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78篇 |
免费 | 1110篇 |
国内免费 | 160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2篇 |
大气科学 | 1484篇 |
地球物理 | 1299篇 |
地质学 | 3360篇 |
海洋学 | 682篇 |
天文学 | 29篇 |
综合类 | 289篇 |
自然地理 | 4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80篇 |
2022年 | 159篇 |
2021年 | 159篇 |
2020年 | 172篇 |
2019年 | 208篇 |
2018年 | 163篇 |
2017年 | 195篇 |
2016年 | 171篇 |
2015年 | 212篇 |
2014年 | 280篇 |
2013年 | 260篇 |
2012年 | 307篇 |
2011年 | 261篇 |
2010年 | 233篇 |
2009年 | 356篇 |
2008年 | 363篇 |
2007年 | 460篇 |
2006年 | 351篇 |
2005年 | 335篇 |
2004年 | 300篇 |
2003年 | 265篇 |
2002年 | 302篇 |
2001年 | 227篇 |
2000年 | 225篇 |
1999年 | 230篇 |
1998年 | 234篇 |
1997年 | 209篇 |
1996年 | 169篇 |
1995年 | 130篇 |
1994年 | 141篇 |
1993年 | 109篇 |
1992年 | 88篇 |
1991年 | 86篇 |
1990年 | 57篇 |
1989年 | 46篇 |
1988年 | 50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4篇 |
1971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内蒙古中部重、磁场特征与地壳密度结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亚造山带中的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普遍具有正εNd值,在世界上是十分独特的。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中生代-新生代花岗岩同样具有正εNd值,并且其地壳的速度分布特征与内蒙古中部十分相似。本文通过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进行对比,来研究内蒙古中部的地壳密度结构,特别是下地壳的组成,试图探讨产生正£。值花岗岩的深部地质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兴安岭-内蒙古造山带下地壳中可能存在与美国加里福尼亚类似的洋壳物质。此外,还对重、磁异常进行了处理,以确定蛇绿岩带的延展情况。由于在西拉木伦河附近存在切割至莫霍面的深断裂,结合地表出现的蛇绿岩带,故提出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一线可能是内蒙古中部最重要的地质构造界线。 相似文献
92.
本文首先论述了板块学说提出的过程和存在的一些不足与疑问,特别是该学说将Holmes(1948)的地幔热对流说作为驱使岩石圈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而后又以青藏高原及邻区为例,根据区域地质、蛇绿岩和地质构造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地震测深研究的成果,详细地论证了本区不存在有大洋中脊扩张成为大洋盆地的新大洋和大洋板块简单的B型俯冲模式,但存在有海底扩张的陆间海和海洋地壳板片(蛇绿岩构造岩片)的仰冲以及大陆岩石圈板片复杂的A型俯冲新模式.新模式不是以地幔对流运动,而是以扩张分离A型俯冲的大陆岩石圈板片与软流圈之间的水平剪切相对运动机制作为它的躯动力. 相似文献
93.
94.
利用常规观测、区域自动气象站、NCEP/NCAR再分析和雷达回波资料,对2016年6月30日山东一次阵风锋触发的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主要发生在高空槽与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山东高低层受一致西南气流影响的环流形势下,阵风锋、地面辐合线和负变压中心所产生的抬升作用及近地面层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骤降是触发对流的关键因素。低层水汽充沛、湿层厚,属于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强对流发生区域处在假相当位温差(Δθse)和风暴相对螺旋度(storm relative helicity,SRH)的大值中心及其右侧位置。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850 hPa与500 hPa之间温差、大风指数、强天气威胁指数等都对此次强对流有较好的指示作用。0 ℃层高度和融化层高度较高是此次过程未出现大冰雹的原因。较强的0~3 km垂直风切变在强对流预报业务中需要注意。此次强对流过程是线状回波带前侧风暴内出现了阵风锋,阵风锋又不断触发雷暴使个别强单体风暴发展加强成为超级单体风暴,具有持续时间较短的中气旋、高悬的强回波、有界弱回波区、风暴顶辐散、窄带回波、径向速度大值区等回波特征。风暴移动速度比风暴承载层平均风速大,缩短了超级单体存在时间。此外,风暴参数与天气的强烈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5.
贵州遵义镍-钼富集层中独居石的发现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遵义天鹅山-黄家湾镍-钼富集层中镍-钼矿石进行了电子探针研究,在镍-钼矿石中发现了稀土独立矿物——独居石,呈不规则的细粒、蠕虫状分布于矿石中,并与镍、钼的独立矿物共生;独居石La和Ce的含量高(La2O3含量变化范围为25.70%~30.52%,Ce2O3含量变化范围为22.96%~27.68%),贫Sm、Th(Sm2O3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49%~0.80%,ThO2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19%),具有热液成因独居石的化学成分特征。镍-钼矿石中稀土矿物独居石的发现为镍-钼矿层的热液成因提供了直接的矿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96.
