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72篇
  免费   2305篇
  国内免费   3795篇
测绘学   1055篇
大气科学   5354篇
地球物理   3047篇
地质学   4468篇
海洋学   2092篇
天文学   1042篇
综合类   708篇
自然地理   2306篇
  2024年   123篇
  2023年   279篇
  2022年   408篇
  2021年   509篇
  2020年   532篇
  2019年   683篇
  2018年   495篇
  2017年   623篇
  2016年   598篇
  2015年   687篇
  2014年   812篇
  2013年   1063篇
  2012年   784篇
  2011年   859篇
  2010年   706篇
  2009年   931篇
  2008年   1039篇
  2007年   1164篇
  2006年   1019篇
  2005年   844篇
  2004年   766篇
  2003年   734篇
  2002年   626篇
  2001年   489篇
  2000年   538篇
  1999年   436篇
  1998年   400篇
  1997年   307篇
  1996年   265篇
  1995年   248篇
  1994年   226篇
  1993年   185篇
  1992年   136篇
  1991年   108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69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5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侯灵  姚展予 《大气科学》2012,36(4):686-696
部分气象要素在某些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周循环特征,其位相和尺度因时因地而异.利用1980~2009年环北京地区地面常规观测气象要素资料、空气污染指数资料(简称API)及NCEP/DOE再分析资料,本文分析了环北京地区API、降水及多种气象要素的周变化特征,并对气溶胶影响降水的可能机制做了初步证明.分析表明:API表现出明显...  相似文献   
92.
地形动力作用对华北暴雨和云系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廖菲  胡娅敏  洪延超 《高原气象》2009,28(1):115-126
为了进一步研究地形对华北暴雨的影响,本文从云微物理学的角度出发,选取了2005年7月22~24日的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PS,通过地形高度敏感性试验,详细讨论了地形高度变化对流场、云及降水微物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高度变化对水平和垂直流场的大小和分布都有较大影响;地形高度增加有利于迎风坡附近水平风场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发展,这对云的垂直和水平发展影响都很大,尤其是对中高层云的发展影响最明显,并且能明显扩大地面降水的分布范围,地面最大降水量也有所增多.这主要是由于地形高度增加后能促进中高层云水的产生,尤其是零度层之上的过冷云水含量的增多,这大大促进了冰相粒子(雪和霰)的增多,从而使得以冷云过程为主的此次降水过程中,冰相粒子融化形成的雨水含量增多.虽然地形高度的增加会抑制云系发展前期的暖云过程,但对冷云过程有持续加强作用,而且不会明显改变云内降水的形成机制,冷云过程依然是降水的最大贡献项,总体上促进了云和降水的发展.  相似文献   
93.
一次人工增雨作业云回波个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雷达连续观测所获取的降水回波资料,对2000年7月29日人工增雨作业前后的天气背景、雷达回波演变等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94.
中国东部植被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响应(英文)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Temporal and spatial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NDVI to 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whole year,spring,summer and autumn was analyzed from April 1998 to March 2008 based on the SPOT VGT-NDVI data and dail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205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eastern China.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s a whole,the response of vegetation NDVI to 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is more pronounced than that of precipitation in eastern China.Vegetation NDVI maxi...  相似文献   
95.
卫星面降水估计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和卫星云图估计降水的原理.从GMS红外卫星云图资料中抽取12个降水云图特征量,构造了网络结构为12-98-7的降水估计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用1993年的小时地面雨量资料和GMS数字云图资料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用1992和1994年资料对该神经网络模型分别进行测试.在日面降水估计试验中,地面雨量计值和卫星估计降水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97,相对误差分别为41%和32%.  相似文献   
96.
不同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温度和降水的长期模拟比较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9  
冯锦明  符淙斌 《大气科学》2007,31(5):805-814
利用亚洲区域模式比较计划RMIP第二阶段五个区域模式和一个变网格全球模式,对中国地区1988年12月~1998年11月十年模拟的平均温度和降水结果,分析比较了不同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温度和降水的模拟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所有模式都能模拟出中国地区多年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基本空间分布形态,但模式模拟的温度普遍偏低,在大部分区域,大多数模式模拟的降水偏多,而且不同模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别。模式能较好地反映出中国地区温度的年际变化,对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模拟较差,对冬季模拟较好。  相似文献   
97.
以钛酸四丁酯为前驱体,天然凹凸棒石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_2/凹凸棒石复合光催化剂,并用XRD、TEM对其进行表征.以亚甲基蓝染料为模拟污染物,采用300 W汞灯为紫外光源,以光催化实验来评价该催化剂的活性,并研究了H_2O_2的引入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_2O_2能显著提高染料的脱色效率:亚甲基蓝的初始浓度为50 mg/L,催化体系为2 mmol/L H_2O_2+0.5 g/L TiO_2/凹凸棒石+UV(紫外线),光催化10 min后其脱色率为95%,相对于单独的0.5 g/L TiO_2/凹凸棒石+UV催化体系,其脱色率提高了约50%.全波段扫描显示,加入H_2O_2后,亚甲基蓝在290 nm对应的苯环吸收蜂急剧下降,665 nm对应的最大吸收峰则近乎消失,且没有新的吸收峰产生.  相似文献   
98.
In this study, long-term (1777–1997) precipitation data for Seoul, Korea, wetness indices from eastern China, and modern observations are used to identify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in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precipitation over the last 220 years. I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 two long-term timescales of dry–wet transitions for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and quasi-40-and quasi-60-year timescales are dominant in the 220-year precipitation data of Seoul, as well as in the wetness indices over China....  相似文献   
99.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卫国  程炳岩  郭渠 《高原气象》2009,28(5):1167-1174
采用小波相关和交叉小波变换等方法, 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和北界位置变化对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的影响。结果表明, 2000年以来华北区南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有所缓解, 但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区东北部仍处于持续缺水期; 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与副热带高压脊线及北界位置变化相关密切, 存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的显著相关振荡, 与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年代际尺度相关凝聚性最强; 时域中年际尺度相关存在局部化特征, 年代际尺度相关具有阶段性。分析认为, 2000年以来副热带高压脊线和北界位置偏北并维持反气旋型环流, 有利于水汽向华北输送, 使得华北降水增多, 是近年来华北中南部降水蒸发差增大的主要原因; 而东亚季风减弱不利于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 以及蒙古高原显著增暖导致蒸发增大等因素, 使得华北东北部仍处于持续缺水期。  相似文献   
100.
Partitioning of volatile chemicals among the gas, liquid, and solid phases during freezing of liquid water in clouds can impact trace chemical distributions in the troposphere and in precipitation. We describe here a numerical model of this partitioning during the freezing of a supercooled liquid drop. Our model includes the time-dependent calculation of the coupled processes of crystallization kinetics, heat transport, and solute mass transport, for a freezing hydrometeor particle. We demonstrate the model for tracer partitioning during the freezing of a 1000 μm radius drop on a 100 μm ice substrate, under a few ambient condition scenarios. The model effectively simulates particle freezing and solute transport, yielding results that are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work.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ce shell formation time is governed by heat loss to air and not by dendrite propagation, and that the location of ice nucleation is not important to freezing times or the effective partitioning of chemical solutes. Even for the case of nucleation at the center of the drop, we found that dendrites propagated rapidly to form surface ice. Freezing then proceeded from the outside in.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solid-liquid interfacial surface area is not important to freezing times or the effective partitioning of chemical solutes, and that the rate aspects of trapping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equilibrium solid-liquid partitioning to the effective partitioning resulting from freez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