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24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06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318篇
海洋学   75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祁连山东段北坡农业景观带人地交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爱民  刘宇 《山地学报》2002,20(6):673-679
祁连山东段北坡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突出的多样性、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特点,并由此形成多样的自然景观带和与之相适应的人地系统。根据气候、地貌等地理要素分异,将研究区分为9个农业景观带。对农业景观带人地交互作用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人口压力下的空间分异模式,并对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特征、农业生产经营、耕作制度进行了比较,最后根据研究区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不同景观带间平衡发展的协调对策与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422.
利用1951~1991年500hPa高度场和海温场以及1980~1991年TBB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季风区季节转换在旱、涝年的不同特征。发现旱、涝年海温场分布型的不同及其形成的海气相互作用的差异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涝年季节北进较平缓,其脊线位置稳定在25°N左右,强度较强,从而导致夏季风雨带在江淮流域停滞,形成江淮洪涝。文中还讨论了中南半岛对流和赤道干旱带的变化对江淮流域旱、涝的先兆作用。  相似文献   
423.
韩俊杰  韩勇 《现代地质》1996,10(3):404-407
碘是与人类健康关系最密切的一种微量元素,是首批被人类确认的生命元素之一。人体含高碘或缺碘都是有害的。我们对邯郸东部平原地区8个县面积7464km2的53眼井地下水采样的测试结果发现,该地区的地下水属于含高碘地下水。碘的含量最高为660μg/L,平均含碘达131.35μg/L。“河北省地方病”杂志1987年1~2期报导本地区成安县李家畈发现高碘地方性甲状腺肿。高碘对人体的危害是引发高碘甲状腺肿、高碘性甲亢、甲状腺炎、高碘诱发甲状腺癌等甲状腺疾病。因此,应积极控制高碘的摄入量,预防高碘饮水对人体的危害并积极开采高碘矿泉水用于缺碘病人补碘的治疗。  相似文献   
424.
首次确认区内金红石的主要矿化层位为毛集群左老庄组一段地层 ,主要矿化集中区位于南召云阳—方城清河间 30km地段 ,并在宽坪群中也发现了新的矿化层位和矿化类型。首次发现大型粗粒易选矿体 ,突破了前人“呆矿”的结论。预测区内 5 0m以浅范围内金红石资源总量大于 5 0 0 0万吨 ,为一世界级的超大金红石矿产地。  相似文献   
425.
新疆东天山地区"大草滩运动"的建立与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东天山中泥盆统头苏泉组与下泥盆统大南湖组之间不整合的研究,确认下泥盆统大南湖组为海相岛弧沉积,中泥盆统头苏 且为陆相沉积,二者之间的不整合代表一次造陆运动,因而建立了“大草滩运动”。“大草滩运动”造成地壳抬升,使北天山洋闭合,结束了北天山洋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426.
By applying a global high-resolution (0.1°) OGCM, the influence of the island chains in the Luzon Strait (LS) on the Kuroshio intrusion is studied systematically. The island chains in the LS are separated into three parts: the south island chain, the middle and north island chain, and Babuyan Island. One control and three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by adding these three parts of the topography gradually. From comparisons of the circulation,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structures, it is found that the south island chain decreases the westward bending of the main Kuroshio path, the middle and north island chain increases the westward bending, and Babuyan Island also increases the westward bending. These results are extremely clear in winter. Dynamic diagnoses suggest that the westward bending in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angle of the Kuroshio and an increase in the Kuroshio east branch transport. Moreover, the middle and north island chain can split the Kuroshio into two parts, the Kuroshio west and east branches, which can be seen clearly in the satellite altimeter maps.  相似文献   
427.
2018年春季气候异常及可能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遵娅  柳艳菊  丁婷  李多  洪洁莉 《气象》2018,44(10):1360-1369
2018年春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来最高,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普遍偏高,尤其是长江以南及中国北方的中部区域偏高明显。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呈东部地区“南少北多”,华西降水偏多,而江南南部至华南、西北西部的部分地区降水偏少的分布特点。自北大西洋经欧亚大陆至东北亚中高纬上空的纬向波列及东亚低层维持的异常偏南气流是2018年春季中国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且乌拉尔山以东的低槽和东北亚上空的高脊是关键环流系统。亚洲中低纬上空均为异常高压脊控制,尤其是东北亚上空的高脊造成了2018年春季中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乌拉尔山以东低槽有利于冷空气爆发南下而东北亚上空的高脊引导西北太平洋暖湿气流向西向北影响我国,冷暖气流交汇从而造成了长江以北地区及华西降水偏多,而南海至西太平洋上空的异常气旋则导致江南南部至华南少雨。另外,虽然2017/2018年冬季发生了一次弱的La Ni〖AKn~D〗a事件,并且2018年春季北大西洋三极子模态(NAT)呈较强的正位相,但其对中国2018年春季降水异常影响较小,而以大气环流的影响为主导。进一步分析发现,乌拉尔山以东的低槽和东北亚上空的高脊与中国春季温度和降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易于造成中国气温偏高;东部降水“南少北多”且华西多雨。两个关键环流系统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均与欧亚遥相关(EU)波列关系密切。同时,东北亚上空的脊还与北极涛动(AO)正位相具有高相关。  相似文献   
42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 1°×1°分析资料、FY-2E卫星及雷达资料等,采用诊断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了2014年9月27—28日豫中南区域性暴雨的环流形势、强降水成因、中尺度特征及该过程与夏季暴雨的异同。结果表明:本次秋季暴雨过程是高空低槽、副高、中低层切变线、高低空急流、地面倒槽等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水汽通量大值区与水汽辐合中心分布及暴雨落区吻合;低层涡度的发展和水平风的切变导致垂直涡度发展,动力条件较好;K指数高值区对预报暴雨尤其强降水落区有较好指示意义,暴雨中心上空θse值随高度递减,高层低能舌叠加在低层高能区之上,强降水落区位于二者交汇的区域。低层偏东气流与高空槽前西南气流配合产生经向次级环流,上升运动增强;200 h Pa西风急流稳定维持,导致高层抽吸作用明显,有利于区域性暴雨发展。降水云团tbb一般在-32℃左右,发展高度明显低于夏季暴雨云团;降水前期回波为层云回波,后期转变为混合性回波,强降水主要由混合降水回波中的强对流云团导致的。中高层没有明显强冷空气,低层冷空气作用较大,东路冷空气一方面形成冷垫造成动力抬升,另一方面在低层与暖湿气流形成强水汽辐合,是本次秋季区域性暴雨的形成机制,也是不同于夏季暴雨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29.
首次报道了东秦岭造山带奥陶系两岔口组中的牙形刺化石9个属。其组合面貌具有中奥陶世晚期牙形刺的特色,总体可与河南荆关一带寺岗组和陕西耀县一带桃启坡组中的牙形刺对比。  相似文献   
430.
1976/1977年与1982/1983年ElNino事件的大气海洋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NMC客观分析资料进行诊断分析,揭示了1976/1977年及1982/1983年两次ElNino事件发生,发展的显著差异。1976/1977年事件前期东亚为弱冬季风,而1982/1983年事件前期东亚为强冬季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