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5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272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186篇
地质学   643篇
海洋学   127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白云石中Fe含量分析是研究白云石(岩)成因的重要手段,研究白云石中Fe含量与拉曼光谱之间的关系能够提供一种利用拉曼光谱原位测定白云石中Fe含量的潜在方法。本次研究应用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仪对不同Fe含量的白云石进行了拉曼光谱分析,并对其拉曼光谱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白云石,铁白云石各个拉曼特征峰均向低频方向偏移。白云石的拉曼特征峰位移与Fe含量呈明显的线性关系,随着Fe含量增加,白云石的各个拉曼特征峰位移均减小。相较于[CO3]2−基团内部振动特征峰(v1、v3和v4峰),两个晶格振动特征峰(T峰和L峰)随Fe含量变化的偏移更为明显。研究认为,由于Fe2+的离子半径大于Mg2+,当Fe2+替代白云石晶格中的Mg2+后,晶格中金属-氧键平均键长变长、平均键能变弱,从而改变了金属-氧键和C-O键拉曼活性振动,致使拉曼特征峰向低频方向偏移。本次研究初步建立了基于拉曼光谱中L峰和v1峰的峰间距测定白云石中Fe含量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对样品要求较低,能够进行非破坏性测试。  相似文献   
332.
用PCR法成功制备了DIG标记探针,探针长度为547bp,探针的产量为21.6ng/μL。此探针与随机引物合成探针检测样品灵敏度相近。用此探针核酸斑点杂交法检测了54尾中国对虾。结果表明此探针在对白斑综合症病毒的检测、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诊断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33.
采用CM12透射电镜,对我国四川昌北M稀土矿床中的氟碳钙铈矿微结构特征作了电子衍射分析和晶格象观察,揭示出氟碳钙铈矿晶体中混合多型体的堆垛序列,在不同部分观测到不同的多型体,其中以氟碳钙铈矿6R多型为常见普通多型体。本次工作发现了42R、48R和16H三种新多型,并进一步证明,氟碳钙铈矿晶体中存在的多型结构相当复杂,但以长周期堆垛形成的多型体出现的几率要比短周期堆垛的多型体少得多。  相似文献   
334.
开展上海软黏土的宏微观三轴剪切试验,研究软黏土受荷状态下孔隙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局部变形在加荷初期就开始发生。随着荷载的增加,细碎团聚体增多,孔隙不断地扩展,生成大的贯通孔隙,孔隙定向排列明显,剪切带形成。微观结构参数与剪应力比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最大孔隙面积、孔隙比、孔隙各向异性率及分布分维数在受荷初期缓慢地增大,后期快速增大。应变为8%时,最大各向异性率达到0.68,最大孔隙比为1.96。剪切带附近的微观结构参数都大于带外值。在受荷过程中,土的微观结构发生劣化,软黏土变形过程分为损伤开始、损伤发展剪切带形成和土体破坏3阶段,微观结构的劣化与土的宏观力学特性紧密相联系。  相似文献   
335.
应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研究煤显微组分的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峰华  任德贻 《地质论评》1995,41(6):564-570
应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研究变质系列镜质体和丝质体以及热解碳的物理结构特征表明,随煤级增高,镜质体的基本结构单元(BSU)的平均长度及缩聚芳香层平均环数NC呈增加的趋势;衍射环数增多,环的弥散程度减小,最终出现弧状;表明镜质体的BSU在变质过程中长大,定向性增强,VRo,max=6.50%是阶跃点,当VRo,max>6.50%,BSU突然定向排列。获得了很难获得的低煤化烟煤(VRo,max=0.66%)的高分辨图像,它的BSU尺寸小,无序排列。对丝质体和热解碳高分辨图像的首次研究发现,前者有序性差,随煤级演化的速度较镜质体慢,后者有序性好。  相似文献   
336.
