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81篇
  免费   1674篇
  国内免费   2624篇
测绘学   1892篇
大气科学   415篇
地球物理   1843篇
地质学   8388篇
海洋学   654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602篇
自然地理   937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273篇
  2021年   349篇
  2020年   392篇
  2019年   383篇
  2018年   344篇
  2017年   454篇
  2016年   483篇
  2015年   486篇
  2014年   586篇
  2013年   797篇
  2012年   730篇
  2011年   764篇
  2010年   580篇
  2009年   725篇
  2008年   772篇
  2007年   781篇
  2006年   822篇
  2005年   628篇
  2004年   633篇
  2003年   530篇
  2002年   498篇
  2001年   434篇
  2000年   447篇
  1999年   322篇
  1998年   252篇
  1997年   251篇
  1996年   200篇
  1995年   172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莺歌海盆地乐东地区是我国典型高温超压天然气勘探领域,其关键储层黄流组砂岩以天然气富含CO2为特征,对其中石英颗粒内裂隙包裹体的研究能为CO2来源和天然气成藏信息提供重要线索。本文通过对黄流组砂岩石英颗粒内包裹体进行岩相学、显微测温与激光拉曼分析,结果表明黄流组砂岩石英颗粒内正常捕获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155~165益与170~180益两个温度区间,流体包裹体成分为CO2(气)和H2O(液)两种或CO2(气)和CO2(液)、H2O(液)三种。这些特征表明乐东地区黄流组至少经历两期富含CO2的热液活动,记录了埋藏晚期无机CO2在火山活动或深大断裂发育期充注成藏的信息。  相似文献   
922.
河流成因沉积物中携带了古气候变化和古环境变迁的关键信息。笔者利用三道河剖面的粒度、磁化率特征及光释光(OSL)年龄对其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粒度频率曲线包括单峰和双峰2种,频率累积曲线以三段式为主,粒度特征反映三道河一级阶地沉积经历了由低能湖泊相→高能河流相→中高能河流相的演变过程;磁化率结果显示H1期间存在最低值,在B-A暖期迅速升高,在YD期间降低-升高-降低。三道河一级阶地形成于晚更新世—全新世早期,完整记录了末次冰消期以来的YD、B-A以及H1三次重大气候变化事件。  相似文献   
923.
在充分总结姬塬地区延长组下组合大量原油及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研究薄弱带的铁边城区块的原油样品族组分组成、饱和烃色质及烃源岩样品总有机碳、热解、族组分组成及饱和烃色质测试结果,系统分析了研究区目的层段的油源特征,并明确了原油与烃源岩在空间上的匹配特征。结果表明,C30重排藿烷含量差异能够有效区分长7、长9烃源岩及生成烃类。长7油页岩为主力烃源岩,长7灰黑色泥岩次之。在姬塬地区东南部的铁边城区块存在长9烃源岩分布,且对长9油层组有一定程度的生烃贡献。空间上,姬塬地区延长组下组合的油源特征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大致以古峰庄东—红井子—姬塬西—樊学西南为分界,界限东北部区域的Ⅰ类原油为西南部长7油页岩长距离侧向运聚结果,东南端的Ⅰ-Ⅱ类过渡型原油为长7油页岩与长9暗色泥岩混合贡献产物;界限西南部区域的Ⅱ-Ⅲ类原油来自长7黑色泥岩。  相似文献   
924.
