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4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235篇
测绘学   78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195篇
地质学   618篇
海洋学   73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1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新一代天气雷达背景场特征资料生成方法及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琳  谭学  郑文  戚建国  刘铁林 《水文》2016,36(1):27-31
地形对波束遮挡是影响雷达观测资料质量的重要误差源之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了天气雷达应用系统,系统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背景场特征资料客观分析技术计算出雷达站周围环境对雷达波束造成遮挡影响的背景场特征资料(挡角图、等射束高度图和波束遮挡能量耗损率图)。详细介绍了新一代天气雷达背景场特征资料计算原理和方法,并提出利用雷达回波概率特征方法,将计算出的背景场特征资料与不同仰角雷达回波统计的概率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新一代天气雷达背景场特征资料的正确性,为后期雷达波束能量遮挡进行定量订正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2.
卫河是海河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该河如何影响附近浅层地下水的水质是长期受到重视但缺乏定量研究的关键问题。为探讨这一问题,利用Hydrus 2d模型模拟河流非饱和带氮素的迁移转化,以GMS软件中的RT3D模块模拟氮素在饱和含水层中的运移,将包气带底部淋滤出的污染物浓度定为饱和带溶质运移模型的上边界条件,首次实现了河流非饱和带饱和含水层氮素运移的联合模拟,得到河流线状污染源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及范围。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吸附作用、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存在,从河流上游到下游,包气带厚度加大,运移至含水层中的NH4-N、NO2-N浓度呈下降趋势,而NO3-N浓度则呈上升趋势。随着入渗时间的增长,进入饱和含水层中的NH4-N、NO2-N、NO3-N的浓度逐渐升高并最终保持稳定。污染的河流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呈带状分布,污染物随入渗水流在包气带中垂直入渗;在饱和含水层中以水平运移为主,污染羽偏向地下水流动的方向,其影响距离不超过500 m。  相似文献   
993.
列车运行时由轨道不平顺引起的地基振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半解析法研究了列车荷载作用下列车-轨道-饱和地基系统的耦合振动问题。研究模型共分为3部分:车体简化为一个多刚体系统,在车轮与钢轨之间引入线性Hertizian弹簧接触模型模拟轮轨动力相互作用、采用离散轨枕支撑的弹性Euler梁来模拟轨道系统、下卧土体采用多孔饱和半空间模型。列车荷载分为轴重和由轨道不平顺引起的轮轨动力相互作用力。采用Fourier变换分别求解各子系统的控制方程,并通过动力子结构法对各子系统进行耦合。土体在时域内的动力响应通过快速Fourier变换求得。在分析了轮轨动力相互作用力的基础上,研究了轮轨动力作用力和列车轴重作用下饱和地基的动力响应,并分析了轨枕间距和土体渗透系数对饱和地基振动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轮轨动力作用力对地基远场振动有重要贡献,同时枕木间距对轨道与地基振动响应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94.
Properly combining highly siderophile element (HSE: Re, Pd, Pt, Ru, Ir, Os) abundance data, obtained by isotope dilution, with corresponding 187Os/188Os and 186Os/188Os measurements of rocks requires efficient digestion of finely‐ground powders and complete spike‐sample equilibration. Yet, because of the nature of commonly used methods for separating Os from a rock matrix, hydrofluoric acid (HF) is typically not used in such digestions. Consequently, some silicates are not completely dissolved, and HSE residing within these silicates may not be fully accessed. Consistent with this, some recent studies of basaltic reference materials (RMs) have concluded that an HF‐desilicification procedure is required to fully access the HSE (Ishikawa et al. (2014) Chemical Geology, 384, 27–46; Li et al. (2015) 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 39, 17–30). Highly siderophile element abundance and Os isotope studies of intraplate basalts typically target samples with a range of MgO contents (< 8 to > 18% m/m, or as mass fractions, < 8 to > 18 g per 100 g), in contrast to the lower MgO mass fractions (< 10 g per 100 g) of basalt and diabase RMs (i.e., BIR‐1, BHVO‐2, TDB‐1).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F‐desilicification on intraplate basalts,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on finely ground Azores basalts (8.1–17 g per 100 g MgO) using a ‘standard acid digestion’ (2:1 mixture of concentrated HNO3 and HCl), and a standard acid digestion, followed by HF‐desilicification. No systematic trends in HSE abunda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data obtained by standard acid digestion and HF‐desilicification. Desilicification procedures using HF do not improve liberation of the HSE from Azores basalts, or some RMs (e.g., WPR‐1). We conclude that HF‐desilicification procedures are useful for obtaining total HSE contents of some young lavas, but this type of procedure is not recommended for studies where Re‐Pt‐Os chronological information is desired. The collateral effect of a standard acid digestion to liberate Os, followed by HF‐desilicification to obtain Re and Pt abundances in samples, is that the measured Re/Os and Pt/Os may not correspond with measured 187Os/188Os or 186Os/188Os.  相似文献   
995.
