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5篇
  免费   629篇
  国内免费   1348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199篇
地球物理   343篇
地质学   3607篇
海洋学   151篇
天文学   235篇
综合类   174篇
自然地理   98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76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217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234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235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91.
内蒙东部的克旗-林西-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索伦-蘑菇气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之间,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残余海盆最后消失的地区,保存了上述两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相关信息。本文针对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开展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测试的上二叠统林西组与下三叠统陶海营子组、老龙头组砂岩均具有成分成熟度低,近源快速沉积的特点,碎屑骨架成分显示多为火山岩区物源供给。锆石CL图和Th/U值也指示了绝大多数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区域内已获得的2533粒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为3组:约230~570Ma(峰值年龄为270~315Ma、430Ma和500Ma)、700~1100Ma(峰值970Ma)及1500Ma(峰值1800Ma和2500Ma)。较古老的峰值年龄1800Ma和2500Ma,暗示了华北克拉通基底的物源信息。其余两组年龄则与西拉木伦缝合带北侧的额尔古纳-兴安-锡林浩特地块内部岩浆事件的时间相吻合。对比分析内蒙东部不同区域(克旗-林西地区、阿鲁科尔沁-扎鲁特地区和索伦-蘑菇气地区)、不同时代(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物碎屑组分变化趋势,推测古亚洲洋最终沿西拉木伦缝合带自西向东呈"剪刀"式闭合,时间持续至早三叠世。此外,索伦-蘑菇气地区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相对稳定的物源供给,证实了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与松辽-锡林浩特地块至少在中二叠世沉积以前就已经沿贺根山-黑河缝合带完成拼贴,应为前人提出的早石炭世末。  相似文献   
992.
基于GIS的城市内涝预警预报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日益突出的城市内涝问题,研究开发了城市内涝预警预报系统。该系统对排水管网运行的相关参数与城区积水数据、排水管道水位信息、雨量信息以及河道水位等防汛信息数据在线监测,并实时传输到系统,当各项监测参数出现异常或超出系统设定的阈值,系统将会及时报警。同时,系统提供统一的调度平台,结合内涝与防汛数据,为管理决策提供完善的数据支持和调度平台。  相似文献   
993.
东北地区是中国显生宙花岗岩极其发育的地区,构造演化复杂。研究大兴安岭东北部塔河地区早白垩世侵入岩是解决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岩浆演化及构造背景的重要突破口。塔河地区早白垩世侵入岩的岩性主要有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斑岩。运用LA-ICP-MS测年方法对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进行测年,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1±1Ma(MSWD=0.73)和130±1Ma(MSWD=2.2)。早白垩世侵入岩SiO_2含量为61.32%~71.68%,为中酸性岩类。Al_2O_3含量为13.53%~15.62%,显示为准铝质或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REE为(152.28~253.85)×10~(-6)。地球化学特征可分为高Sr低Yb型和低Sr高Yb型两类侵入岩,起源于地壳的不同深度。研究区早白垩世侵入岩形成于蒙古-鄂霍次克洋洋盆自西向东的剪切式收缩闭合作用,可能与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陆-陆碰撞导致下地壳加厚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94.
青藏高原海拔4000 m区域人类活动的新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对于研究人类对极端环境响应与适应至关重要,4000 m海拔区域是人类向高原腹地迁移与扩散的关键。下大武1号遗址(XDW1)发现了11290±69 cal. a BP人类活动遗留的灰烬层,及其年代主要集中在11.2 cal. ka BP的细石叶、石片等石制品,是目前青藏高原4000 m海拔区域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证据之一,说明在全新世伊始,人类就已经登上了海拔4000 m的青藏高原主体。据此推测人类在高原东北部扩张的时空演变过程,末次冰消期人类在海拔3000~4000 m高原东北缘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等区域活动,全新世初期扩张至4000 m海拔高原主体,全新世大暖期向高原腹地深入;上述3个人类活动阶段与末次冰消期环境的改善、全新世伊始的气候迅速转暖和全新世暖期盛期的到来等重大气候变化阶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5.
大数据时代的农情监测与预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情信息是世界粮农组织、各国政府、粮食贸易企业以及农场管理迫切需要掌握的信息。大数据时代的农情监测与预警正在由模型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大数据正逐渐成为监测与预警的核心驱动力。伴随着农情监测与预警大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农情监测与预警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2013年以来,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CropWatch)已逐步引入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关联分析、时空变化异常诊断等大数据分析方法,并应用于业务化运行的农情监测与预警中。大数据技术提升了CropWatch的数据挖掘能力,对CropWatch农情监测与预警时空尺度的拓展以及农情监测内容的精细化起到推动作用,促进了面向需求的CropWatch农情信息与预警精准云服务的发展,促成了大数据时代CropWatch农情监测与预警技术体系的升级。未来,大数据时代的农情监测与预警将逐渐向全自动化监测、实时化精准农业管理与智能化信息服务方向发展;通过众源采集技术高效低廉的获取农情观测大数据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大数据技术跨领域数据挖掘的能力,使得丰富多元化的跨界信息服务将成为大数据时代农情监测与预警的主流发展方向。大数据时代的CropWatch正在向基于大数据的农情监测与预警系统全速迈进。  相似文献   
996.
分析滇东曲靖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早期地层的岩石、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提出对曲靖地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早期沉积环境的新认识,指出该阶段以海相环境及过渡相环境为特征,受河流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97.
东秦岭早古生代古海洋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在岩石地层,古生物,沉积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古地磁学与构造地质学原理与方法对东秦岭早古生代古海洋的构造演化及其构造古地理格局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化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古秦岭海的发展与演化。  相似文献   
998.
影响厦门天气的早台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鸿明 《台湾海峡》2001,20(1):123-126
本文对影响厦门天气的早台风分别进行风路径分型、环流特征分析及台风天气分析,最后建立诊断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999.
Isozyme changes during early development of Penaeus chinensis are described for six enzymes (EST, AMY MDH, GDH, Gd and LDH) by means of polyacrylamide gel vertical plate electrophore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isozymes varies considerably and the enzyme activity also rises gradually with development. The band number of EST increases from 1 in nauplius stage to 6 in postlarval stage.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AMY, α-AMY, R-AMY and Q-AMY. The phenotype of LDH changes slightly, showing the same pattern except nauplius in all the stages. The remaining three enzymes (MDH, Gd and GDH) have more bands and their isozyme number also increases with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000.
Abstract-A survey was carried out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 part of the Huanghai Sea (34.5°~37.0°N, 120.5°~124.0°E) during June 12~27, 2000. It was found that the abundance of marineflagellate ranged from 45 to 1278 cell/ml, 479 cell/ml in average. Flagellate was more abundant in thecentral part than in the north part of Huanghai Sea, and the abundance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distance from the coast, showing a similar distribution pattern with isotherm. Vertically, high densityof flagellate was always presented in the bottom of thermocline, and formed a dense accumulation in thecentral area of the Huanghai Sea Cold Water Mass.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factors on thedistribution of marine flagellate in early summer were discussed. Water temperature (especially the ex-istence of thermocline) rather than salinity showe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marineflagellate in the Huanghai Sea in early summer. When comparing the abundance of marine flagellatewith that 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