玉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经历了加里东期和海西期构造作用的改造,东部断褶带和西部斜坡区断层发育,中部平台区断层不发育,导致勘探目的层鹰山组上部与鹰山组下部和蓬莱坝组储层发育特征的不同。鹰山组上部的储层主要受控于加里东期构造活动所造成的地层抬升暴露剥蚀,形成了以大气淡水溶蚀为主的储集空间类型;而鹰山组下部和蓬莱坝组储层则主要受到埋藏白云石化作用、硅化作用以及伴随着断层的形成而发育的裂缝和热液的改造作用的控制。氧碳同位素和87Sr/86Sr比值的分布特征也进一步证明了两种不同储层类型的主控因素。鹰山组上部洞穴中方解石的氧碳同位素值(δ18OVPDB:-12~-4‰VPDB,δ13C:-3~1‰VPDB)比海水沉淀的方解石(δ18OVPDB:-9.5~-7.5‰VPDB,δ13C:-1.5~0.5‰VPDB)在数值上明显偏负,说明洞穴中充填的方解石属于淡水成因。在鹰山组下部和蓬莱坝组白云岩储层中发育的鞍形白云石具有较低的氧同位素值(δ18OVPDB:-10.7~-5.9‰VPDB)和高于海水的87Sr/86Sr值(均大于0.7094),因而被解释为热液成因,进一步说明这些地层中的溶蚀孔洞可能与热液改造有关。  相似文献   
925.
雷波  贺锋  陈冠  刘伟  鲁宝龙 《西北地质》2020,53(3):106-112
花海盆地位于甘肃省走廊盆地群西缘,是中国深部铀资源勘探的重要潜力区之一。根据对土壤氡气浓度信息提取和野外勘探钻探成果分析,花海盆地土壤氡浓度可分为东部正常场-偏高场氡晕和西部偏高-高场晕氡晕;下白垩统下沟组(K1x)砂岩层段为本区铀矿化有利层位,建议在西部、南部土壤氡气偏高-高场晕氡晕过渡带追索层铀矿化带,寻找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926.
在西准噶尔阿舍勒阔尔勒斯地区,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与下伏黑山头组和上覆下二叠统哈尔加乌组之间均为不整合接触,而在黑山头组顶部、姜巴斯套组底部和哈尔加乌组顶部的砂岩样品中,最年轻碎屑锆石组给出的年龄分别为328 Ma(早石炭世谢尔普霍夫期)、318 Ma(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期)和297 Ma(早二叠世阿瑟尔期)。显然,姜巴斯套组的时代不是早石炭世,建议将其归为上石炭统莫老坝组。黑山头组顶部为含海相碎屑岩;莫老坝组只保留了下部退积型充填序列,缺失上部进积型充填序列,是准噶尔残余洋盆于晚石炭世消失并发生构造抬升和剥蚀所致;哈尔加乌组为典型的陆相沉积。石炭系—二叠系碎屑岩均为近源沉积的产物,各组中最年轻的锆石来自同时代的火山岩。  相似文献   
927.
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和构造测量工作,系统解析了萨热克巴依盆地边缘及内部的断裂-褶皱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重建盆地演化过程,探究控矿规律,促进深部找矿预测。研究表明:①盆地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拉分盆地发育、中侏罗世末—晚侏罗世初构造隆升剥蚀、晚侏罗世沉降、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构造隆升剥蚀、早白垩世早期沉降、早白垩世中晚期—古近纪隆升剥蚀、中新世压剪性构造变形、上新世—第四纪挤压收缩变形8个构造演化阶段,其中前6个阶段表现为沉降-抬升垂直运动,后2个阶段(新近纪—第四纪)表现为挤压收缩水平运动。②盆地叠加有2期挤压收缩构造变形,早期形成规模不大的北(西)西—南(东)东向宽缓向背斜构造;后期形成一系列北东东—南西西向褶皱-断层构造,表现为盆地边缘南北边界断层(ST、NT)朝盆地内对冲,导致在断层附近下盘形成的伴生褶皱趋于紧闭,而在远离断层的复式向斜(Sf)核部的次级褶皱多呈开阔宽缓状。③盆地构造控矿可以分为2个阶段:在成矿期阶段(早侏罗世—早白垩世),由盆地沉降、隆升形成的正断层、反转断层及伴生断裂-节理-裂隙为重要的导矿构造,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砂砾岩层内发育的顺层裂隙为萨热克铜矿重要的储矿构造,导矿构造与储矿构造交汇部位成为矿液富集成矿的最佳部位;在成矿后阶段,由后期(上新世—第四纪)北北西—南南东向区域挤压应力作用形成的收缩构造变形,明显控制了矿体的空间展布形态,造成矿体卷入褶皱变形,以及被断裂-裂隙带切穿或错断。④在30勘探线以东一带,南矿带深部隐伏的库孜贡苏组上段(J3k2)为铜(锌)矿(化)体的有利赋存层位,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28.

