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58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57篇
海洋学   71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Data collected in 1953 and 1954 by the 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o ascertain where and when fish eggs and larvae are most abundant on the southeastern U.S. continental shelf. The results are related to some oceanographic processes that might affect the survival of larval fish. Along-shelf differences in numbers of eggs and larvae are minimal compared with differences that occur across the shelf. Highest numbers of fish larvae are found on the outer shelf during fall, winter and spring, but larvae are evenly distributed across the shelf in summer.Upwelling strongly influences the dynamics of plankton production on the outer shelf, and thus during most seasons of the year upwelling may be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ss controlling the amount of food available to larval fish. During winter and spring, mean winds do not favor shoreward transport of larval fish from the outer shelf if the larvae are located in near-surface waters. Thus, during these seasons variability of winds on the ‘event’ time scale may be more important to onshore and offshore transport of larval fish than the mean strength and direction of monthly or seasonally averaged winds.  相似文献   
152.
153.
几种药物对中国对虾卵子的消毒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试验了几种药物对中国对虾卵子表面细菌的杀灭力以及卵子对消毒药物的耐受力。试验结果表明,利用适当浓度的药物对卵子消毒可以消除病原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减少对虾育期各种疾病的发生而又不致于对卵子的孵化率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4.
华东白垩纪鸭嘴龙类恐龙蛋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天台白垩纪地层中最常见的蛋化石类型之一是赤城山组地层(锆石U-Pb法同位素年龄约92Ma)的树枝树枝蛋(Dendroolithus dendriticus)。对比河南西峡含恐龙胚胎的蛋化石,确定其为鸭嘴龙类(Hadrosaurs)恐龙所产。鸭嘴龙类恐龙在系统分类上归鸟脚亚目(Ornithopoda Marsh,1881)鸭嘴龙超科(Hadrosauroidea Cope,1869)鸭嘴龙科(Hadrosauridae Cope,1869),建议树枝蛋化石也相应归入圆形蛋化石亚目(Spheroolithineae账oosubord.nov.)树枝蛋化石超科(Dendroolithoidea oosuperfam.nov.)树枝蛋化石科(Dendroolithidae Zhaoand Li 1988),以便对应研究。从已知的鸭嘴龙类恐龙产蛋尺寸推算,浙江天台的树枝树枝蛋(Dendroolithus dendriticus)为身长不超过7m的恐龙所产,个体大小类似东北一蒙古发现的萨哈林日本龙(Nipponosaurus sachaIinensis)、李氏黑龙江龙(Amurosaurus riabinini)和姜氏巴克龙(Bactrosaurus johnsoni)。该蛋在巢穴里,无序放置,至少3层,常超过20枚,蛋壳具韧性,重力作用下呈扁球形。  相似文献   
155.
报道了吉林省公主岭早白垩世泉头组发现的一窝恐龙蛋化石。蛋化石近圆形,蛋壳厚度1.4~1.7 mm,蛋壳外表面均匀分布椭圆形或圆形大小不一的凹坑;蛋壳层由2、3个呈分树枝状的基本结构单元叠加而成,蛋壳基本单元之间气孔道阔大而不规则,靠近蛋壳外表面的基本结构单元相互连结、融合形成一层相对致密的薄层。据以上特征将其归为网形蛋科(Dictyoolithidae),网形蛋属(Dictyoolithus),定为一新种:公主岭网形蛋(Dictyoolithus gongzhulingensisoosp.nov.)。公主岭网形蛋是网形蛋类化石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首次发现,同时也是早白垩世地层中网形蛋化石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56.
印度板块在5500万年前的古近纪撞击了亚洲板块,造就了东西走向的雅鲁藏布江水系和喜马拉雅山系。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笔者又提出一个新观点:印度板块在约2亿年前与亚洲板块发生碰撞时,将一个发源于非洲、南美洲的“冈瓦纳恐龙动物群”送上亚洲大陆,在中国西南地区形成以禄丰龙、蜀龙、峨眉龙、马门溪龙为特征的恐龙类动物群。这一事件不仅使亚洲首次出现了恐龙动物,而且板块相撞还造就了南亚地区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和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纵向水系,以及四川盆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7.
