocks appear to have been remagnetized during the exhumation of deep-seated coastal rocks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around 100 Ma). The remanent magnetization in late thin dikes is mainly retained by small amounts of low-Ti magnetite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pyrrhotite at low temperature. The magnetization in these dikes appears to be primary in origin. Paleomagnetic results from the thin dike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whole area was tilted  23° to the NNW during cooling of the CMDS.The NNW–SSE extension vectors deduced from the paleomagnetic data and internal fabric of dikes are different with respect to extension direction deduced for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of northern Chile, pointing to major heterogeneities along the margin of the overriding plate during the Mesozoic or differences in the mechanisms driving extension during such period.  相似文献   
27.
分布于济南东部六山圈—大有一带的侵入岩,为燕山早期同一岩浆热事件多次侵入形成的杂岩体,依其形成顺序可划分为山张庄、西杜、大有、赵家鹊山四个单元,归并为埠村超单元。该超单元的形成与幔源基性岩浆上侵及同源岩浆分异产生的中偏基性—中性岩浆多次侵入有关,属热气球式膨胀与火山口塌陷复合就位机制。  相似文献   
28.
多数研究者认为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断裂带为华北与西伯利亚两大板块的最后缝合带,但最后拼合时间仍存在分歧,原因之一是对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层研究不足,尤其是对上二叠统与下三叠统接触关系研究更为欠缺。幸福之路组分布于大兴安岭南部,为一套以红层为主要特征的杂色碎屑岩组合,含有叶肢介、介形虫、双壳、植物及孢粉化石。笔者对采自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苏木幸福之路组上段的岩屑晶屑凝灰岩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分析,结果为(254.3±2.6)Ma。结合已有的火山岩测年及化石资料认为,幸福之路组上段下部时代为晚二叠世,上部为早三叠世早期,大兴安岭地区上二叠统与下三叠统为连续沉积,晚二叠世晚期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拼合,古亚洲洋消失,发生南北生物群的混生,早三叠世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结束。  相似文献   
29.
青藏高原南部中新世下地壳流动是当前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关键科学问题是下地壳的流动方向。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冲江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14.9~14.8 Ma,朱诺斑状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15.3~14.9 Ma。含矿埃达克质斑岩的特征如下:Si O2含量67.72%~74.49%,K2O含量2.85%~5.98%,Sr含量93~804μg/g,高Sr/Y(16~139)、(La/Yb)N(21~43)比值,Eu/Eu*值为0.6~0.91。冲江岩体锆石εHf(t)值为1.2~5.1,朱诺岩体锆石εHf(t)值为–6.9~–0.1,他们与徐旺春等报道的镁铁质麻粒岩的锆石Hf值(–2.5~4.8)具有很好的叠合性,暗示镁铁质麻粒岩(印度镁铁质下地壳)可以作为他们的岩浆源区。此外,Sr-Nd同位素表现出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和拉萨地块两个端元混合的特征,Pb同位素表现出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和喜马拉雅富集陆壳端元的特征。上述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冈底斯中新世埃达克质斑岩的岩浆源区物质组成包括:拉萨陆壳、印度陆壳、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地幔成分),表现出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特征,暗示青藏高原南部由南向北的下地壳流动方向。  相似文献   
30.
西藏泽当蛇绿岩的Sm-Nd等时线年龄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泽当蛇绿岩位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东段,对蛇绿岩中的玄武岩进行了全岩SM-ND同位素分析,得到的等时线年龄为175±20MA,初始ΕND(t)= 7.2,表明泽当蛇绿岩形成于中侏罗世,来源于强烈亏损的地幔源区,没有受到大陆地壳物质的混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