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9篇 |
免费 | 41篇 |
国内免费 | 84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17篇 |
地质学 | 153篇 |
海洋学 | 70篇 |
综合类 | 19篇 |
自然地理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辽西北票地区中-晚侏罗世土城子组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辽西朝阳北票南八家子附近中-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发现了大量恐龙足迹化石(兽脚类、鸟脚类、蜥脚类).本文主要对兽脚类恐龙足迹做了报道.兽脚类恐龙为两足行走,三趾型、窄行迹、多数为趾行式,化石均为上层面保存.层面发育泥裂和波痕.足迹大小从29.5cm×19cm到4cm×3cm,连续分布的足迹构成明显的行迹,行迹方向规律性分布为当时恐龙的行为习性提供了可靠证据.南八家子地区发现的大量小型兽脚类恐龙足迹表明:在北票地区小型兽脚类恐龙在中晚侏罗世土城子期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12.
山东诸城黄龙沟恐龙足迹产于下白垩统中部莱阳群杨家庄组,其中以兽脚类为主,同时有蜥脚类和疑似鸟脚类足迹;兽脚类足迹又可进一步区分为大型兽脚类、似跷脚龙类(Paragrallator)和东方强壮百合龙类(Corpulentapus lilasia)。足迹共组成至少63条行迹,作者系统实测了其中50条,并据足迹大小指数—复步长和GAE(跷脚龙—安琪龙—实雷龙)图解给出了识别3类兽脚类足迹的经验性数值。足迹点沉积特征显示,浅湖相粉砂质泥岩和粉砂岩逐渐过渡为滨湖相砂岩。足迹层及其邻近层位波痕、泥裂发育,根据波脊线恢复的古岸线方向为东西向,波浪运动方向呈现出北至北西周期性变化,表明可能存在季节性风向变化。泥裂以及恐龙分布特征显示足迹点以S/WS为湖心方向,以N/EN为湖岸方向。似跷脚龙类和东方强壮百合龙类足迹分布区域的差异性表明东方强壮百合龙类生活区域更靠近湖岸。恐龙足迹中存在的明显叠盖现象表明足迹不是同时,而是多次活动遗迹。小型兽脚类行迹中较多近于平行的行迹体现了集群性生活习性。行进行为研究又显示兽脚类的绝大多数为快速奔跑状态,但蜥脚类等为慢行状态。兽脚类与蜥脚类、疑似鸟脚类足迹数量之比远大于正常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比也表明,早白垩世中期的胶莱盆地生存着以兽脚类为主、蜥脚类和鸟脚类为辅的恐龙动物群。早白垩世晚期,胶莱盆地以及沂沭断裂带内蜥脚类、鸟脚类恐龙以及鸟类逐渐繁盛,这与华北北部恐龙足迹所恢复的造迹恐龙动物群特征较为一致。中国北方、韩国、日本白垩纪恐龙足迹以及骨骼化石发育情况暗示,晚中生代中国北方以及东亚地区发育一个以恐龙等脊椎动物为主的大型陆地动物群。 相似文献
113.
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矿化生物群的研究进展和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矿化(磷酸盐化和硅化)生物群的研究近年来倍受关注,它为研究包括后生动物在内的多细胞生物早期演化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最近,由于其中部分磷酸盐化球状化石保存了与某些后生动物胚胎早期发育阶段类似的卵裂特征,被认为是后生动物的休眠卵和胚胎化石。但是,由于至今未发现可靠的囊胚期到原肠胚期和幼体孵化的化石证据,此类化石的动、植物之争一直没有停止。作者近期对该套含磷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除已报道的大量休眠卵和胚胎化石外,还发现保存原肠发育特征的磷酸盐化实体化石、蓝藻细胞集合体、可疑海绵动物化石及类似瓶形的不明化石等。研究表明,陡山沱期矿化生物群具有多样性特征,包含了多种门类的不同类型,是迄今为止全球保存最完好的未元古纪磷质化石库。 相似文献
114.
辽宁黑山恐龙化石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辽宁省黑山县八道壕煤矿沙海组下部发现一颗恐龙牙齿化石,鉴定为Asiatosaurussp.,时代属早白垩世,对我国北方热河生物群时代归属研究及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划分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5.
采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技术,研究了浙江天台盆地TB-1恐龙蛋化石的结构和组分。初步了解这个含似蛋白和蛋黄的恐龙蛋化石的结构和组分为;含铁钛的硅酸盐矿物售合体(蛋壳表层)、灰褐色方解石(蛋壳内层)、浅米黄色方解石(壳内矿物层)、白色石膏(腔内似蛋白矿物)和米黄色萤石(腔内似蛋黄矿物)。 相似文献
116.
117.
118.
河南西峡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壳微量元素组成及其对恐龙灭绝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恐龙蛋化石是探索恐龙生存和灭绝的重要研究材料,目前对恐龙蛋化石的研究集中在生物学和埋藏特征方面。本文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对采自河南西峡晚白垩世的12枚恐龙蛋化石壳及部分围岩进行分析测试,研究其生命微量元素组成及其与恐龙灭绝的关系。结果表明,恐龙蛋壳中缺乏碳氮磷硫等有机质元素,而主要由钙铝镁铁钾等生命必需元素和锶锰钡镧锌硼钒钴铱等微量元素组成,其中锶和铱均具有明显的超高异常,这可能与地外撞击事件引起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有关。元素的组合规律表明西峡盆地晚白垩世应为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环境,来自于环境中异常含量的锶和铱共同作用使这一时期该地区大量的恐龙蛋在恐龙体内遭受污染,发育孵化机能受到影响,成为导致盆地内恐龙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发现为探讨恐龙生活环境变化、灭绝原因以及揭示晚白垩纪古气候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9.
郧县青龙山一带的上白垩统是一套以冲积扇相为主体的红色陆源碎屑沉积,依据岩性变化,可分为上、中、下3个组合.下部组合含多个产恐龙蛋化石的层位.上部组合与毗邻的李官桥盆地胡岗组(K32hg)可以对比.红寨子、青龙山一带的恐龙蛋化石分布集中,藏量丰富,类型较多,埋藏甚浅,保存好,实属举世罕见.据初步研究,蛋壳的显微结构有5种类型,分属于5个恐龙蛋科,即Dendroolithidae,Dictyoolithidae,Faveoloolithidae,Prismatoolithidae和Spheroolithidae,其中以Dendroolithidae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120.
用催化示波极谱法测定变蛋中微量铅 ,提出在HCl-酒石酸 -KI -抗坏血酸体系中 ,用催化示波极谱法测定变蛋中微量铅。在此体系中 ,Pb(ⅠⅠ )于 -0 54V处产生一个非常灵敏的吸附催化波。铅含量在 0 0 2 5~ 3 μg·mL-1 范围内波高与浓度呈良好线型关系 ,相关系数r为 0 9976,检测限为0 0 2 5μg·mL-1 。样品经HNO3 -HClO4消化和分解 ,蒸至近干后 ,再用HCl溶解 ,在HCl-酒石酸 -KI体系中测定 ,回收率为 ( 98± 2 ) %。此方法具有灵敏、准确、快速等特点 ,适用于变蛋及其他食品、人发等样品中微量铅的测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