蒋玫  王云龙 《海洋与湖沼》2007,38(4):351-355
采用1999年6—8月间在东海(26°30′—32°30′N、121°00′—128°00′E)的日本鲭和鱼卵仔鱼综合调查资料,对鱼卵仔鱼的数量分布的生态特征进行分析,并就平面分布与水文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鱼卵分布范围较仔鱼要大,高值区主要出现在南部近海的鱼外渔场,鱼仔鱼则在近海的长江口外渔场分布较多。日本鲭仔鱼的摄食对水温盐度的要求较亲鱼产卵的水文环境要严格许多,鱼产卵受水温和盐度的影响控制较仔鱼的育肥更为显著。两种鱼卵仔鱼数量平面分布状况与黄海冷水、江浙沿岸流、台湾暖流以及黑潮在本区运动消长而产生的温、盐变化存在着密切关系,日本鲭和鱼的鱼卵数量随着浮游动物丰度减少而逐渐增加,鱼仔鱼的数量则随着浮游动物丰度的增加而增加,浮游生物饵料生物的变动对鱼卵仔鱼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8.
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地区的4个神秘的印记,传统上被解释为“李存孝打虎处”的“虎爪印”和“人足迹”,重新将其解释为大盛群田家楼组恐龙足迹。这些足迹中只有一个最深的“虎爪印”保存了可识别的趾印,表明它是一个有着后内侧拇趾印的兽脚类恐龙左足迹,是一道单步约50cm的直线行迹的一部分;另一种解释是该足迹为小型蜥脚类恐龙的右后足迹,形成行迹的右侧部分,其左侧部分没有保存。马陵山足迹点提供了恐龙足迹如何影响中国民间传说的另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159.
四川自贡大山铺以其集中埋藏数量众多的恐龙化石而闻名于世,恐龙化石集中埋藏的原因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笔者在对自贡恐龙博物馆内及其附近地层剖面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对该处埋藏恐龙化石地层的岩相、沉积构造、砂体形态特征以及沉积背景的分析,认为恐龙化石的埋藏环境为湖泊三角洲,恐龙由于某种原因死亡后,经过河流搬运埋藏于湖泊三角洲前缘的河口砂坝之中,而非由于中毒异常死亡原地埋藏.  相似文献   
160.
在晚白垩世期间,哈萨克斯坦东部的斋桑盆地形成了一个湖盆,一直延续到现在。古斋桑湖中最老的沉积是Tayzhuzgen组,由厚达136m的泥岩、粉砂岩、页岩、石英砂岩、砾岩和淡水石灰岩红层组成。按照当地的地层名称,Tayzhuzgen组包括Manrak、Tayzhuzgen、Aulisbulak、Aktobe、Dysum bay和Kiin Kerish层。在斋桑湖以南的Tayzhuzgen河附近一个地点的Tayzhuzgen组下部,发现了恐龙蛋壳碎片,蛋壳至少包括有两个主要类型:圆形蛋类和长形蛋类。恐龙蛋壳指示了Tayzhuzgen组下部的时代为晚白垩世(可能是马斯特里赫特期)。在本组的较高层位,发现了晚?古新世的植物化石,因此斋桑盆地的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在Tayzhuzgen组内部。在Tayzhuzgen组中,白垩纪与古新世化石层之间的地层间隔只有约50m,由此推测在Tayzhuzgen组内部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不整合,或是本组的中部为凝缩沉积,即在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处的沉积速率非常缓慢。Tayzhuzgen组顶部有一个显著的不整合,那里中或晚始新世(Arshantan,Irdinmanhan或Egilian陆生哺乳动物"期")的地层存在于含哺乳动物化石剖面的底部。斋桑盆地的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位于古斋桑湖沉积剖面的下部。这不是一个完整的界线剖面,可能是一个包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整合和/或一个由慢速沉积造成的凝缩剖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