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7篇
  免费   1161篇
  国内免费   612篇
测绘学   443篇
大气科学   342篇
地球物理   2016篇
地质学   1749篇
海洋学   356篇
天文学   57篇
综合类   347篇
自然地理   580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203篇
  2020年   193篇
  2019年   242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244篇
  2016年   231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259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243篇
  2011年   238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261篇
  2006年   217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117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61.
62.
63.
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地貌形态反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855年黄河改夺大清河河道后于山东利津县东北入海。至今黄河尾癌河道历经10次大的改道变迁,塑造了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形成了7个主要的亚三洲堆积体。该文利用黄河尾癌河道改道资料,近、现代河口流路变迁图,近、现代黄河三角洲体系图以及1985-1986年的水文工程地质钻孔资料,在研究黄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的基础上,对工程地质钻孔数据进行沉积层序分析,将今论古,反推近、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地貌,研究结果近似展示了近、现代黄河三角洲二维平面的发育演变和其时其地的地貌形态。  相似文献   
64.
65.
硬玉的差热分析和紫外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卓伦  彭明生  徐庆鸿 《矿产与地质》2003,17(5):630-631,635
通过对缅甸硬玉的差热分析和紫外荧光光谱研究,发现不同颜色硬玉的紫外荧光谱中的617nm处的谱峰,可能是Cr引起的;对不同颜色硬玉进行的差热分析表明,其熔融温度略有不同,说明其生长环境有一定差异,而硬玉也可能是较好的耐热材料,具一定的开发潜能。  相似文献   
66.
应用微分求积区域分裂法求解非线性奇异摄动问题。数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法准确度高,计算量少。  相似文献   
67.
根据矿物差热曲线特征温度,拟定使用热重差分析岩矿中全碳、结晶水、硫化物硫和二氧化碳等项目的灼烧温度范围,并进行热重差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其他方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8.
油气差异泵吸作用机理探讨——以泌阳凹陷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的系统研究,发现在差异抬升过程中,深凹源岩区抬升幅度小,凹陷四周圈闭发育区抬升幅度大,差异抬升运动导致源岩和圈闭之间的势能差急剧增大,从而促使油气大规模沿砂体向圈闭充注,这一过程类似于水泵抽水的过程,据此,文中提出了油气泵吸作用和油气差异泵吸作用的概念及机理,并以泌阳凹陷为例讨论了油气差异泵吸作用的形成条件、主要影响因素及油气差异泵吸作用对油气差异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影响油气差异泵吸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势能梯度、通道质量和泵源配置及油气运移距离;泌阳凹陷油气分布总体上受成藏运聚系统的控制,在各运聚系统内油气分布受油气差异泵吸作用的控制,其中势能梯度、泵源配置及油气运移距离是影响油气差异分布的主要因素,而在每一个大泵(复合泵)内部,通道质量差异是影响油气差异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9.
Introduction Receiver function has been extensively applied in studying S wave velocity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for about 20 years (Owens, et al, 1987; LIU, et al, 1996), which is a time series ob-tained by the deconvolution of vertical component from horizontal component for teleseismic P waveform. Receiver function represents the teleseismic P plane wave response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beneath seismic station, from which the source and propagation effects are removed. Receiver funct…  相似文献   
70.
Abstract This paper provides untilted paleomagnetic data obtained from the early Miocene strata around the Kanazawa‐Iozen area, in the eastern part of south‐west Japan. A thick pile of volcaniclastics and marine transgressive sediments underlie the area; they were deposit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Japan Sea opening event. Progressive thermal demagnetization tests isolated stable primary magnetic vectors from eight site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Iozen Formation. Overall, the tilt‐corrected mean direction of this unit is D = 36.4°, I = 51.6° and α95 = 12.1. Together with a published paleomagnetic and chronological database, the present results suggest that clockwise rotation of south‐west Japan, linked to the back‐arc opening, commenced in the early Miocene and accelerated at the same time as rapid subsidence along the Japan Sea coast. Post‐opening, differential rotation within the eastern part of south‐west Japan is assumed, based on selected paleomagnetic data from the latest Early Mioce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