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250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147篇
地质学   633篇
海洋学   83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基于NOAA/POES卫星观测的磁层相对论电子起源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低高度极轨卫星NOAA/POES的观测数据,并结合ACE卫星和Polar卫星的观测结果,研究分析了磁层相对论电子的起源. NOAA/POES卫星对于不同地磁活动时期相对论电子的分布和起源进行了较为详细观测, 分析结果表明(1) 亚暴期间注入磁层的能量电子可以为与磁暴相关的磁层高能电子暴提供种子电子;(2)太阳质子事件期间太阳风中的能量电子也可以为磁层中的相对论电子提供所需要的源.  相似文献   
52.
地震期间电离层扰动现象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大量的关于地震电离层扰动现象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表明地震发生前的几天或者几个小时电离层扰动被观测到,电离层前兆是确实存在.但要将震前的电离层扰动作为地震短临预报的工具,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应用空间技术开展大区域范围内电离层参数的实时观测,如用地震电磁卫星、GPS台网、并和地面电离层垂测仪观测相结合,建立“电离层地震前兆监测系统”,无疑会加速这项研究的进程.  相似文献   
53.
黄伟林  薛理辉等 《矿物学报》1990,10(1):1-7,T001
本文利用U-1000型激光拉曼探针成功地测量出单个流体包裹体中H2S、CH4、CO2气体成分,并讨论了包裹体中这些气体的拉曼谱峰位移与包裹体内压的关系,分析了影响激光拉曼探针定量测定包裹体气相成分的取面积和拉曼定量因子因素。  相似文献   
54.
55.
Two meteor events which were sighted in the Gujarat skies of India, were accompained by the visibility of sporadicE ionization on the ionograms recorded at Ahmedabad (Geog. Lat. 23·2°N, long. 72·30°E). The first event was the Dhajala fireball which flashed into the geoatmosphere along an E-N to W-S trail at about 20·40 h IST on 28 January 1976; the closest distance of the ground projection of meteor trail from Ahmedabad was 50km. The other event was a possible meteor group sighted over Ahmedabad on 28 May 1978, at about 21·10 h IST. This work describes the nature of the sporadicE ionization observed on Ahmedabad ionograms during the two events. Features of theEs echo during the Dhajala event which indicate that it could be of meteoric origin are discussed. Meteor theory is used to relate the observed ionization with the physical dimensions of the Dhajala meteorite as obtained by other workers.  相似文献   
56.
长江口地区绿色颗粒的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甲  孙和平等 《矿物学报》1991,11(1):39-44,T005,T006
本文对长江下游河道、长江口现代沉积区、口外残留砂沉积区及大陆架现代沉积区表层沉积物中的绿色颗粒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研究。特别运用透射间和能谱分析对其内部超微结构、单晶结构和单晶化学组成进行了研究。长江口地区的绿色颗粒从宏观形态上可分为三类:颗粒状、书页状和生物状,不同的形态者,其形成机制基本相同,只是微晶聚集的微空间环境不同。绿色颗粒的颜色和成熟度有较密切的关系,颜色愈深,K和Fe含量愈高。其成熟度也愈高,K2O含量为3-7%,仅少数可达8.5%。绿色颗粒主要矿物成分为海绿石、鲕绿泥石、磁绿泥石和蒙4皂石。其中以海绿石为主,因此是一种复合型绿色颗粒。不同形态及不同沉积亚环境中绿色颗粒的矿物成分并无太大差别。  相似文献   
57.
黑硼锡镁矿是1985年在我国发现的一种新矿物,微孪晶特别发育,其电子衍射斑点往往具规律的分裂现像。用选区电子衍射获得[010]、[141]和[121]定向带轴电子衍射斑点分裂图,经矩阵分析,确定两套斑点分裂是由其呈挛晶结构关系所致,孪晶面为(101),属于面律孪晶,这种孪晶的微形貌由明场像(BF)得到证实。根据不同取向的电子衍射图,确定该矿物属单斜晶系,a_0=10.7,b_0=3.01,c_0=5.39,β=94.5°。上述挛晶结构特征及其晶体学数据与X射线单晶研究结果有很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58.
钙稀土氟碳酸盐矿物中新多型体的HREM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分辨电子显微术(HREM)研究了钙稀土氟碳酸盐矿物系列中氟碳铈矿(B)/直氟碳钙铈矿(S)的混层结构。发现并确定了B_5S_2(IH,3R)、B_5S_4(3R,6R)和B_(18)S_(10)(IH)规则混层矿物中5种新多型的晶体结构类型、晶胞参数以及理论晶体化学式等。HREM研究揭示出,在B_mS_n(m>n)型规则混层矿物新多型体的结晶过程中,成矿地质环境是复杂的。阐明了这些多型体是由该系列矿物中的氟碳铈矿(B)和直氟碳钙铈矿(S)结构单元层以不同比例沿c轴方向的有序堆垛构成。  相似文献   
59.
利用超薄切片透射电镜分析技术,在华北东部太原组和山西组、吐─哈盆地侏罗系腐植煤中检出了超细纹层。超细纹层在腐植煤中呈分散状、间隔状和密集状,前二者主要存在于无结构镜质体中,后者则存在于沥青质体或层状藻类体条带中。超细纹层来源于微藻类细胞的抗分解外壁,是藻类在超微层次的重要表现形式。腐植煤形成过程中藻类的贡献较藻类体数量所反映的要高。  相似文献   
60.
Honeycomb weathering has been observed in a Carboniferous sandstone at a coastal location near Ballycastle on the north coast of Northern Ireland. Specimens of this sandstone have been analysed by X-ray diffrac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ry. Results reveal that calcium sulphate (gypsum) is the only salt present and is found only at and immediately below the rock surface. SEM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crystallization of salts in pores could easily dislodge quartz grains to promote granular disintegration, whilst etching of quartz grain surfaces attests to chemical weathering activity within the rock However, the reas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neycomb pattern is not know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