闪叶石族矿物是富含Sr、Na、Ca和Ba等的钛硅酸盐矿物的总称,迄今共有19个矿物种,其中的氟闪叶石矿物首次发现于巴西Serrote山碱性岩中。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和X射线衍射仪等分析测试手段,从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等方面对产出于中国辽宁赛马碱性岩体中的闪叶石族矿物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特征研究,发现其中常呈柱状、针状和纤维状集合体产出的闪叶石的晶体化学式为(Sr1.00Na1.00)Σ2.00Ti2(Na1.98Sr0.33Mn0.26K0.12Mg0.10Ca0.09Ba0.05)Σ2.93(Ti0.69Fe3+0.33Al0.02)Σ1.04(Si3.80O14) O2(F1.16OH0.84)Σ2.00,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m,晶胞参数a=19.271 9(8) Å,b=7.077 9(3) Å, c=5.388 2(2) Å, β=96.780(2)°, V=729.84(5) Å3, Z=2。上述矿物学特征均与巴西发现的新矿物氟闪叶石的矿物学特征一致,表明赛马碱性岩体产出的氟闪叶石堪称该矿物种在中国的首次发现。不仅如此,赛马碱性岩体也有闪叶石产出,而且,迄今已发现多个新矿物,寓示该岩体仍有良好的新矿物发现前景。  相似文献   
337.
338.
黔西南地区是中国卡林型金矿的主要产地之一,架底金矿作为黔西南地区近年来在玄武岩中新发现的卡林型金矿床,其金的赋存状态一直备受关注。前人研究表明,含砷黄铁矿是架底金矿的主要载金矿物,然而对架底金矿载金黄铁矿以及金的赋存规律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文章结合野外实际调研以及室内显微岩相观察研究,首先对矿区黄铁矿进行了期次的划分;然后利用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方法对不同期次的黄铁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架底金矿的黄铁矿中,S、As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Au、As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成矿前黄铁矿与成矿期、成矿后的黄铁矿核部具高S、Fe,低As、Au等相似的特征,成矿期黄铁矿的环带具高As、Au的特征,与成矿后的环带(高As不含Au)相比较具明显差异,两者属于不同的热液事件。据此判断矿区载金黄铁矿的结晶顺序为:草莓状低砷无环带黄铁矿→含砷环带黄铁矿(含金)以及均质无环带的细粒黄铁矿→高砷环带黄铁矿(不含金)。这一结论对架底金矿找矿勘查工作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39.
Rock coatings are frequent on natural rock outcrops and even more on stone surfaces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monuments. They are interesting as some of them have a 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erosion. In the last 30 years, research on rock coatings has been performed separately on either buildings or natural outcrops. This paper studies and compares thin coatings found on granitic rock surfaces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with coatings found on natural granite outcrops in a same climatic area (NW Spain) by analysing their surface and cross-sections. As rock surfaces of buildings have known age they can be used to assess rates of weathering and coating growth. This is the first comparative study of formation of coatings on natural and built surfaces in the same region. Both endogenous (rock characteristics) and exogenous factors (climatic conditions, air pollution) that could affect the coatings formation are considered to assess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coatings.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X-Ray Fluorescence (XRF) analyses of the underlying rocks, XRD analyses of the coating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observations of surface and cross-sections of the coatings, performing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ry (EDS) and X-ray maps, were carried out to establish their composition. Fieldwork and results indicate that natural outcrops are widely covered by biological coatings or coatings formed due to rock weathering, while coatings found on rock ashlars are highly variable with air pollution, other building materials, organic droppings and micro-environment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coatings on rock ashlars in a more significant way than substrat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osure time.  相似文献   
340.
八面体分子筛(OMS-2)具有2×2孔道结构,在离子交换、催化剂、能源和环境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天然OMS-2矿物材料——锰钾矿在典型结构的成分精细表征和成因研究等方面仍然缺乏.环带和核-边结构在锰氧化物矿物的结构中非常具有代表性,明确其矿物种属、探索其成分特征对于探究其成因、开拓锰氧化物的应用具有重要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