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645篇 |
免费 | 2727篇 |
国内免费 | 385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77篇 |
大气科学 | 1988篇 |
地球物理 | 1677篇 |
地质学 | 9802篇 |
海洋学 | 1974篇 |
天文学 | 21篇 |
综合类 | 1491篇 |
自然地理 | 45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4篇 |
2023年 | 479篇 |
2022年 | 802篇 |
2021年 | 902篇 |
2020年 | 835篇 |
2019年 | 993篇 |
2018年 | 743篇 |
2017年 | 755篇 |
2016年 | 864篇 |
2015年 | 879篇 |
2014年 | 1081篇 |
2013年 | 1010篇 |
2012年 | 1102篇 |
2011年 | 1019篇 |
2010年 | 881篇 |
2009年 | 898篇 |
2008年 | 869篇 |
2007年 | 922篇 |
2006年 | 904篇 |
2005年 | 825篇 |
2004年 | 730篇 |
2003年 | 615篇 |
2002年 | 592篇 |
2001年 | 554篇 |
2000年 | 567篇 |
1999年 | 475篇 |
1998年 | 364篇 |
1997年 | 309篇 |
1996年 | 228篇 |
1995年 | 183篇 |
1994年 | 163篇 |
1993年 | 130篇 |
1992年 | 111篇 |
1991年 | 76篇 |
1990年 | 59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28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相似文献
62.
旅游地学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积极作用至少可在不断发现更新旅游资源和对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诸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63.
本研究在通渭、兰州、西吉、宝鸡、西安等多个西北典型黄土震陷灾害场地获取原状土样,通过对密度、含水率、孔隙比、塑液限等物理指标的测试,分析其与土体震陷性的关系;通过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动强度、震陷等室内动力特性试验,并结合大量前人研究资料,分析土体性质对岩土震陷灾害的区域性影响。结果表明:1)震陷系数与单一土体物性参数呈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六盘山以西和以东的黄土震陷特性反映了明显的地区变化规律,在相同地震荷载作用下震害东轻西重;2)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活动增加,改变了土的含水率,导致土体上覆压力增大,在上覆压力的作用下,土体的初始孔隙数量有所减少,其固结程度越来越好,宏观表现为土体的易损性即震陷性减小。 相似文献
64.
文章对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发生于江苏省沿海高速公路的浓雾过程(能见度0.5 km)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低能见度浓雾的气候特征、气象要素变化以及主要环流形势背景。研究结果表明:(1)低能见度浓雾月分布次数有显著差异,3-6月、12月至次年2月雾发生次数最高,春、冬季高于夏、秋季;03:00-05:00为低能见度生成的高峰时段,08:00左右为消散峰值时段。(2)能见度低于0.5 km后,如果相对湿度继续增大到97%左右、温度处于0~4℃、风速在0~2 m·s~(-1)、风向在ENE-SSE,能见度可能继续下降到0.2 km以下。(3)对150366个样本的环流背景统计分析表明,中北部路段的低能见度天气大多数是由锋前雾引起的,主要出现在中低层暖区域内,地面为冷锋前部弱气压场的环流条件下。全路段大面积低能见度天气由辐射雾和平流雾造成,辐射雾天气形势主要是高层为下沉气流,配合地面受弱高压或高压南下;平流雾出现在中低层暖性系统,地面位于入海高压后部或低压倒槽东侧,低层盛行偏东风或东南风。(4)"象鼻型"先期振荡现象适用于沿海高速公路低能见度预报过程,尤其对能见度稳定维持0.2 km以下的浓雾过程有很好的预警和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65.
对2013年河北省中南部的石家庄、保定、沧州、衡水、邢台和邯郸6个地市市区各站点逐小时PM10和PM2.5监测资料及相应气象资料分析结果表明:6个地市中邢台年污染日数最多,对应其年平均风速最小;沧州的最少,年平均风速最大。各地市各个级别污染日数不同,五、六级重污染天气均集中在10月—次年3月。首要污染物主要是PM10和PM2.5,但比例不尽相同。特殊的地理位置、污染源差异和气象条件的差异造成各地市污染日数、级别的差异。6个地市污染天气过程时段大都相同,区域性污染明显。各地市PM10和PM2.5浓度平均最大值均出现在冬季,PM10浓度平均最小值均出现在夏季,各市PM2.5浓度平均最小值出现的季节不同。6个地市PM10和PM2.5浓度值的月变化趋势相似。不同季节各地市PM10和PM2.5浓度日变化趋势不同,极值出现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极值出现的时间与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秋、冬季各地市PM10和PM2.5浓度日较差多大于春、夏季的。各地市PM10和PM2.5浓度日均值与当地的日均气温、风速、能见度呈负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66.
