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9篇
  免费   1030篇
  国内免费   686篇
测绘学   911篇
大气科学   844篇
地球物理   1785篇
地质学   2074篇
海洋学   553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303篇
自然地理   60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209篇
  2019年   238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246篇
  2016年   229篇
  2015年   222篇
  2014年   287篇
  2013年   443篇
  2012年   329篇
  2011年   350篇
  2010年   256篇
  2009年   323篇
  2008年   331篇
  2007年   378篇
  2006年   371篇
  2005年   316篇
  2004年   308篇
  2003年   298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196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161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71.
本文从长短桩复合地基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角度,阐述了长桩、短桩、褥垫层的作用机理,提出长短桩复合地基概念设计应遵循的设计原则。应用概念设计思想,建立了长短桩复合地基的五种典型工程应用模式,并在各典型模式的分析说明中,提出设计与施工参数的选用建议。通过在北京某工程的实际应用,显示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典型工程应用模式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72.
地震工况下坝坡的抗滑安全系数取值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佳成  陈祖煜  孙平  王玉杰 《岩土力学》2011,32(Z1):483-0487
地震工况下的坝坡抗滑稳定性核算一直是大坝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环节,采用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是评价坝坡安全性的基本保证。本文从概率极限分析的角度探讨了坝坡稳定性可靠度分析的概率意义,提出了将地震发生当做概率事件的坝坡可靠度计算方法。为验证将地震超越概率纳入坝坡稳定分析中的合理性,本文通过两个典型算例和小浪底坝坡典型剖面的抗滑稳定性分析研究了坝坡在地震工况下的单一安全系数与可靠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坝坡稳定分析中引入超越概率计算所得结果与工程实际相符,与以往的将地震发生当做确定性事件计算方法相比,该方法显著提高了坝坡的可靠指标值;比较可靠指标与单一安全系数的取值标准显示出在坝坡稳定分析中合理地引入地震概率分析方法能够保证坝坡在地震和正常工况下有相近的可靠指标值  相似文献   
973.
龚彦峰  张俊儒 《岩土力学》2011,32(4):1062-1068
目前,在单层衬砌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基于挪威法的Q系统支护设计法,但该方法涉及的参数有6个,在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测试这些参数经验性较强,准确性不高,而且费用较高;将Q法直接移植到中国的单层衬砌设计困难较大,不适合中国国情。在此背景下,提出以屈服接近度和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为基础的单层衬砌设计原则和方法,并结合合武铁路大别山隧道2号斜井进行了工程实践。首先通过地质勘查得到隧道所在地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以及围岩的物理力学指标,确定隧道围岩的屈服接近度,进而提出单层衬砌支护参数及喷射混凝土的力学控制指标,完成结构的预设计;根据隧道施工过程中实测的围岩松动圈范围,运用松动圈支护理论修正设计,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单层衬砌设计方法体系。实践表明,提出的单层衬砌设计方法经济适用、对施工干扰小,适合信息化施工,且施作完成的单层衬砌结构安全可靠,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较大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974.
岩土工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建筑物抗震规范设计中的标准设计谱实际代表着一种平均结果,并没有考虑到场地土体非线性参数的变异性。文中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土非线性参数变异性对标准设计谱的影响。给出了考虑土非线性参数变异性的概率设计谱。结果表明,土非线性参数变异性对标准设计谱的影响显著;粘性土和无粘性土的动剪切模量比对标准设计谱的影响决定于土非线性参数的概率水准,同时也取决于概率设计谱的频段;烈度7度、8度和9度下土体动剪切模量比变异性使标准设计谱平台最大变化50%、80%和100%,阻尼比变异性使标准设计谱平台最大变化40%、45%和60%。  相似文献   
975.
976.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抗震性能越来越受到关注,反应位移法作为一种简捷的抗震设计方法被大量应用于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中。地基弹簧系数的确定方法是反应位移法抗震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选取试验法、李英民法、MIDAS法和有限元法,结合北京典型地层,对比分析这四种方法地基弹簧系数取值对地下结构的弯矩、轴力和剪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在反应位移法计算中,地基弹簧系数取值对结构内力响应具有重要影响,对结构轴力和剪力的影响较大,而对于弯矩的影响相对较小;(2)地基弹簧系数获取方法优选试验法,在无地勘资料情况下,经验公式和有限元法可作为备选方法;(3)综合考虑四种不同地基弹簧系数确定方法对结构内力影响程度,为保证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可对试验法下结构内力进行系数修正,修正系数建议值为1.10。  相似文献   
977.
We exploit a natural experiment caused by an extreme flood (~500 year recurrence interval) and sediment pulse derived from more than 2500 concurrent landslide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valley‐scale geomorphic controls on sediment slug evolution and the impact of sediment pulse passage and slug deposition and dispersion on channel stability and channel form. Sediment slug movement is a crucial process that shapes gravel‐bed rivers and alluvial valleys and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of downstream bed material transport. Further, increased bed material transport rates during slug deposition can trigger channel responses including increases in lateral mobility, channel width, and alluvial bar dominance. Pre‐ and post‐flood LiDAR and aerial photographs bracketing the 2007 flood on the Chehalis River in south‐western Washington State, USA, document the channel response with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definition. The sediment slug behaved as a Gilbert Wave, with both channel aggradation and sequestration of large volumes of material in floodplains of headwaters' reaches and reaches where confined valleys enter into broad alluvial valley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alley form of two separate sub‐basins impacted by the pulse highlight the important role channel and channel‐floodplain connectivity play in governing downstream movement of sediment slug material. Finally, channel response to the extreme flood and sediment pulse illustrat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bed material transport and channel form. Specifically, the channel widened, lateral channel mobility increased,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active channel covered by bars increased in all reaches in the study area. The response scaled tightly with the relative amount of bed material sediment transport through individual reaches, indicating that the amount of morphological change caused by the flood was conditioned by the simultaneous introduction of a sediment pulse to the channel network.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78.
979.
9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