报道了一个改进的锍镍试金一等离子体质谱测定铂族元素和金的分析流程,用封闭溶解贵金属硫化物滤渣与同位素稀释法测锇相结合,解决了包括锇在内的全部铂族元素和金的测定,避免了锇的蒸馏分离和(或)单独测定,简化了分析流程,以适应大批量化探样品的要求,用所拟方法分析了标准物质中铂族元素和金,其结果与参考值相符。  相似文献   
996.
由于钨在酸性介质中极易发生水解生成水合三氧化钨,通常将钨矿石样品碱熔后采用重量法、光度法等传统方法进行测定,但这些方法操作繁琐,称样量较大(0.1~0.5 g)。本文采用封闭压力酸溶分解样品,钨矿石样品在170℃密闭20 h,然后迅速溶解于10%氢氟酸和5%浓硝酸的混合酸中,使钨形成稳定的易溶解的六价配合物,用耐氢氟酸进样系统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其中钨的含量,方法精密度为1.5%~6.4%(RSD,n=10),检出限为0.039~0.042μg/g。方法经钨矿石国家标准物质验证,测定值与标准值一致;与分光光度法对照,测定结果吻合。本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钨在酸性介质中极易水解的问题,溶样时间相对较短(20 h),无需进行赶酸、复溶等步骤,操作简单,可满足钨含量在0.015%~50%范围的钨矿石的日常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997.
内蒙古阿巴嘎地幔岩捕掳体与岩石圈地幔性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阿巴嘎地区新生代地幔捕掳体岩性主要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矿物组成有橄榄石(Fo89-91)、单斜辉石(Wo43-49En44-49Fs3-11)、斜方辉石(Wo0.7-2.2En88-91Fs8-11)和铬尖晶石(Cr6#-20)。橄榄岩结构以碎斑结构为主,除此还可见海绵边结构、重结晶结构、粗粒结构和变晶结构,部分橄榄石发育膝折带和伊丁石化现象,这些特征暗示该区地幔经历了较强烈的熔体-岩石圈相互作用和复杂的演化过程。大地构造位置上,阿巴嘎与大兴安岭哈拉哈河-绰尔河及五大连池-科洛同处在兴蒙造山带上,但阿巴嘎表现出与华北克拉通西部北缘相似的热状态及饱满型-过渡型的岩石圈地幔性质,区别于大兴安岭中部具有古老残留的岩石圈地幔,暗示着兴蒙造山带之下的岩石圈地幔存在时空上的不均一性。而这种大尺度岩石圈地幔的不均一性可能与软流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程度、上地幔复杂的地质演化及兴蒙造山带内部不同块体的活动强度、时间等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998.
郑常青  徐学纯  M.Enami  T.Kato 《世界地质》2005,24(3):236-242
新疆阿尔泰地区的红柱石-矽线石型递增变质带,由绿泥石-黑云母带、黑云母-石榴石带、石榴石-十字石带、十字石-红柱石带和矽线石带组成;递增变质作用峰期温度、压力分别为T=580~680℃、P=4.0~5.1kbar;递增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中含有丰富的独居石副矿物,而且Th-U-Pb含量比较高,适合电子探针独居石化学法定年。依据电子探针独居石Th-U-Pb化学法(CHIME法)定年,变质时代为(262±10)~(264±22)Ma。表明红柱石-矽线石型递增变质带形成于二叠纪中期,为古亚洲洋闭合时间提供了直接的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9.
马亮帮  葛颖 《岩矿测试》2013,32(3):441-444
原油、沥青中的微量元素信息已被应用于油气勘探和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然而沥青的分析方法较少,而且前处理过程繁琐.本文将微波消解法应用于沥青样品的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固体沥青中Al、Ca、Fe、K、Mg、Mn、Na、Ti、Ba、Mo、Ni、Sr、V等13种微量金属元素.在高压密闭条件下,微波消解系统消解固体沥青样品的速度快,并确定了样品量和消解条件等影响因素.不同组合消解试剂优化实验研究表明,浓硝酸-氢氟酸作为消解试剂效果最好;通过实验验证在样品处理过程中没有发生损失和污染情况,精密度(RSD,n=8)小于5%,回收率在92.2%~101.0%之间,元素的方法检出限可达0.05 μg/g.本方法为沥青类样品中微量元素分析测定提供了新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1:5万区调工作,将远景区内孟恩陶勒盖岩体解体为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并对各岩体开展了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均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富Si,过铝质,由早到晚总体表现出酸性增强,碱度加大,铝质降低,镁、铁减少的趋势。通过与I型、S型花岗岩对比可知,其属S型花岗岩,主要为壳源物质熔融的产物。LA-ICP-MS锆石测年结果表明: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 (260±34)、(234±1)和(230±1) Ma,代表中三叠世岩浆活动,可认为该区存在印支期构造-岩浆事件。据区内矿产、矿体分布特征及收集的各矿床硫、铅、氧同位素数据,结合野外地质工作,分析了区内岩体、地层、构造与成矿的关系,认为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成矿母岩可能在远景区西部深部,尚未出露;区内岩体和地层在成矿过程中主要承担有利成矿围岩的作用;断裂构造在成矿过程中意义重大,起到导矿和容矿的作用,应在下一步找矿工作中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