Microstructural tectonometamorphic process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neissic layering: a mechanism for metamorphic segregation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The Mary granite, in the East Athabasca mylonite triangle, northern Saskatchewan, provides an example and a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n-migmatitic gneissic texture. Gneissic compositional layering developed through the simultaneous evolution of three microdomains corresponding to original plagioclase, orthopyroxene and matrix in the igneous rocks. Plagioclase phenocrysts were progressively deformed and recrystallized, first into core and mantle structures, and ultimately into plagioclase-rich layers or ribbons. Garnet preferentially developed in the outer portions of recrystallized mantles, and, with further deformation, produced garnet-rich sub-layers within the plagioclase-rich gneissic domains. Orthopyroxene was replaced by clinopyroxene and garnet (and hornblende if sufficient water was present), which were, in turn, drawn into layers with new garnet growth along the boundaries. The igneous matrix evolved through a number of transient fabric stages involving S-C fabrics, S-C-C' fabrics, and ultramylonitic domains. In addition, quartz veins were emplaced and subsequently deformed into quartz-rich gneissic layers. Moderate to highly strained samples display extreme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al) segregation, yet most domains can b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original igneous precursors. The Mary granite was emplaced at approximately 900 °C and 1.0 GPa and was metamorphosed at approximately 750 °C and 1.0 GPa. The igneous rocks crystallized in the medium-pressure granulite field (Opx–Pl) but were metamorphosed on cooling into the high-pressure (Grt–Cpx–Pl) granulite field. The compositional segregation resulted from a dynamic, mutually reinforcing interaction between deformation, metamorphic and igneous processes in the deep crust. The production of gneissic texture by processes such as these may be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isobaric cooling of igneous rocks within a tectonically active deep crust. 相似文献
97.
为了研究西藏中、北部壳、幔导电性结构,讨论高原中、北部岩石圈热状态,1998年和1999年(INDEPTH(Ⅲ) MT)在西藏中、北部完成了德庆—龙尾错(500线)和那曲—格尔木(600线)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深探测剖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藏中、北部以昆仑山断裂为界,其南北壳、幔电性结构有很大差异.昆仑山断裂以北地壳和上地幔为高阻区.而昆仑山以南,地壳和上地幔的导电性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地壳上部以不连续的高阻体为主,夹有局部低阻异常体,沿南北方向上地壳的电性结构复杂,具有不连续、分块的特点;但中、下地壳为大范围的高导异常区,区内发育有大规模、不相连续、产状各异的高导体,其电阻率均小于4Ωm;在班公—怒江和金沙江缝合带之下,壳内高导体都具有向上地幔延伸的趋势,存在连通壳、幔的低阻通道.根据西藏高原中、北部壳、幔电性结构的研究推断:如同藏南一样,这里也普遍存在部分熔融体和热流体,它们的成因主要与班公—怒江和金沙江缝合带的壳-幔热交换、热活动有关,这是两期形成的壳-幔热交换通道.其中,班公—怒江缝合带的壳-幔热交换通道形成时间比金沙江缝合带早.因此,研究区壳、幔的热活动是从南边和西边开始,向北、向东扩展,导致现今西藏中、北部地壳和上地幔的热流分布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增大. 相似文献
98.
青藏高原活动层土壤热状况,对深入了解高原活动层的厚度变化特征、下垫面的热力作用以及对气候变化预测均有重要意义。利用GIPL2模型模拟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不同植被状况下活动层土壤热状况。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在高寒草原(QT06)试验点模拟效果较好,高寒沼泽草甸(QT03)试验点的模拟效果较差,高寒草甸(QT01)、高寒荒漠草原(QT05)和高寒草原化草甸(QT04)试验点的模拟效果介于高寒草原试验点和高寒沼泽草甸试验点之间。QT01、QT03、QT04、QT05和QT06的土壤温度模拟值与观测值相比,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7、1.29、0.73、0.7和0.56℃;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87、0.98、0.98和0.96;平均误差分别为0.37、0.61、0.31、0.45和0.16℃。QT06模拟结果较好,原因在于此点土壤质地变化不大,模型的分层与所取的参数更加接近此点的实际状况。QT03模拟结果较差,可能由于此地区土壤中存在砾石,在导热率参数化方案中没有考虑砾石含量,导致模拟结果偏差较大。总体而言,GIPL2模型对青藏高原活动层土壤热状况的模拟具有一定的优势,是一种模拟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土壤热状况较为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99.
用NITON矿石元素分析仪测定圈定镍矿体地表出露边界,能基本查明矿体数量、规模、成矿规律、成矿地质条件,达到了快速评价矿床,能取得较好的找矿成果。 相似文献
100.
西安南郊丰水年秋季土壤水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西安南郊丰水年秋季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研究了地下0~6 m之间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土壤干层的恢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丰水年西安南郊人工林下2~3 m的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远远高于正常年份的土壤含水量,而且大于表层和深层的土壤含水量。分析得出,土壤干层发育较弱的地区在降水丰富的年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西安地区基本适合进行人工造林;通过人工措施,增强降水入渗和土壤含水量,对树木成活和长期的生长应当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