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4篇
  免费   468篇
  国内免费   534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208篇
地球物理   492篇
地质学   1717篇
海洋学   243篇
天文学   296篇
综合类   117篇
自然地理   36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1 毫秒
51.
52.
A gravity core collected from the upper slope of southwest of Quilon at a water depth of 776 m (Lat: 8°12′263″N, Long: 76°28′281″E) was analysed for texture (carbonate free), calcium carbonate and organic carbon. Variation in silicic fraction seems to be controlled by silt, i.e., enrichment from 15 ka BP to 10 ka BP and then constant in Holocene. Below 15 ka BP, the silicic fraction gets depleted compared to the Holocene section with a minimum around 21 ka BP. Clay content remains nearly constant except in the Holocene where it shows an enrichment. Carbonate content of less than 63 micron when computed by subtracting coarse fraction content from the total carbonate suggests that the total carbonate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finer fraction. All these carbonate phases show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with silicic fraction except in Holocene. Below 15 ka BP, CaCO3 dominates in sediments comprising more than 65%, such an increase is also seen in the coarse fraction. Coarse fraction from these sections contains abundant nodular type aggregates encrusting small forams. This period is marked by a high sedimentation rate comparable to Holocene. These parameters suggest that the productivity and precipitation have increased in the Holocene due to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southwest monsoon.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and early deglacial period the high sedimentation rate indicates redeposition of the carbonates from the existing carbonate lithofacies situated between Quilon and Cape Comorin probably due to the slope instability.  相似文献   
53.
在对唐古拉山口现代冰川和古冰川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位观测资料和TL、^10B-^26Al-^21Ne及^14C测年数据,对区内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深入讨论,划分出二次冰期(即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更新世中一晚期的末次冰期)和二次全新世冰进(即新冰期和小冰期)。提出在早更新世时,由于山体未达到当时冰川发育的雪线高度,所以未发育冰川。但在唐古拉山口地区,截止目前还未找到中更新世早期的倒数第三次冰期的冰川遗迹,由于高原隆升的滞后性和冰川发育的延滞效应及“亚洲干极”的耦合,推测仍只发育局部冰川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古今雪线由高原边缘向腹地升高,唐古拉山地区高出边缘1500m左右,生动表现了“亚洲干极”的作用;广泛分布的湖群说明羌塘地区是一个大江大河尚未伸入的内流地区,意味着青藏高原是个年青的高原。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对高原腹地引起的干旱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使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自倒数第二次冰期以来,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明显地减小。  相似文献   
54.
南海西南部曾母盆地早中新世以来沉降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回剥法和局部均衡模式研究曾母盆地早中新世以来的沉降史,并探讨了该盆地构造演化特征。曾母盆地自早中新世以来经历了17.5-11.6Ma、11.6-5.5Ma、5.5-3.0Ma和3.0-0Ma的4次快速沉降作用,其构造演化受控于曾母地块与南沙地块及婆罗洲地块的碰撞和盆地两侧的万安-卢帕尔断裂与廷贾走滑断裂的综合作用,可划分为南北双向挤压(晚始新世-早中新世)、走滑改造(中中新世-晚中新世)和区域沉降(上新世-第四纪)3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55.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思路及建议   总被引:25,自引:17,他引:25  
区城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是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开展的一项区域评价研究工作,其目的是为国家和所薪究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工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地球化学资料。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以异常元素的来源-成因-迁移转化-生态效应-预测预警为研究主线,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基本单元,查明异常元素分布、分配、成因及来源,研究它们在地球表层备大层圈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评价它们所产生的生态效应,应用地球化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污染的生态系统进行预测预警,井提出治理建议,为国家区域性经济战略调整和工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6.
王有清  姚檀栋 《冰川冻土》2002,24(5):550-558
冰芯记录中的气候变化是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极地、中低纬度和热带地区的冰芯记录表明, 在冰期间冰期旋回大尺度气候变化背景下, 全球经历了一系列数百年至千年时间尺度的快速气候突变事件, 诸如末次间冰期的干冷事件、末次冰期的DansgaardOeschger事件、 Heinrich事件和Younger Dryas事件等, 虽然这些穿插在冰阶中的暖湿气候事件、间冰阶中的干冷气候事件的成因、机制和影响范围还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 主要介绍不同区域冰芯记录中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这些气候突变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和机制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7.
末次盛冰期百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南京石笋记录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年层计数和TIMSU系测年结果,建立了南京汤山葫芦洞YT石笋年际精度时间标尺(18000~14000aB.P.)。除石笋顶部5mm层段外,高分辨率的δ18O、灰度和年层厚度3种指标在百年尺度上具有相当一致的对应关系,表明这3种指标对气候因素变化响应比较敏感。综合石笋δ18O和本区古植被资料,估计末次盛冰期和波令暖期年均温分别达7℃和15℃。石笋揭示的末次盛冰期气候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阶段:1)18150~16900aB.P.,年均温和洞穴湿度逐步下降;2)16900~16100aB.P.,年均温和洞穴湿度相对稳定,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暖峰和两个冷谷;3)16100~15600aB.P.,年均温快速下降,按氧同位素平衡方程计算,其冷谷可能接近于0℃,但洞穴湿度比前期下降幅度并不大;4)15600~14750aB.P.,年均温和洞穴湿度比较稳定。这种气候演化的阶段性和突变性与北大西洋地区气候记录可以对比,反映极地与东亚季风气候受共同的驱动机制支配。从石笋4种指标(δ18O、δ13C、灰度和年层厚度)的功率谱图中识别出不同尺度的太阳活动周期成分,其中80aGleissberg周期特别显著,表明末次盛冰期边界条件下太阳活动仍是短尺度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8.
根据深海钻探样品分析,对东太平洋地区573孔始新世末渐新世初的地层进行了研究,尤其是研究了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各层球粒陨石标准化值曲线平缓,重稀土相对富集,各层Ce严重亏损(第2层轻度亏损),各层的Eu仅轻度亏损。始新世与渐新世的界线地层含钨粘土层的稀土元素含量明显比其它层含量高得多。此外,该层还富含Fe及指示地外成因的Ni、Co、Ir等元素,且底部富含微玻璃陨石。这些特征说明该含金属粘土层的形成与火山活动有显关系,其底部可能还与陨击作用相联系。从区域地质情况来看,始新世末期有明显的生物灭绝和环境变化,微玻璃陨石广泛发育,说明该时期明显的灾变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59.
地下水水质预警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下水水质预警是对地下水水质现状及变化趋势适时给出相应给别警戒信息的方法,包括状态预警和趋势预警两部分。以GIS技术为核心,将水质预警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地下水水质预警信息系统。并以吉林省西部平原地区地下水水质为例,研究了该区地下水水质恶化地区的分布、趋势、恶化预警等级及其成因。地下水水质预警系统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减少地下水水质恶化的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0.
由于缺乏早期资料,设计早期油气田(藏)开发方案是非常困难的。在制作翁氏模型的Qctm/No-ER图版和ER-ctR图版过程提出根据探明储量No、经济极限产量Qc、假定达到峰值产量的时间tm、最终采收率ER,由翁氏模型的Qctm/No-ER图版求取增长指数b,由翁氏模型ER-ctR图版求取ctR,再求出其他参数及所有的油气田(藏)开发指标,完成早期油气田(藏)开发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