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201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93篇
地球物理   154篇
地质学   386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36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提出采用"自适应换站"法来解决单基线处理模式难以满足长距离动态定位的问题。该方法的主要思想是:整个解算过程始终保持单基线的动态定位模式,当发现流动站与原参考站间的距离大于流动站与其他参考站间的距离时,自动更换周围最近的参考站作为新参考站;对换站前后的数据设置一定时间的重叠段,利用等价消参法将换站前后的数据进行严格的自适应融合,以保持整个解算过程的连续性。通过对实测机载数据的解算,证明该方法不仅可以克服因载体飞行距离过远而导致的定位精度下降,而且能够避免因换站所引起的前后解的不连续,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定位精度约为2 cm。  相似文献   
52.
以检测数字水准仪及标尺综合精度为例,介绍了正交实验法在测绘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3.
基于结构光和单CCD相机的物体表面三维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接触式物体表面三维自动测量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中心任务之一 ,围绕这个问题 ,提出了一种利用结构光 ,单 CCD相机和双定向技术实现物体表面三维自动测量的新方法。采用该方法 ,无需测定相机和结构光光截面之间的相对位置 ,在单目序列影像上就可测量出物体表面的三维坐标。  相似文献   
54.
指出了共线条件方程式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共线条件方程式是联立的两个平面方程式,存在双主距(fx,fy)时的几何概念,以及它的变换式与直接线性变换关系式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55.
王威  隋立芬  符养  刘雁雨 《测绘学报》2006,35(3):220-223
首先简要介绍实时水汽探测技术的原理,然后采用详细的推算过程将求水汽量转化为求宽巷模糊度的问题,并利用双频P码求出宽巷模糊度。运用实例模拟分析双频P码求宽巷模糊度的精度,解释宽巷模糊度的精度随卫星高度角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56.
付载波频偏测量对于保证调频系统传输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我们设计制作的付载波频编测量仪。该仪器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精度送±10^-3*f0+1赫该精度满足模拟传输台网的需要。  相似文献   
57.
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算法在地震定位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致力于探讨在数字化地震监测大规模发展后,如何更好地将大量丰富的数字化波形信息应用到地震定位领域,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地震定位精度问题。笔者认为"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算法"是一种比较有发展前景的方法,因此分别从基本理论、发展历程、台网实用化过程以及推广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该技术在地震定位领域中的发展方向及推广使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8.
Abstract Isotopic analyses of organic carbon from the mid-Cretaceous sequence in Hokkaido, Japan, revealed a 2‰ positive excursion of δ13C values at the biostratigraphically defined Cenomanian/Turonian (C/T) boundary recognized in the Yezo Group.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Whiteinella archaeocretacea Zone, which is known to bracket the Cenomanian/Turonian boundary elsewhere in the world, was recognized in the Oyubari area of central Hokkaido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commonly occurring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In the Tappu area of northwestern Hokkaido, where diagnostic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are rare but calcareous nannoplankton occur commonly, the interval coeval with the W. archaeocretacea Zone can also be established by recognizing the conjoined last appearance levels of Corollithion kennedyi and Axopodorhabdus albianus, both calcareous nannoplankton species. Carbon isotope profiles exhibit a similar pattern with comparable peaks and troughs occurring in the same stratigraphic position in the sequences. A prominent, positive 2‰ shift of δ13C values, here called ‘δ13C spike’ occurs in the middle of the W. archaeocretacea Zone in the Oyubari area and just above the conjoined last appearances of the two above-mentioned nannoplankton taxa in the Tappu area. The Cenomanian/Turonian boundary can be drawn just above the peak position of the spike in both sections. The Rock Eval analyses and biomarker analyses of organic carbon indicate that organic carbon subjected to our isotope analyses is of terrestrial origin. Therefore, the observed 2%o shift should reflect changes in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atmospheric CO2. A unique layer composed predominantly of sand-grain sized spumellarian Radiolaria is present immediately above the δ13C spike both in the Oyubari and Tappu areas, suggesting an increasing availability of both nutrients and silica in surface waters.  相似文献   
59.
改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双参数地震破坏模型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本文在分析现有结构地震破坏模型的基础下,提出了一种改进掇参数地震破坏模型。文中采用三线退化型恢复力模型对实际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实际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与累积耗能,极限变形与极限滞回耗能进行了分析,通过模型计算的破损结果与实际在结果的对比,研究了模型参数,从而建立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参数地震破坏模型。  相似文献   
60.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electrical double layer and the related properties of porous media. In particular,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he streaming potential, and the membrane potential are described in a self-consistent set of equations. All these properties are shown to be governed by fluid-matrix interface properties, as well as four geometrical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