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3篇
  免费   601篇
  国内免费   891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263篇
地球物理   399篇
地质学   2458篇
海洋学   20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32篇
自然地理   36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冀北发现具鬣刺结构的超基性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北具鬣刺结构的超基性岩呈透镜状,产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早元古宙红旗营子群黑云斜长片麻岩之中。富MgO,贫CaO,A12O3和FeO*=0.86,TiO2介于0.01%-0.02%之间,与SSZ型蛇绿岩中相应岩石的TiO2含量相当。原始地幔标准化的过渡元素配分型式表现为不对称的“W”型,在TiO2和Cu处形成两个明显的负异常“谷”。据此地球化学特征意味着它们可能来自于消减带之下上地幔,为上地幔高度部分熔融的残余物。岩石中鬣刺结构可能是叶蛇纹石高压分解的结果,表明研究区某些变质橄榄岩岩块曾经受过俯冲—消减作用。  相似文献   
72.
滇东铂钯地球化学勘查及异常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滇东地区1∶20万水系沉积物化探的组合副样,按8km×8km面积重新组合,采用C-OES法定量分析其Pt、Pd含量,在此基础上圈定了4种主要类型Pt、Pd异常:①与中古元古代昆阳群黑色页岩建造有关的Pt、Pd异常;②与上震旦统—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建造有关的Pt、Pd异常;③与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建造有关的Pt、Pd异常;④与其他沉积建造有关的Pt、Pd异常。并对该地区Pt、Pd地球化学异常进行了评价,为进一步开展Pt、Pd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3.
新疆东天山石英滩金矿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石英滩金矿地处塔里木板块北缘阿奇山—雅满苏火山弧,容矿围岩为下二叠统阿其克布拉克组陆相火山岩,控矿构造为破火山口环形断裂。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温度等参数研究表明石英滩金矿以低温(129℃~236℃)、低盐度(1.91wt%NaCl~2.74wt%NaCl)和浅成(成矿时压力为3×106~32×106Pa,深度小于1km)为特征;流体包裹体稀土元素研究初步得出成矿流体来自中酸性岩浆和火山岩。  相似文献   
74.
莱州湾南岸平原是指西起小清河口,东至胶莱河口的广大沿岸地区,这一地区近年来是我国工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也是我国地下咸水入侵较为严重的地区。历史上,莱州湾南岸平原地区曾有一些湖泊存在,如巨淀湖、黑冢泊、别画湖,但现在早已荡然无存了。研究这些古湖泊的消亡原因对于恢复该区古地理环境以及确立湖迹区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查阅历史文献、地层剖面分析、地名考证、遥感解译等多种方法,对莱州湾南岸古湖泊的消亡原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指出该区古湖泊消亡的原因是气候变干、河流变迁、人类活动影响等,其中气候变化是古湖泊消亡的根本原因,河流变迁是古湖泊消亡的直接原因,而人类活动则加速了古湖泊消亡的进程。  相似文献   
75.
通过对内蒙古东部森林沼泽区开展1∶20万区域化探4个不同阶段工作方法技术及效果的回顾和总结,认为在不同时期的工作方法技术随着对森林沼泽区这一特殊景观的认识不断加深,其工作方法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发现矿点8处、矿化点17处,其中,银锌矿17处、金矿1处,取得了较好的地球化学勘查成果,所完成图幅较客观地反映了工作区区域构造、成岩成矿作用的表层地球化学面貌,大大提高了地球化学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76.
对河北省峰峰矿区通二井田煤系地层砂岩中石英光轴的组构特征进行了显微镜下的观察分析。实测的12个岩组图均呈大圆环带状,表现为多组的极密区和次极密区,并以单斜对称组构为主体,具有一个对称面和垂直对称面的1个二次轴,以该轴两两对称的极密区和次极密区有2对或2对以上,表明研究区发生过不容忽视的旋转或剪切运动,它们的构造变形史可能具有多次活动性,并伴随有地温上升的过程。根据水平相岩组图所做的主应力轨迹图显示F56断层是形成张家庄向斜构造区和集贤村构造区的内部边界条件,并表明通二井田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在北部以北西—南东向为主,向南逐渐转为东西向;最小主压应力方向在集贤村构造区以北东向为主,在中南部张家庄向斜构造区则以近南北向为主。  相似文献   
77.