平南盆地位于朝鲜半岛中部,处于华北克拉通(中朝克拉通)东缘;其演化历史长达10亿年,其地质记录为揭示东亚现今构造格局的形成提供重要制约。盆地发育中元古界-中生界,从下至上包括黄海群(1.3~1.1Ga)、祥原超群(1.0~0.9Ga,自下而上包括直岘群、祠堂隅群、默川群和灭岳山群等)、燕滩群(狗岘系,0.72~0.54Ga)、黄州系/超群(0.52~0.46Ga,包括下部黄州群和上部法洞群)和平安超群(0.33~0.24Ga)等5个构造层序;各单元之间均为平行不整合;沉积跨度超过10亿年,沉积物厚度累计达到15000m。另外,平南盆地南部发育临津群(0.42~0.35Ga),该地层与中元古界上部-奥陶系很可能呈构造接触关系。平南盆地沉积中心自中元古代晚期从南部逐渐向北部转移,新元古代及早古生代均位于中部,二叠纪盆地沉积中心位于北部。平南盆地沉积碎屑锆石年龄则显示物源发生多期变化:中元古代以盆地北侧基底~1.8Ga峰期岩浆-变质作用岩石为主;中元古代晚期以同沉积就位的岩浆岩为主;新元古代以1.6~1.5Ga和1.2~1.1Ga峰期的岩浆岩为主;寒武纪以~2.5Ga和~1.8Ga峰值的变质基底岩石为主。以上变化反映了古地理格局的显著变化。推测新元古代早期及之前,华北克拉通曾与某个发育1.6~1.5Ga和1.2~1.1Ga岩浆作用的克拉通或者岩浆弧相邻(近邻或远邻);地层记录了迄今所知新元古代最早的碳同位素负漂移(默川负漂移,~0.92Ga),地层可能还记录了最晚的负漂移(燕滩负漂移,可能对应全球Gaskiers负漂移,~0.55Ga),它们可能是对新元古代全球长期多次岩浆-裂解-冰期事件的响应。

  相似文献   
929.

本文通过对祁连山南部地区三叠纪沉积充填特征的研究,建立了盆地形成过程中沉积充填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联。依据沉积充填特征、构造接触关系及区域地质背景,认为祁连山南部地区三叠纪盆地具有弧后前陆盆地的构造属性;综合分析年代学、沉积物性和盆地内部填充单元的差异划分出与柴达木岛弧带和祁连山南部弧后前陆盆地相关的区域大地构造单元。认为早三叠世-中三叠世中期,南部遭受俯冲作用持续向北挤压推覆导致盆地挠曲沉降;中三叠世中期-晚三叠世中期发生弧(东昆仑-柴北缘)-陆(巴颜喀拉地块)碰撞,祁连山南部盆地挠曲沉降增大,其间形成区域性断裂和不整合等盆地记录的地质事件;晚三叠世晚期祁连山南部盆地发生过补偿陆相填充,弧后前陆盆地消亡。

  相似文献   
930.
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确定与评价既是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的基础,又是水文地质学研究中的难点。为克服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及对众多约束条件难以定量化计算的难点,本文从提高流域内整体水资源的利用率出发,综合考虑了流域水资源整体开发利用效益和生态环境需水,以及人工调蓄作用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作用,提出了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概念; 论述了所提出概念的内涵;建立了由流域水循环模拟模型、水资源开发综合效益模型和可持续开采量优化模型组成的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评价体系,将流域水循环模拟模型作为研究平台,以水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模型作为选优依据,以不同生态环境需水条件为约束条件,对施加其上的各种不同调控措施进行模拟,最后通过性价比的综合分析与评估,得到可持续开发方案下的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以吉林省饮马河流域为例展开实例应用,确定饮马河流域最满意的开发模式下,即水库高比例供水(水库供水4.850×108m3),保证河道适宜生态需水时,饮马河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为2.516×108m3/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