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24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06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318篇
海洋学   75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631.
罗楼组上部灰岩段是右江盆地西北缘奥伦尼克期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唯一赋存层位,生物地层研究精度较低。本文以安然背斜东段敢南、者堡一带罗楼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剖面测制,对该组上部灰岩段进行系统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结果显示,敢南一带罗楼组上部可识别出5个牙形石带,者堡一带罗楼组上部可识别出3个牙形石带。根据两条剖面牙形石生物地层对比,认为右江盆地西北缘奥伦尼克期包含5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Neospathodus pakistanensis带、Novispathodus waageni带、Neospathodus crassatus带、Icriospathodus collinsoni带以及Triassospathodus homeri-Tr.symmetricus组合带。区内早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主要产于Triassospathodus homeri-Tr.symmetricus组合带。该研究结果为罗楼组上部灰岩段海生爬行动物群时代的限定提供可靠的生物依据,并为进行奥伦尼克期海生爬行动物群产出层位的精细对比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632.
对东昆仑造山带哈拉郭勒地区海德乌拉山一带的火山岩进行了较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在实测剖面研究、同位素年代学及区域地层对比的基础上,把该套火山岩厘定为早侏罗世火山岩.火山岩岩石组合主要为基性和酸性熔岩,成分上具典型的裂谷“双峰式”特征,缺乏中性岩石,基性火山岩碱性程度较高,酸性火山岩主要为钙碱性岩石,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俯冲过程中在岛弧靠近大陆一侧弧后拉张形成的陆内裂谷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633.
受多重构造作用影响,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形成了复杂的内部构造,准确识别不同期次构造发育特征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运用高精度三维地震、钻井等资料系统分析了乌石凹陷东区断裂类型、组合样式、形成演化规律及其动力学成因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在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伸展-走滑-弱挤压联合叠加区域应力影...  相似文献   
634.
位于陕北奥陶纪盐盆东二盐凹东部的钾盐科学勘查井——绥钾1井,揭示了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6亚段厚度为118.17 m,其中岩盐厚度累计100.38 m。本次工作将该井马五6亚段划分为4个成盐韵律,并利用示钾微化反应和岩盐样品溴、氯、钾元素分析为主要分析手段对绥钾1井岩盐段的含钾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井马五6亚段发育累计厚度达64.7 m的厚层钾石盐高矿化段,发育4套成盐韵律,含钾石盐分布在相对完整的韵律Ⅱ和韵律Ⅲ中大部分的褐红色和褐色石盐中,以韵律Ⅱ含钾性最好,石盐顶部的泥质夹层起到了保护作用;本井整体K+含量在0.08%~1.24%之间,一般在0.1%以上,平均为0.23%,局部井段钾含量接近边界工业品位;Br-含量在90×10-6~400×10-6之间,平均为242×10-6;Br-×103/Cl-(溴氯系数)在0.17~0.98之间,平均为0.45。溴值和溴氯系数绝大部分达到钾石盐-光卤石沉积阶段。利用绥钾1井和盐盆内其他地区9口盐探井的平均钾含量数据编制了陕北奥陶纪盐盆马五6亚段K+含量(%)变化趋势图,该图指示东南部的东二盐凹是研究区较有利的含钾盐凹。绥钾1井马五6亚段厚层钾石盐高矿化段的发现,不仅揭示了该盐盆巨大的找钾前景,也为今后钾盐勘查工作部署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35.
新疆东准噶尔地区金矿找矿远景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质异常是基于地质异常概念应用多学科信息综合定量标定的致矿信息单元,本文以新疆东准噶尔地区金矿成矿预测为例,应用地质异常综合定量圈定金成矿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636.