冀北地区金矿床He、Ar、Pb同位素组成及其成矿物质来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成矿物质来源一直是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实践的焦点问题。选择了冀北地区3个幔枝构造金矿集中区11个金矿床黄铁矿及部分围岩进行了He、Ar同位素测定。研究表明,冀北地区主要金矿的3He/4He的值域为(0.93~7.30)×10-6,平均3.55×10-6;R/Ra=0.66~4.93,平均2.53;40Ar/36Ar=426~2073,40Ar平均为8.20×10-7cm3/g,4He/40Ar平均为2.17。矿区外围片麻岩和花岗岩的3He/4He值仅为(0.001~0.55)×10-6,反映来源上有明显差别。3He和4He在He同位素浓度图上落于地幔区附近。64个Pb同位素数据表现为矿质以幔源为主,确有部分壳源物质加入。研究认为,本区成矿物质应源于地球深部,随地幔柱多级演化,深部成矿流体由地球深部迁移到浅部,期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壳幔流体的混合作用,故其值域往往界于地幔和地壳之间。  相似文献   
78.
早白垩世承德甲山正长岩体位于燕山陆内造山带东段,承德逆掩片东侧,可划分为三个单元,从早到晚,依次为姜家湾单元、龙潭沟单元和龙潭南沟单元。化学成分上,该岩体Si、全碱、TFe、REE、Th、Ga、Nb、Zr、Hf含量较高,Mg、Ba、Sr、Ti、Cr、Co、Ni、V等过渡元素亏损,Ga/Al值大,Ce/Pb值在6.12~13.41,富轻稀土,中等铕负异常,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点。岩体形成于造山晚期岩石圈伸展的环境下,与地幔上涌有关,说明区域晚侏罗世的挤压缩短和地壳增厚转变为早白垩世的伸展和岩石圈减薄,暗示中国东部的岩石圈减薄应从早白垩世开始。  相似文献   
79.
河北省粮食生产发展趋势及其地区差异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河北省200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6484.4千hm2,其中小麦占37.8%,玉米39.7%;粮食、棉花、油料的种植比例为15.9:1.0:1.6。北部四地市粮食播面占全省的23.3%,南部七地市76.7%。2002年粮食总产2435.8万t,为1949年的5.2倍;粮食单产3756kg/hm2,为1949年的5.8倍;人均粮食362kg,为1949年的2.4倍。北部地区粮食总产占全省的17.2%,南部地区82.8%。据回归分析与双向差分建模分析,2010年粮食总产可达3087.5万t,粮食单产4478kg/hm2,人均粮食460kg。据灰关联分析,影响粮食总产的主要因子有:粮食单产、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1978年=100)、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农田化肥施用量与有效灌溉面积等。根据笔者预测,若201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989万kw,农村用电量240.8亿kwh,农田化肥施用量356.1万t,有效灌面4549.2千hm2,则其粮食单产可达4664kg/hm2;若2010年仍保持2000年小麦播面所占比例(0.387),玉米播面所占比例达0.439,则其单产可达4387kg/hm2。  相似文献   
80.
The modern analog technique typically uses a distance metric to determine the dissimilarity between fossil and modern biological assemblages. Despite this quantitative approach, interpretation of distance metrics is usually qualitative and rules for selection of analogs tend to be ad hoc. We present a statistical tool,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 which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identifying analogs from distance metrics. If modern assemblages are placed into groups (e.g., biomes), this method can (1) evaluate the ability of different distance metrics to distinguish among groups, (2) objectively identify thresholds of the distance metric for determining analogs, and (3) compute a likelihood ratio and a Bayesian probability that a modern group is an analog for an unknown (fossil) assemblage. Applied to a set of 1689 modern pollen assemblages from eastern North America classified into eight biomes, ROC analysis confirmed that the squared-chord distance (SCD) outperforms most other distance metrics. The optimal threshold increased when more dissimilar biomes were compared. The probability of an analog vs no-analog result (a likelihood ratio) increased sharply when SCD decreased below the optimal threshold, indicating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SCD and the probability of analog. Probabilities of analog computed for a postglacial pollen record at Tannersville Bog (Pennsylvania, USA) identified transitions between biomes and periods of no analo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