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5篇 |
免费 | 193篇 |
国内免费 | 17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7篇 |
大气科学 | 240篇 |
地球物理 | 237篇 |
地质学 | 76篇 |
海洋学 | 262篇 |
天文学 | 38篇 |
综合类 | 39篇 |
自然地理 | 1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42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J. M. Huthnance 《地球物理与天体物理流体动力学》2013,107(1-3):81-106
Abstract The subject is reviewed from the viewpoints of theory, internal tide and wave structure and their implications. A wider theoretical context suggests scope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natural or nearly-trapped forms above the inertial frequency. Although internal tides in many locations are observed to have first-mode vertical structure, higher modes are seen offshore from shallow shelf-break forcing and for particular Froude numbers, and may be expected locally near generation. Bottom intensification is often observed where the sea floor matches the characteristic slope. Solitons form from internal tides of large amplitude or at large changes of depth. Internal tides and solitons are observed also at many sills and in straits, and to intensify in canyons. Non-linear effects of the waves, especially solitons, include the conveyance of water, nutrients, ‘‘mixing potential'’ etc. away from their source to other locations, and the generation of mean currents. The waves transfer energy and possibly heat between the ocean and shelf, may be a source of medium frequency waves on the shelf (periods of minutes) and can contribute to interior mixing and overturning, bottom stirring and sediment movement. 相似文献
32.
采用Li-8100对亚热带马尼拉草坪生态系统呼吸及其分室昼夜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草坪生态系统呼吸、土壤呼吸和植物地上部分呼吸速率的昼夜变化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呼吸速率日最高值出现在中午13:00~14:00;草坪生态系统的呼吸速率最低值只出现在6月的7:00左右,其他月份的最低值出现在23:00~2:00;土壤呼吸速率的最低值出现在4月和6月的7:00左右,8月则在2:00达最低值,11月土壤呼吸速率波动不大,极值不太明显.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始终表现为白天高于夜间.4月、6月、8月和11月生态系统呼吸的日排放C量分别为27.30、43.94、44.79和25.18g m^2d^-1.6月、8月和11月土壤日呼吸量占整个生态系统日呼吸总量的比例大约为50%,远小于4月的74%.除11月外,生态系统、土壤总呼吸速率的昼夜变化均与5cm土温呈显著的指数相关.草坪生态系统呼吸的Q10值大小顺序为4月〉11月〉6月〉8月,土壤总呼吸的Q10值大小顺序为6月〉4月〉8月〉11月;除11月外,土壤呼吸的Q10值大于生态系统呼吸. 相似文献
33.
本文提出了将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地磁日变分析方法相结合以从较强干扰背景中提取相对较弱地震地磁信息的一种新思路.具体以1998年日本岩手县北部6.1级地震为例,选用三个地磁观测台资料进行研究.利用调和分析方法得到了各台基于多次谐波拟合的地磁日变曲线,在此基础上对各台的地磁日变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距震中最近地磁台的日变形态在地震前大约两周出现了明显的异常,而其他两个距离震中相对较远的观测台日变形态基本正常.最后,将主成分分析方法应用于上述拟合地磁日变结果,得到了各主成分及其所占能量比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在地震前两周左右第二主成分所占能量比显著增加,而且距离震中最近的台站的上述变化明显高于另两个较远的台站.上述结果表明地震前两周左右检测到的地磁日变异常可能与震中附近地下电阻率的变化或孕震过程中产生的电磁信号存在一定关系,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地震电磁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34.
利用长时序(1961—2012年)的辽宁省夏季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2008—2013年CMORPH(中国自动站与NOAA气候预报中心morphing技术融合的逐时降水量0.1°网格数据)夏季逐小时降水资料、2000—2012年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高分辨率中小尺度数值模式WRFV3.3.1,对辽宁暴雨日变化规律进行了统计,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1)辽宁省内陆地区基本为午后降水(暴雨)峰值,沿海地区基本为午前降水(暴雨)峰值,内陆平原站点凌晨到午前有次峰现象发生。(2)辽宁降水日变化特征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内陆地区午后降水峰值、沿海地区午前降水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山区、东北平原、海洋三大地形热力性质的不同而诱发的局地环流日变化。内陆地区午后—夜间降水峰值由山地—平原局地环流上升支诱发,沿海地区凌晨—午前降水峰值现象由海—陆局地环流上升支诱发。(3)对内陆站点做去除大地形试验的数值模拟试验表明,去除大地形对于日累积降水量无明显影响,但对内陆站点的降水日变化有影响,去掉地形后,内陆站点降水峰值发生时间基本均明显提前至正午前后且峰值雨量均明显减小;沿海站点做海洋改陆地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海洋改陆地试验对于日累积降水量也无明显影响,但对沿海站点降水日变化有影响,海洋改为陆地后,沿海站点降水峰值由午前变为午后至夜间。数值试验结果进一步说明山地、海洋大地形是诱发辽宁降水日变化规律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35.
风暴潮增水是风暴潮与天文潮相互作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也是风暴潮预报中的重要问题。最大余水位的产生机制对于提高预报精度及海岸带防护有着重要意义。为研究全日潮海域风暴潮增水中的全日扰动和半日扰动,对Horsburgh与Wilson的风暴潮余水位模型进行了改进和扩展,建立了包括多个分潮的余水位分解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防城港站,对台风"启德"和"山神"影响下的潮位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建立的余水位的分解方法对于全日分潮和半日分潮有良好的适用性。由于高频分潮产生机制的复杂性,该方法对高频分潮应用尚需进一步研究。在全日潮的防城港海域,全日扰动与半日扰动具有相同的量级,二者的和约占总增水的15%~19%。台风过程不同,相位变化项和局地变化项对增水的贡献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6.
37.
38.
为弄清云南白水台泉及其下游钙华水池中水化学的日变化,选取1号泉及其流经的两个钙华水池(6号和10号)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水温、pH值和电导率进行了自动监测.根据Ca2+、HCO3-与电导率存在的线性关系,用WATSPAC软件计算了水中方解石的饱和指数和Pco2.监测发现:泉水不存在显著的水化学日动态变化,而两个钙华水池表现出显著的日动态变化.其中10号钙华水池在白天温度较高时水中的CO2大量逸出并通过水下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加速了水中碳酸钙的沉积.6号钙华水池水生植物生长茂盛,其叶片和部分枝干露出水面,因而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空中,所以此处水化学表现为白天pH值降低和电导率升高的反常现象,即由温度主导的根呼吸作用,在白天释放更多的CO2进入水体而使沉积下来的碳酸钙重新溶解. 相似文献
39.
40.
长江口海域赤潮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对长江口海域的赤潮发生形势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分析,探讨了长江口海域赤潮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对策。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是我国赤朝高发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赤潮发生越来越频繁,赤潮生物种类增加,2002年首次发生了有毒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赤潮,赤潮危害程度在增大,这与长江口海域的环境和生物条件、河口最大军浊带、长江上游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长江口海域赤潮高发区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同时河口海域甲藻孢囊也是赤潮发生的种源。建议建立赤潮立体监测体系、赤潮信息管理系统、海产品赤潮毒素卫生检疫制度和赤潮应急响应机制,全面加强长江口海域的赤潮监控与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