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采用PC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以山东省1:25万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库部分要素的矢量数据作为控制底图,利用多项式纠正法纠正TM影像,用其等高线生成DEM。在FLY模块下,分别装入纠正好的TM影像和DEM,即可生成遥感信息三维飞行数据模型。该模型真实地再现了地貌形态以及遥感影像上的山川、河流、道路和村庄。这些信息是领导正确指挥防洪、泄洪的科学依据,是自然灾害的快速监测与评估的有力技术支柱。  相似文献   
22.
依据岐口凹陷最新5 280km2超大三维地震数据体等资料,对岐口凹陷构造样式进行研究并取得以下认识:歧口凹陷内断裂可分4个级别,断裂走向以略有不同、以NE向为主,剖面形态特征可以划分为平面状、铲式、坡坪式和复杂坡坪式4种基本形态;凹陷内识别出3种新近纪发育的主要火山构造样式:火山口构造、玄武岩岩席和玄武岩盘构造;新近纪歧口凹陷构造以潜山披覆背斜和走滑作用形成的花状构造为主,浅层构造在平面上呈3个环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23.
南海北部陆坡高速堆积体的构造成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南海北部陆坡是南海海域沉积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发育着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南海最高沉积速率堆积体。构成该堆积体的沉积物究竟来自何方,仍是南海沉积学研究中未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对南海北部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和海底底流观测资料的分析,指出南海北部中新统披覆层是南海北部断陷阶段结束后开始沉积的一套地层,直到上新世开始前,该地层在很大一个区域内是保持水平的;上新世后,由于构造抬升,中新统披覆层随之隆起,并在东沙隆起的部位遭受很大程度的剥蚀,其剥蚀量和南海北部珠江、韩江以及台湾西南部高屏溪和曾文溪向南海的输沙量相当,为南海北部一个非常重要的沉积物来源。研究分析指出,如果珠江和韩江所携带的沉积物全部沉积到南海北部陆坡区,则可获得的沉积速率为12 cm/ka,这一数值远低于该高速堆积体上的沉积速率值。从南海北部现今的沉积动力条件和地形上看,来自珠江和韩江的沉积物几乎不可能经过平坦的陆架区,再绕过东沙岛,优先沉积到该高速堆积体上。本研究中的高速堆积体的沉积物也不可能主要来自台湾西南的高屏溪和曾文溪,因为台西南河流所携带的沉积物被特殊的洋流体系圈闭于台湾周边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沉积下来。观测数据表明,南海北部东沙隆起区有足够强的水动力环境能够剥蚀海底隆起的沉积地层,并将剥蚀下来的沉积物向南经陆架输运到陆坡区;该高速堆积体紧邻东沙隆起剥蚀区,其沉积物来源应该主要来自东沙隆起剥蚀区。  相似文献   
24.
渤海湾盆地陷隐蔽油气藏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谯汉生  王明明 《地学前缘》2000,7(4):497-506
渤海湾盆地隐蔽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总体上受控于裂谷断陷湖盆的生成演化。中新生代以来,多旋回的挤压、走滑与伸展作用,使华北地台解体,地壳薄化,并形成由一系列掀斜断块组成的裂谷盆地,在盆地内,常出现含油的潜山披覆背斜构造、拖构造,重力滑动构造、冲断构造和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构造复合叠加而成的复杂隐蔽断裂构造,受老老三纪构造放回与古气修旋回控制,在沉积建设上形成了5个不整合或假整合界面和4套层序叠覆的层序结构,以及富于岩相岩性变化的断陷湖盆沉积。在水进超覆层内或水进笔层水间,建造的低水位扇砂体、浊积岩体、生物碎屑灰岩与火山岩体等,极易形成大量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和岩性与构造复合油气藏。  相似文献   
25.
关于星座小卫星的编队飞行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轨道力学角度来看星座小卫星编队飞行和星星跟踪中的伴飞,遵循着如下动力学机制:(1)在各小卫星绕地球运动过程中轨道摄动变化的主要特征决定了星-星之间的空间构形,(2)当星星之间相互距离较近时,在退化的限制性三体问题(实为限制性二体问题)中,共线秤动点附近的条件周期运动亦可在一定时间内制约星-星之间的空间构形.将具体阐明这两种动力学机制的原理和相应的星星之间的相对构形,并用仿真计算来证实这两种动力学机制的适用范围,为星座小卫星编队飞行和在伴飞运动过程中进行轨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的轨控条件.  相似文献   
26.
27.
颜翚  葛彤  王彪  刘建民  赵敏 《海洋工程》2013,31(3):77-83
介绍一种新型重于水的无人自治潜水器的概念设计及主艇体优化方法,阐述了主艇体、机翼、尾翼等设计原理。以飞鱼Ⅱ设计过程为例,详细描述了重于水的无人自治潜水器概念设计流程,并通过iSIGHT优化设计软件对主艇体的设计参数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主艇体重量能够减小48%,阻力减小2.9%。  相似文献   
28.
高雪  陈新军  余为 《海洋学报》2017,39(6):55-61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头足类之一,科学预测柔鱼资源丰度有利于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结合1998-2008年北太平洋柔鱼生产统计数据和产卵场环境及其气候因子,使用灰色关联分析和灰色预测建模的方法,对产卵期内(1-4月)影响柔鱼冬春生群体资源丰度(CPUE)的产卵场环境以及气候指标进行分析,并建立柔鱼冬春生群体资源丰度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产卵期内影响柔鱼冬春生群体资源丰度的因子依次是:3月份产卵场平均海表面温度SST(averag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1月份太平洋年代际震荡指数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 index),4月份Niño3.4指标和4月份平均叶绿素浓度Chl a(average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灰色预报模型分析表明,基于3月份SST、1月份PDO和4月份Chl a的GM(1,4)模型有着较好的预测效果,其预测准确率在80%以上,可用于西北太平洋柔鱼冬春群体资源丰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29.
30.
Submarine slope channel systems have complicated three-dimensional geometries and facies distributions, which are challenging to resolve using subsurface data. Outcrop analogues can provide sub-seismic-scale detail, although most exhumed systems only afford two-dimensional constraints on the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A rare example of an accessible fine-grained slope channel complex set situated in a tectonically quiescent basin that offers seismic-scale, down-dip and across-strike exposures is the Klein Hangklip area, Tanqua-Karoo Basin, South Africa.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three-dimensional architecture of this channel complex set to characterise the stratigraphic evolution of a submarine channel-fill and the implications this has for both sediment transport to the deep-oceans and reservoir quality distribution. Correlated sedimentary logs and mapping of key surfaces across a 3 km2 area reveal that: (i) the oldest channel elements in channel complexes infill relatively deep channel cuts and have low aspect-ratios. Later channel elements are bound by comparatively flat erosion surfaces and have high aspect-ratios; (ii) facies changes across depositional strike are consistent and predictable; conversely, facies change in successive down depositional dip positions indicating longitudinal variability in depositional processes; (iii)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is consistent and predictable at seismic-scale both down-dip and across-strike in three-dimensions; (iv) channel-base-deposits exhibit spatial heterogeneity on one to hundreds of metres length-scales, which can inhibit accurate recog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s drawn from one-dimensional or limited two-dimensional datasets; and (v) channel-base-deposit character is linked to sediment bypass magnitude and longevity, which suggests that time-partitioning is biased towards conduit excavation and maintenance rather than the fill-phase. The data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stratigraphic evolution and architecture of slope channel-fills on fine-grained continental margins and can be utilised to improve predictions derived from lower resolution and one-dimensional well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