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75篇 |
免费 | 749篇 |
国内免费 | 120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59篇 |
大气科学 | 644篇 |
地球物理 | 1034篇 |
地质学 | 2307篇 |
海洋学 | 746篇 |
天文学 | 63篇 |
综合类 | 319篇 |
自然地理 | 4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65篇 |
2022年 | 151篇 |
2021年 | 154篇 |
2020年 | 205篇 |
2019年 | 217篇 |
2018年 | 198篇 |
2017年 | 198篇 |
2016年 | 231篇 |
2015年 | 243篇 |
2014年 | 259篇 |
2013年 | 296篇 |
2012年 | 296篇 |
2011年 | 309篇 |
2010年 | 264篇 |
2009年 | 285篇 |
2008年 | 256篇 |
2007年 | 274篇 |
2006年 | 254篇 |
2005年 | 211篇 |
2004年 | 197篇 |
2003年 | 174篇 |
2002年 | 146篇 |
2001年 | 124篇 |
2000年 | 109篇 |
1999年 | 103篇 |
1998年 | 110篇 |
1997年 | 89篇 |
1996年 | 86篇 |
1995年 | 66篇 |
1994年 | 79篇 |
1993年 | 80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45篇 |
1989年 | 54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官厅水库秋季悬浮颗粒物和CDOM吸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2年9月5日在官厅水库采集的水体吸收系数数据,对总悬浮颗粒物、浮游植物色素颗粒物、非色素颗粒物和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吸收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秋季官厅水库的颗粒物吸收以浮游植物色素吸收为主,总颗粒物吸收光谱与浮游藻类吸收光谱相似;非色素颗粒物和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吸收系数随波长的增大接近指数规律衰减;ad(440)、ad(675)与CChl.a呈显著相关,表明官厅水库秋季的非色素颗粒物主要来源于浮游藻类降解产物,陆源性输入较少;a ph(440)、a ph(675)与CChl.a存在显著线性关系,但其比吸收系数较为恒定,与CChl.a基本无关;不同采样点的不同组分吸收系数对总吸收系数的贡献不同,大致有4种表现类型.在富营养程度较高的妫库区,浮游植物色素是水体光谱吸收的主导因子;在富营养程度较低的中库区,颗粒物与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共同主导水体光谱吸收. 相似文献
112.
本文应用向量随机过程分解模型对旋转谱作出物理解释;此外,还修改了线性振荡度的定义,导出了极化度、线性振荡度和旋转系数之间的关系式,并讨论了它们与总相干、同相相干、异相相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3.
在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03年7月21日、 10月16日云南大姚先后发生的6.2级、6.1级地震序列进行精定位的基础上,采用互相关系数法测量了两个地震序列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的延迟时间. 结果表明:① 两个地震序列的S波分裂现象较明显,除三台乡台以外,大部分台站记录到的地震快波平均偏振方向与区域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三台乡台的偏振方向出现两个峰值,平均偏振方向是N80deg;E,表现出与区域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不一致的现象;② 序列延迟时间与震源深度之间没有明显规律性关系,但不同延迟时间范围内偏振方向表现出不同的规律;③ 两次地震序列S波分裂结果对比发现,6.2级地震序列快波的偏振方向明显较分散,快波平均偏振方向比6.1级地震序列大20deg;,而延迟时间方面二者相差不大;④S波分裂快波偏振方向所表现出的空间差异性,可能是由于在区域背景应力场的基础上叠加了两次6级主震产生的应力扰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4.
引入完全规格化的缔合勒让德函数,阐述国际上两类不同规格化的引潮位展开,使引潮位函数表达更加简明,大地系数定义更加规范. 由此得到由Doodson规格化与Hartmann & Wenzel规格化之间的转换系数. 相似文献
115.
Hakan Sirin Miguel A. Mariño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SERRA)》2008,22(4):551-565
The laboratory-scale ground water transport equation with nonequilibrium sorption reaction subjected to unsteady, nondivergence-free,
and nonstationary velocity fields is up-scaled to the field-scale by using the ensemble-averaged equations obtained from the
cumulant expansion ensemble-averaging method. It is found that existing ensemble-averaged equations obtained with the help
of the cumulant expansion method for the system of linea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re not second-order exact. Although
the cumulant expansion methodology is designed for noncommuting operator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commudativity
requirements that need to be satisfied by the functions and constants exist in the coefficient matrix of the system of ordinary/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 reversibility requirement, which covers the commudativity requirements, is also proposed when applying
the cumulant expansion method to a system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a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velocity correction obtained in this study due to the applied second-order exact cumulant expansion is investigated
on a numerical example with a linear trend in th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It is found that the effect of the new velocity
correction can be significant enough to affect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 values and the plume center of mass in the case of
a trending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in a physically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16.
应用多孔介质动力学进行了水下的砂土地层的动力反应分析,水下砂层可以看作是多相介质,孔隙水是可压缩的,土壤采用了非线性本构,考虑了砂土的刚度退化和剪胀性及土水相对运动等因素,并研究了多孔介质波动模拟的边界条件,建立了水体下地层平面动力非线性动力反应的直接差分法,直接求解水体的压力和饱和土层的动孔隙压力,可以进一步分析水下砂土地震液化问题。 相似文献
117.
采空侧巷道底鼓形成机制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煤矿深部采空侧巷道底鼓现象日趋普遍和严重,严重影响巷道的运输和正常使用,其底鼓防治技术研究已成为目前煤矿岩石力学问题研究的重点。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等研究方法,对采空侧巷道底鼓的特征、形成原因、形成机制及其防治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采空侧巷道底鼓与底板岩性和底板岩层的应力重新分布有关;(2)底板在严重挤压变形的情况下发生断裂,底板隆起,墙角发生外移是造成底鼓的主要原因;(3)底鼓始于巷道底角与底板中部;(4)采用中空锚杆注浆与高强锚杆锚注联合支护技术能有效治理采空侧巷道的底鼓 相似文献
118.
人工冻结法是饱水砂层开挖过程中常用的止水和临时支护方法,通过冻土损伤特性研究为冻土力学特性和冻结体稳定性分析奠定基础。为研究冻结砂土的损伤力学特性,在-5℃下进行了不同中主应力系数的冻结砂土三维室内试验。从冻土微元破坏服从Weibull随机分布的特点出发,将Drucker-Prager强度准则作为冻土微元统计分布变量,利用应变等价性假说,建立了三维应力状态下冻结砂土损伤本构模型;在此基础上,讨论模型参数F0与m和中主应力系数的关系,对模型参数进行合理修正,建立中主应力系数影响下的冻结砂土损伤本构模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参数F0和m随着中主应力系数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参数F0反映了冻结砂土的强度特性,参数m代表了冻结砂土的延性及脆性特征,考虑中主应力系数影响的冻结砂土损伤本构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冻结砂土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研究成果为人工冻结法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移动阅读 相似文献
119.
1955-2005年中国极端气温的变化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利用1955-2005年中国234站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研究了中国年、季极端气温变化趋势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我国年和四季的极端低温均表现出稳定的增温趋势;年、春季和夏季极端高温在黄河下游地区出现了较明显的降温趋势,而在华南地区增温趋势较显著;时间演变上,无论年还是四季,极端低温的增温幅度明显大于极端高温的增幅;极端气温在四季均有增温趋势,尤其以冬季的升温最明显;年极端高温和低温的年代际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