利用中国南部沿海风向、地面气温及南海北部风速的变化确定南海北部冷涌的判别标准,构建了一个冷涌发生频率指数,对南海北部冷涌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环流异常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冷涌频率指数能够更加全面地描述冷涌系统的特征,与全国范围的冷空气爆发关系密切。南海北部冷涌与中高纬、中低纬环流具有密切的联系,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当贝加尔湖以西高压脊偏强,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加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位置偏东时,有利于大陆上冷空气南下入海,在南海北部形成冷涌。冷涌发生时,经向Hadley环流加强,调整中纬与低纬地区的大气质量,高层向北输送的大气在科氏力作用下导致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加强,有利于冷涌的维持和加强。 相似文献
67.
降水是干旱区水文循环研究不可缺少的水文要素,为了揭示我国西北地区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合理开展不同尺度水文循环研究和建立对比标准,系统搜集分析了乌鲁木齐、银川、张掖、兰州、平凉、西安和拉萨七个地区多年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数据资料。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银川、张掖和兰州四个地区的δ18O值夏半年明显高于冬半年,从全年尺度上来看只是受到了温度效应的影响;而位于关中盆地的西安地区则由于复杂的水汽来源,冬半年表现出受温度效应的控制,夏半年转为雨量效应控制为主。平凉地区δ18O与其它海拔相近地区(如兰州)相比5~9月份均偏负,这与平凉地区较弱的城市热岛效应有关。西北地区大气降水δD和δ18O的变化范围均在全球大气降水的变化范围之内,除平凉和拉萨外,其它几个地区大气降水线方程的斜率和截距均小于全球大气降水线,说明这些地区的降水是在干旱环境下经历较强程度的蒸发条件下进行的,且在降水过程中还可能受到了局地二次蒸发凝结等水汽循环的影响。而该区域大气降水的氘盈余(d值)表现出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特点,表明冬半年和夏半年水汽来源不同或者水源地的蒸发条件不同。 相似文献
68.
《Geoforum》2015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ortance of national-leve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for promoting the EU’s Protected Geographic Indication scheme (PGI). Taking the example of Ireland, for which PGI designations remain comparatively low, it explores whether the approach to providing institutional supports to the PGI scheme is influenced by top-down technocratic governance structures that pertain to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certification that encompass the broader operating environment for food production in Ireland. Although the regulation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certification are distinct remits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PGI scheme, in the Irish context the same institutional bodies are involved in governance of both. Using a discourse analysis interpretative framework, this paper draws on interviews with Irish producer group members and institutional representatives to examine how governance of the PGI scheme reflects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s more in keeping with a regulatory environment for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than with development of place-based food product links. It suggests that incentives to avail of the PGI scheme as a means of realising value-added for producers are not well established because they require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subjective, context-dependent processes and practices linked to geographical place and place identity. These are not easily accommodated under curren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hat also incorporate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remits because these are in turn strongly established through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recognised systems of regulation and benchmarking. The findings point to the benefits to be gained from a more layered governance structure for PGI; devolving operation of the scheme to relevant regional and local development organisations that possess the expertise and relevant local knowledge to (a) incentivise the formation of producer groups, and (b) prioritise mentoring and support for PGI concept development as a clearer reflection of bottom-up rural sustainability policy. 相似文献
69.
新疆西克尔地区下奥陶统鹰山组岩溶分带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岩溶缝洞型储层作为重要的油气储层备受关注,而目前预测此类型储层的方法较有限。在新疆伽什县西克尔野外露头区地表岩溶现象丰富,志留系地层以填平补齐的方式充填在一系列的溶沟和溶槽中,部分洼地中还有志留系地层残留,表明该区发育加里东中期岩溶。在本区岩溶古地貌的基础上,基于排泄基准面的分析,划分出3级岩溶台面并对应发育3期岩溶。据现代地貌学和岩溶学理论,按照水动力条件的不同并结合本区岩溶发育特征,运用岩溶旋回的观点将第二期岩溶剖面分为表层岩溶带、垂直渗滤带和水平潜流带,认识到西克尔地区古岩溶地下水发育规律及洞穴发育程度。构造运动是垂向岩溶分带性的主控因素;因此,在大的构造背景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预测巴楚地区的缝洞型储层。 相似文献
70.
A long history of increases in population pressure in Java has caused agricultural land use to expand and intensify. More recent land use changes caused the conversion of prime agricultural land into residential and industrial area. Results of a dynamic, regional-scale, land use change model are presented, defin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land use changes. The model is based on multi-scale modelling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d use and socio-economic and biophysical determinants. Historical validation showed that the model can adequately simulate the pattern of land use change. Future patterns of land use change between 1994 and 2010 are simulated assuming further urbaniza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most intensive land use changes will occur in Java's lowland area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