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83篇 |
免费 | 1528篇 |
国内免费 | 323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3篇 |
大气科学 | 550篇 |
地球物理 | 1819篇 |
地质学 | 7446篇 |
海洋学 | 367篇 |
天文学 | 106篇 |
综合类 | 311篇 |
自然地理 | 3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2篇 |
2023年 | 184篇 |
2022年 | 264篇 |
2021年 | 259篇 |
2020年 | 331篇 |
2019年 | 370篇 |
2018年 | 347篇 |
2017年 | 310篇 |
2016年 | 404篇 |
2015年 | 414篇 |
2014年 | 427篇 |
2013年 | 475篇 |
2012年 | 508篇 |
2011年 | 461篇 |
2010年 | 428篇 |
2009年 | 499篇 |
2008年 | 371篇 |
2007年 | 487篇 |
2006年 | 491篇 |
2005年 | 380篇 |
2004年 | 389篇 |
2003年 | 347篇 |
2002年 | 301篇 |
2001年 | 273篇 |
2000年 | 305篇 |
1999年 | 287篇 |
1998年 | 245篇 |
1997年 | 224篇 |
1996年 | 208篇 |
1995年 | 182篇 |
1994年 | 162篇 |
1993年 | 155篇 |
1992年 | 100篇 |
1991年 | 60篇 |
1990年 | 65篇 |
1989年 | 44篇 |
1988年 | 37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7篇 |
1977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21.
辽西医巫闾山地区中生代两期韧性变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医巫闾山地区的韧性剪切构造是中生代两期韧性变形作用的产物。早期韧性变形中a线理发育,线理走向和糜棱面理走向基本一致,线理在xy面上的侧伏角绝大多数<30°;该期韧性变形是以左行走滑运动为主。晚期韧性变形中a线理发育,线理倾伏向和糜棱岩中糜棱面理倾向相近,线理在xy面上侧伏角主要在45°~90°之间;该期韧性变形是伸展作用的产物。医巫闾山中生代两期韧性剪切变形作用表明,在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期间辽西地区不仅发生了强烈挤压推覆作用和伸展作用,也发生了大规模左行走滑作用。该韧性变形作用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辽西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序列、期次和构造格架转换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2.
By using a hydrodynamic atmospheric escape mechanism (Levi, A., Podolak, M. [2009]. Icarus 202, 681-693) we show how the unusually high mass density of Quaoar could have been predicted (constrained), without any knowledge of a binary companion. We suggest an explanation of the recent spectroscopic observations of Orcus and Charon [Delsanti, A., Merlin, F., Guilbert, A., Bauer, J., Yang, B., Meech, K.J., 2010. Astron. Astrophys. 520, A40; Cook, J.C., Desch, S.J., Roush, T.L., Trujillo, C.A., Geballe, T.R., 2007. Astrophys. J. 663, 1406-1419]. We present a simpl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tection of certain volatile ices and the body mass density and diameter. As a test case we implement the relations on the KBO 2003 AZ84 and give constraints on its mass density. We also present a method of relating the latitude-dependence of hydrodynamic gas escape to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a rapidly rotating body and apply it to Haumea. 相似文献
123.
本文通过合成SH波理论地震图的方法,利用SS-S走时和SS波波形资料,研究了我国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初步结果表明,我国大陆上地幔可以分成两个独立不同的速度结构模型:一是青藏高原;另一是中国大陆东部。两部分均存在剪切波低速层,但埋藏深度不同,高原部分是100km,东部地区是60km,两部分的差异大约在350km以下趋于消失。在405km和660km深处存在剪切波的速度间断面。400km以下青藏高原和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剪切波的速度结构与北美洲、北大西洋西部、欧洲、阿尔卑斯带地区的结构一致,说明在这几个地区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在400km以下很小。 相似文献
124.
In this paper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search a new parameter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For this purpos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global surface-air temperature of four standard seasons viz., Winter (December-January-February),
Spring (March-April-May), Summer (June-July-August), Autumn (September-October-November) with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has been carried out. The same analysis is also carried out with surface-air temperature anomalies within the tropical belt
(30°S to 30°N) and India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For the present study data for 30 years period from 1958 to 1988 have been
used.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re is a strong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nsoon activity and the tropical belt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25.
上黑龙江成矿带主要由早-中侏罗世河流-湖泊-洪积相含煤碎屑岩组成,目前已发现多个中小型矿床,在该区进行成矿预测意义重大。文章利用MORPAS成矿预测系统,采用证据权重法进行了成矿预测工作,在充分研究区内已知矿床的成矿规律基础上,以1:257Y地质图为背景,物化探异常分析子系统对1:20万区域化探数据进行C—A分形确定异常下限,综合现有的找矿标志,提取有利的成矿要素,进行针对处理,制成上黑龙江成矿带MORPAS金成矿预测分析图,提供成矿靶区,为森林高覆盖区提供找矿有利单元。 相似文献
126.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中段构造变形及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作为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造变形和动力学特征一直是地质界关注的问题。沿着该构造带中段,对5个韧性变形点及1个脆性变形点进行详细解析,揭示了该构造带变形及动力学特征。B型褶皱、揉皱、A型褶皱、矿物拉伸线理、S-C组构都显示了该构造带明显的NW—SE剪切作用。剪切方向稳定而单一,未发现多方向变形叠加现象,可能指示了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的形成过程为一期主要的俯冲碰撞或多期同向的俯冲碰撞。对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形成时间和动力学背景进行了讨论,认为该构造带主要形成于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东亚多向汇聚动力学背景之下。对构造带内地质点mg6脆性断层面上滑动矢量进行了统计和古应力场反演,得出两期古构造应力场,一期为NW—SE挤压,一期为近E—W挤压。NW—SE挤压应力场可能对应了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对中亚地区的远程影响;而近E—W向挤压可能反映了早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对中亚地区的远程效应。 相似文献
127.
