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1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467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255篇
地质学   281篇
海洋学   99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35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01.
针对Caris软件自动滤波结果中仍存在较多异常数据点、手工剔除需要耗费较长时间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统计特征的均值滤波方法。先利用局部统计特征剔除局部异常点,再结合均值滤波方法估计格网点水深值。实验结果表明,方法处理结果与手工编辑结果水深差值中误差仅为0.121 m,而处理时长极大缩短,对工作效率的提升很大。  相似文献   
102.
多新息方法可以用于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滤波、参数估计、自校正控制、自适应故障检测与诊断等.线性系统包括两种基本类型:方程误差类系统和输出误差类系统.本文将多新息辨识应用到方程误差滑动平均(EEMA)系统(即CARMA系统),研究多新息增广随机梯度算法和多新息增广最小二乘算法,应用到方程误差自回归滑动平均(EEARMA)系统(即CARARMA系统),提出基于分解的多新息广义增广随机梯度算法和基于分解的多新息广义增广最小二乘算法,以及基于滤波的多新息广义增广随机梯度算法和基于滤波的多新息广义增广最小二乘算法.  相似文献   
103.
为使传统的维纳滤波方法在最小均方准则下的解更准确、稳定,采用正则化思想,提出导数算子约束下的最小均方准则;在这种准则下,推导了维纳滤波因子及其频率响应.通过在不同频段取不同的正则化函数值,控制滤波结果.理论及实际地震勘探资料的分析表明:正则化维纳滤波去噪效果比传统维纳滤波好,且对有效波的损失较小,表明了文中所取正则项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最后讨论了通过建立正则化函数关系式,方便地提供正则化函数值以及圆滑振幅谱对改进滤波效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4.
动校正速度的求取是三维转换波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其精度高低对转换波的叠加成像质量影响很大。理论上转换波的速度求取受包括界面倾角在内的多种因素影响,但实际应用时这些因素往往被忽略。为证明倾角对动校速度的影响程度,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模拟倾斜地层计算了不同倾角条件下二维测线CCP道集、三维全方位CCP道集PS波动校正速度,并对由不同倾角引起的计算精度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二维转换波CCP道集,界面倾角不同,动校拉平的速度会差别较大,即使如此也总能实现很大倾角范围内的CCP道集的同相叠加,获得较好的成像质量;对于三维全方位CCP道集,当界面倾角超过一定范围,无论怎样进行精细扫描,得到的都只能是适合特定方位的速度,无法得到适合任意方位的动校扫描速度,随着界面倾角的减小,利用速度扫描的办法可以在一定的偏移距范围内将来自不同方位的记录较平,界面倾角越小,可以校平的偏移距越大;另外由于道集内的地震记录依赖视倾角的动校正速度,在反射界面倾斜的情况下,方位不同,动校正速度不同,致使二维反射PS波资料往往比三维反射PS波资料容易叠加成像。  相似文献   
105.
This paper presents a technique developed for the retrieval of the orientation of crop rows, over anthropic lands dedicated to agriculture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estimate of crop production and soil erosion management. Five crop types are considered: wheat, barley, rapeseed, sunflower, corn and hemp. The study is part of the multi-sensor crop-monitoring experiment, conducted in 2010 throughout the agricultural season (MCM’10) over an area located in southwestern France, near Toulouse.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is based on the use of satellite images acquired by Formosat-2, at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in panchromatic and multispectral modes (with spatial resolution of 2 and 8 m, respectively). Orientations are derived and evaluated for each image and for each plot, using directional spatial filters (45° and 135°) and mathematical morphology algorithms. “Single-date” and “multi-temporal” approaches are considered. The single-date analyses confirm the good performance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but emphasize the limitation of the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the crop row orientation over the whole landscape with only one date. The multi-date analyses allow (1) determining the most suitable agricultural period for the detection of the row orientations, and (2) extending the estimation to the entire footprint of the study area. For the winter crops (wheat, barley and rapeseed), best results are obtained with images acquired just after harvest, when surfaces are covered by stubbles or during the period of deep tillage (0.27 > R2 > 0.99 and 7.15° > RMSE > 43.02°). For the summer crops (sunflower, corn and hemp), results are strongly crop and date dependents (0 > R2 > 0.96, 10.22° > RMSE > 80°), with a well-marked impact of flowering, irrigation equipment and/or maximum crop development. Last, the extent of the method to the whole studied zone allows mapping 90% of the crop row orientations (more than 45,000 ha) with an error inferior to 40°, associated to a confidence index ranging from 1 to 5 for each agricultural plot.  相似文献   
106.