太行山—大兴安岭东麓晚中生代碱性侵入岩带由20余个碱性岩体组成,南北纵跨华北克拉通和兴蒙海西造山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具有十分独特的地质意义。本文通过分布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7个典型碱性岩体中各类碱性岩的主量、稀土和微量元素成分分析和综合研究,首次系统地讨论了该碱性岩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带碱性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岩浆物质来源性质和深度的变化规律等重大地质问题开展了较全面的新探讨。分布于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的碱性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别,但呈现一定的空间变化规律:均属于铝过饱和的酸性岩类,以富碱高钾,贫钙、铁、镁为特征。空间上由南至北,岩石酸度呈增高的趋势,碱度随酸度增高而增高,而Al、Ca、Fe和Mg含量则呈降低的变化趋势。华北克拉通区碱性岩轻、重稀土分馏作用明显,但太行山南段岩石基本上无铕异常,而北段则以明显的铕负异常为特征,高Sr、Ba,贫Rb,普遍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而兴蒙海西造山带内岩石稀土配分曲线呈特征的V字型,显示出较弱的轻、重稀土分馏作用和显著铕负异常;以贫Sr、Ba,高Rb,富集高场强元素为特征。由此推断,华北克拉通碱性岩浆来源可能与富集地幔物质关系密切,源区较深,而兴蒙造山带内岩浆来源则与富集地幔物质关系不大,源区相对较浅,该带碱性岩岩浆源区深度由南至北逐渐由深而浅。此外,认为该带碱性岩均形成于拉张环境。可能属于A1型花岗岩,形成于非造山板内裂谷或热点地幔柱环境。  相似文献   
637.
依据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和可溶有机质特征分析,发现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上石炭统泥质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26%,有机质类型主要以Ⅲ型和Ⅱ型为主;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平均为0.24%,有机质类型较好,为Ⅱ和Ⅰ型;有机质正处于成熟阶段后期-高成熟早期,有的还处在大量生烃阶段,表明上石炭统烃源岩达到中等—好生油岩级别。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形成于较强还原条件下的咸水环境,具有丰富的低等水生生物和藻类母质输入。运用地球化学指标和柴达木盆地北缘各构造带原油系统对比研究,表明石炭系烃源岩对冷湖、南八仙构造带原油没有实质性的贡献。马北构造带个别原油样品中表现出存在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的油源,揭示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石炭系烃源岩是不可忽视的又一套烃源岩。  相似文献   
638.
新疆东准噶尔铜金矿床类型及其时空分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陈仁义 《矿床地质》1995,14(3):228-234
依据含矿围岩性质,把东准噶尔不同铜金矿床划分为5个主要类型,在较详细地剖析了各主要类型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划分了成矿带和成矿远景区,讨论了区域地质演化与铜金矿床成矿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639.
清水泉侵入体位于青海省沟里地区的北部,处于东昆南造山带的东段,为东昆仑岩浆岩带的组成部分.该侵入体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次为闪长岩.不同岩性之间具有清楚的接触界线,花岗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中含有暗色闪长质包体.岩石化学特征显示,侵入体为富钙中钾的钙碱性系列岩石,是岩浆成因的Ⅰ型花岗岩,形成于与岛弧、大陆弧有关的大...  相似文献   
640.
冬瓜山铜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内的一个大型铜矿。该矿床被惯称为矽卡岩型矿床,但具明显的层控特征。主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上石炭统碳酸盐建造与下伏上泥盆统砂岩建造的接触带附近,主要由一系列层控块状含铜硫化物透镜体、含铜矽卡岩透镜体、磁铁矿矿囊以及层状含铜黄铁矿-蛇纹石矿席组成。主矿体的底部为根植于上泥盆统砂岩建造内的层控脉状-网脉状矿,下部为层状含铜黄铁矿+蛇纹石矿席,主体为块状含铜硫化物透镜体与上覆硬石膏层构成的三个硫化物-硫酸盐韵律单元。该双层结构特征总体类似于VMS和SEDEX型矿床,但矿石结构构造表明,这些硫化物-硫酸盐沉积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了后期热液-变质作用叠加改造。层控含铜矽卡岩通常发育于块状含铜硫化物透镜体之上,小型磁铁矿矿体或矿囊通常围绕陡倾的闪长岩株零星分布。这两类矿化均与燕山期岩浆活动(约137Ma)和石英二长闪长岩株侵位密切相关。矿区可见两种蚀变作用:石英-绢云母蚀变与矽卡岩蚀变。前者在下盘砂岩中形成似整合蚀变带,包裹层控网脉状矿,其成因可解释为晚石炭世热液流体在海底之下砂岩透水层内发生侧向迁移、弥散排泄及金属卸载;后者由燕山期石英二长闪长岩侵位引起,形成两类矽卡岩,其中,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