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78篇 |
免费 | 1110篇 |
国内免费 | 160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2篇 |
大气科学 | 1484篇 |
地球物理 | 1299篇 |
地质学 | 3360篇 |
海洋学 | 682篇 |
天文学 | 29篇 |
综合类 | 289篇 |
自然地理 | 4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80篇 |
2022年 | 159篇 |
2021年 | 159篇 |
2020年 | 172篇 |
2019年 | 208篇 |
2018年 | 163篇 |
2017年 | 195篇 |
2016年 | 171篇 |
2015年 | 212篇 |
2014年 | 280篇 |
2013年 | 260篇 |
2012年 | 307篇 |
2011年 | 261篇 |
2010年 | 233篇 |
2009年 | 356篇 |
2008年 | 363篇 |
2007年 | 460篇 |
2006年 | 351篇 |
2005年 | 335篇 |
2004年 | 300篇 |
2003年 | 265篇 |
2002年 | 302篇 |
2001年 | 227篇 |
2000年 | 225篇 |
1999年 | 230篇 |
1998年 | 234篇 |
1997年 | 209篇 |
1996年 | 169篇 |
1995年 | 130篇 |
1994年 | 141篇 |
1993年 | 109篇 |
1992年 | 88篇 |
1991年 | 86篇 |
1990年 | 57篇 |
1989年 | 46篇 |
1988年 | 50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4篇 |
1971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一次暴雪过程前后近地层物理量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铁塔风梯度观测资料和超声风温仪观测资料,对2008年1月18—21日暴雪前后,湖北黄石长江岸边近地层风场和湍流作了计算分析,探索其异常变化特征,为认识黄石地区暴雪近地层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暴雪前,风向转变,水平风速和垂直风速明显增大,湍流通量的输送较活跃,湍流动能和湍流强度有显著峰值出现;降雪过程结束后,湍流动能再次增大后缓慢减弱。可见此次暴雪过程前后近地层物理量场有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52.
大兴安岭北段新发现一条韧性剪切带——新巴尔虎右旗韧性剪切带。根据野外露头观测,该韧性剪切带为左行-逆断层性质。韧性剪切带内变形的最年轻地质体为早三叠世花岗闪长岩,其被侏罗系覆盖,且下侏罗统柴河组未发生韧性变形。通过SHRIMP锆石U-Pb测年,得出早三叠世花岗闪长岩的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49.3±4.1 Ma,结合野外地质关系,将新巴尔虎右旗韧性剪切带变形时代归属于中-晚三叠世。根据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其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三叠纪晚期向额尔古纳地块南向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通过区域韧性断裂对比,认为新巴尔虎右旗韧性剪切带为额尔古纳河-阿龙山NE向韧性变形域的南部延伸。新巴尔虎右旗韧性剪切带的发现为研究区域韧性变形构造及兴蒙造山带构造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3.
三维可视化解释方法与传统剖面解释方法不同,解释人员可以完全、快速地分析每一个层面而且可直接进行地层特征解释,分析构造细节特征,内部岩性变化特征及可能的地质异常。使人们定性、定量化地得到沉积环境、地层相带及油藏描述的解释。其次,可以找出储存在构造和地层圈闭中的新储量,确定有利的井位。 相似文献
54.
江苏大丰潮滩潮流边界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3年7月中小潮期间使用MIDAS-400用户化数据采集系统在江苏大丰潮滩上进行了垂向多层位同步的流速和悬沙浓度观测。根据观测资料研究了潮流作用下的潮滩底部边界层过程,结果表明,观测地点的潮汐不对称现象十分明显,落潮流速、历时和输水输沙量皆明显大于涨潮;在潮周期内的多数时间里流速剖面符合对数分布,但在风力较强、水流快速增加和流速缓慢的情况下,流速剖面常偏离对数分布;悬沙颗粒垂向混合均匀,悬沙浓度剖面符合Rouse公式;落潮时的底部切应力和摩阻流速明显大于涨潮,摩阻流速与各水层流速通常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滩面糙度主要与沙纹形态和推移质运动强度有关,它与摩阻流速存在密切关系;悬沙浓度具有明显的减阻效应,受其影响,摩阻流速和底部切应力分别减小了28%~41%和40%~62%。 相似文献
55.
56.
57.
南岭中生代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成岩-成矿的时间差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南岭地区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的成岩作用与相关的成矿作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差,主要表现为3种情况:①南岭地区大部分“花岗岩型”铀矿床的花岗岩成岩时间是印支期,但铀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燕山晚期,其间存在着巨大的时间差;②在燕山中期第一阶段(170~150Ma)达到高潮的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其相关的钨锡等稀有金属矿化多发生在燕山中期第二阶段(150~139Ma),成岩与成矿相差十几百万年;③燕山晚期许多浅侵位的花岗质岩体与相关的锡、铀矿化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时间差。这一时间差反映了成岩作用与成矿作用之间在物质来源和地质构造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可能揭示了花岗岩与矿床在形成机制上的根本性差异。南岭地区大规模金属成矿作用主要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壳幔相互作用、高的热流值,以及深部流体的参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