全球定位系统/航位推算组合导航定位中,由于目标运动的不确定性,GPS接收机与DR器件接收的数据存在噪声,使预置目标运动模型通常很难得到较高跟踪精度,针对应用常规卡尔曼滤波进行组合导航解算由于噪声统计特性未知而引起滤波不稳定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新息序列的量测计算进行自适应估计的卡尔曼滤波算法。该算法通过对新息方差强度进行极大似然估计,将新息计算引入卡尔曼滤波器的增益计算,达到控制发散的目的。最后对改进的算法与一般卡尔曼滤波算法做了对比仿真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了改进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7.
针对单一模型对城市机动载体运动状态估计不足的问题,本文在标准交互式多模型算法的基础上引入强跟踪滤波器,并以“当前”模型和“CV”模型作为基础模型进行交互式模型滤波。利用信号源仿真动态数据分析对比了利用单一模型算法、标准交互式多模型算法和引入强跟踪滤波器的交互式多模型算法的定位解算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强跟踪滤波器的交互式多模型算法相比于“当前”模型滤波和标准IM M 算法径向误差方差分别从19.11和16.78降低到13.24.  相似文献   
108.
相干能量梯度体现了相干数据的振幅变化,它比较有利于突出一些细小的地质特征变化,其属性比例融合是将两个数据体按照一定比例融合在一起生成新的数据体,而新数据体能更好的反映地质特征。实例表明,与相干属性相比,相干能量梯度属性对一些细小构造更敏感,而且可以根据不同方向、时间的切片对不同走向的断层进行追踪;与常规地震时间剖面相比,属性比例融合后的属性剖面,可以在剖面中显示两种属性体的断裂构造特性,减少单一属性体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9.
机载激光扫描可获取植被茂密地区的数字地形模型(DTM),但将其用于茂密植被覆盖区地裂缝提取方法的研究还不多见。以湖南冷水江市浪石滩为试验区,基于机载Li DAR的激光点云数据,研究了植被覆盖区地裂缝的提取方法,分析了地裂缝的微地貌特征。首先对离散的三维激光点云数据依次进行基于不规则三角网滤波、高程滤波及回波信息强度滤波提取地面点,以保留完整的微地貌微特征;然后构建不规则三角网,反距离加权内插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地裂缝识别参数,同时基于最小曲率对地裂缝进行线性探测,提取地裂缝的长度信息,且利用地裂缝剖面信息分析其微特征,结合识别参数分析地裂缝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机载Li DAR点云数据提取的地裂缝识别参数,能够确定地裂缝的位置、坡度坡向、长度和深度信息,有助于判定地裂缝的稳定性;在植被较为茂密、地面点密度稀疏的区域,保留一定的低矮植被所提取到的DEM能更好地保留地裂缝的微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110.
陶晓东  黎珍惜  邓宁 《东北测绘》2014,(1):51-54,57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空间分辨率高,地物结构纹理信息突出,常用于土地利用监测、自然灾害预报等领域,但其所含的背景噪声影响了影像识别和分析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因此,选取合适的滤波方法消除各种噪声成为遥感影像处理的首要任务。在遥感技术发展的几十年中,研究者们针对各种噪声类型已发展了多种滤波方法。本文分析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噪声的特点,介绍了一些传统的滤波算法和近年来广泛应用的新型滤波方法,并深入探讨各种滤波器的性能及其优缺点,为今后选择合适的算法消除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噪声提供参考,最后对遥感影像滤波方法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