东升庙矿床是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山成矿带上最大的锌多金属矿床,主要含矿岩系是狼山群第2岩组。通过对矿区地质现象的野外观察和钻孔样品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合国际上同类矿床最新研究进展,对东升庙矿床主矿体的成矿过程提出了新观点。岩、矿石样品的岩相学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岩段的岩、矿石有不同的组构特征:第4岩性段中部菱铁矿矿石为典型的细粒镶嵌结构和块状构造,具明显的化学沉积特征;第4岩性段底部②号矿体中的闪锌矿矿石具半自形-它形晶粒结构或溶蚀结构,多为角砾状构造或块状构造,有明显的充填-交代现象;第3岩性段以绢云石墨片岩为主的黑色岩系网脉状矿化普遍,常见后期热液充填现象。岩矿石样品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菱铁矿矿石和闪锌矿矿石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富集特征和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可能具有同一物质来源。而第3岩性段的绢云石墨片岩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富集特征和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可能是多期热液活动作用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在②号主矿体硫化物矿石中不但发现有来自于矿体下部的有一定磨圆度的绢云石墨片岩碎屑角砾,还有一些来自上部围岩的含炭质白云大理岩角砾。此类碎屑角砾可能是交代残余或者交代过程中垮塌的产物,无法用同时沉积解释。综合分析认为第3岩性段的网脉状矿化是后期热液充填的结果,而第4岩性段底部的②号矿体是含矿热液选择性交代碳酸盐地层而成矿,菱铁矿矿体是富铁热液运移到海底后沉积生成。相对于传统的喷流沉积成矿方式,本文认为交代作用对东升庙主矿体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8.
东昆仑东段纳赤台岩群变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昆仑东段出露的下古生界纳赤台岩群为一套变沉积-火山岩系,是该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物质记录。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纳赤台岩群变沉积岩主要岩石类型有绢云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长石石英片岩和绿泥绢云片岩,局部夹有少量大理岩、片麻岩和石英岩,其原岩主要为砂岩、杂砂岩及少量泥质岩。岩石具较高的SiO2(平均为69.82%)、Sr(平均为559.60×10-6)、Ba(平均为194.68×10-6)含量,微量元素含量与大陆上地壳丰度很相近,轻重稀土分异明显、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有明显的负Eu异常,反映出源区的物质成分主要为长英质,来源于上地壳,很少有地幔物质的加入。化学蚀变指数为49.70~75.95、成分变异指数为1.32~2.01,表明物源区风化程度较低,处于寒冷、半干旱的气候区,是活动构造带的首次沉积。变沉积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大陆岛弧环境,与共生的变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所指示的构造环境一致,共同记录了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导致东昆仑地区拉张形成弧后小洋盆的地质过程,进一步证实东昆南构造带的早古生代板块体制应该属于活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129.
位于塔里木地块西南缘、西昆仑造山带北缘的帕什托克侵入序列由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组成,类似TTG组合,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本文从帕什托克侵入序列的地球化学分析出发,通过对该侵入序列两期侵入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研究,讨论了该侵入序列的成因、构造环境和与其相关的板块间地球动力学模式,认为该侵入序列为I型准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闪长岩系列,属活动板块边缘碰撞前大陆弧花岗岩类,两期侵入岩为同源岩浆演化,母岩浆属壳幔混合源,且岩浆向酸性演化。根据岩浆演化的物理环境和构造环境,推测早古生代库地洋的完全闭合与库地洋壳向塔里木古陆块俯冲消减有关,是塔里木古陆块和柴达木古陆块在Rodinia超级大陆汇聚过程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0.
东昆仑东段东昆中构造带经历了多期(次)构造事件,现今保留了复杂多样的构造样式。哈图沟、清水泉—塔妥和沟里等地区构造变形十分强烈,且发育有呈NWW-SEE展布的韧性剪切带。通过野外调研及显微构造研究,对东昆中构造带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等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费氏台和EBSD技术对其进行石英C轴组构分析后认为该剪切带为一压-扭性构造界面,且早期为左旋逆冲,晚期为右旋走滑,变形温度为400~550℃。对剪切带内的石英亚颗粒及动态重结晶粒度测量计算出研究区内韧性剪切带古应力值约为153.791 MPa。哈图沟牦牛山组变形砾岩(4个测点)有限应变测量结果显示,越靠近东昆中断裂带砾石Flinn指数、应变程度、罗德系数(绝对值)越大,且Flinn指数均大于1,属拉伸变形。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东昆仑东段东昆中韧性剪切带形成于晚海西—印支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