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25篇 |
免费 | 1078篇 |
国内免费 | 117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93篇 |
大气科学 | 697篇 |
地球物理 | 1647篇 |
地质学 | 2866篇 |
海洋学 | 887篇 |
天文学 | 159篇 |
综合类 | 483篇 |
自然地理 | 7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110篇 |
2022年 | 175篇 |
2021年 | 207篇 |
2020年 | 267篇 |
2019年 | 251篇 |
2018年 | 212篇 |
2017年 | 240篇 |
2016年 | 297篇 |
2015年 | 274篇 |
2014年 | 331篇 |
2013年 | 416篇 |
2012年 | 380篇 |
2011年 | 396篇 |
2010年 | 295篇 |
2009年 | 353篇 |
2008年 | 355篇 |
2007年 | 423篇 |
2006年 | 412篇 |
2005年 | 348篇 |
2004年 | 306篇 |
2003年 | 246篇 |
2002年 | 227篇 |
2001年 | 217篇 |
2000年 | 209篇 |
1999年 | 169篇 |
1998年 | 165篇 |
1997年 | 150篇 |
1996年 | 133篇 |
1995年 | 85篇 |
1994年 | 87篇 |
1993年 | 79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55篇 |
1988年 | 40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3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91.
992.
面向全国2000多个台站,应用数值预报产品释用MOS技术制作温度、降水、相对湿度、风、云量及能见度等要素预报,并实现了预报业务运行。通过建立MOS预报系统,表明预报因子和预报对象的处理,建方程前的参数选择以及预报因子的选取都会影响要素预报的质量,需要做大量的细致工作。预报检验结果显示,降水预报尚未达到可用程度,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短期预报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用的或是可参考的,但还有待进一步改进。降水预报尚需在预报因子和充分运用多种探测信息方面着手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993.
根据高速公路桥头跳车病害探地雷达检测结果,结合路基实际工程地质资料及沉降观测值,分析出造成此病害的原因是桥与路之间沉降差异所致,故搭板与垫层和垫层与路基之间产生了脱空,造成桥搭板、垫层碎裂而出现了桥头跳车病害.针对病害根源,采用了压密注浆进行搭板加固及重新摊铺沥青混合料进行调坡处理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994.
为探索三维掠动叶降低对转压气机二次流损失的潜力,进一步提高对转压气机气动性能,基于近似函数与遗传算法,针对某对转压气机双排转子在整机环境下进行三维掠动叶优化设计,并对优化前后流场进行对比分析。优化成功的得到了双排“S”形掠动叶,结果表明:三维掠动叶有效改善了双排动叶吸力面径向二次流,减小了吸力面低速区,提高了对转压气机性能,优化工况点整机效率提高0.6%,全工况范围内效率均有所提高;三维掠动叶提高对转压气机效率的根本原因是其对径向负荷分配的重新调整,将叶展下方流动较差区域负荷移至叶展上方,改善流场的同时保证对转压气机负荷不变。 相似文献
995.
华北平原冬小麦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是准确量化植被与气候相互作用不可缺少的参数,也是小麦生产的科学管理和节水农业发展的重要科学依据。利用中国气象局固城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试验站大型根系观测系统,观测冬小麦“济麦-22”的根系参数,对根长、根长密度、根重密度和根系粗度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垂直方向上,冬小麦的根量(根长和根干重)随土壤深度增加呈减少分布。重旱、轻中旱、适宜和偏湿4种处理的根长垂直分布与自然对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29、0.90和0.86,其中重旱与自然对照的相关性最好,轻中旱较差。土壤水分可以影响冬小麦根系的生长。土壤水分充足时,有利于根系生长,使表层根系量增多,根干物质量增加;土壤水分亏缺时,则相反。轻度干旱有利于中下层根系的延伸生长。冬小麦的根长密度与根重密度的相关系数呈显著的正相关,根系粗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减少。 相似文献
996.
D. A. Holdsworth Rupa Vuthaluru Iain M. Reid Robert A. Vincent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Solar》2002,64(18)
The differential absorption experiment (DAE) was first proposed in the 1950s for the estimation of mesospheric and lower thermospheric electron density using MF/HF radars. The technique was used extensively until the late 1970s, when interest in the technique declined, due to experimental limitations and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assumptions of the techniqu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AE within the online observations of the Buckland Park MF (BPMF) radar. The experimental limitations of the technique for the BPMF radar are discussed,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paid to effects of complex gain differences between receiving channels used to decompose the linearly received signals into circular components. Hourly and monthly averaged midday DAE electron densities are presented, revealing good agreement with IRI model estimates. Monthly averaged midnight DAE electron densities are also presented, revealing good qualitative agreement with the IRI model estimates. 相似文献
997.
998.
海冰上积雪的分布是影响海冰与大气能量交换以及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当前的CMIP6气候模式(如CESM2和NESM3)采用定常的积雪密度,而专注于模拟雪厚度和密度变化的模式(如SnowModel-LG)则采用经验的变化雪密度公式。对比CryoSat-2卫星观测的积雪厚度发现,从积雪厚度的空间分布与平均值难以判断出变化雪密度对北冰洋积雪厚度模拟产生何种影响,对于变化雪密度模拟积雪厚度的改进及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采用随气温、风速等因子变化的雪密度经验公式模型,并利用SNOTEL单站的长时间序列观测资料,对不同影响因子设计如下敏感性实验:A. 考虑所有气象因子的变化雪密度模型;B. 常数雪密度模型;C. 在A中不考虑风对密实化的影响;D. 在A中不考虑气温对密实化的影响。实验A、B、C和D诊断计算的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5月10日积雪厚度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4.2 cm、4.8 cm、25.9 cm和4.2 cm。结果表明,变化雪密度方案A模拟的积雪密度、厚度在平均值上与常数雪密度的结果接近,但其模拟的积雪厚度均方根误差最小,并且能够模拟出积雪厚度在几天到十几天时间尺度上的高频变化,同时减小了这种高频变化对应时段雪厚模拟结果的相对误差,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还发现气温变化对积雪密实化的影响远小于风。 相似文献
999.
PDC钻头切削齿受力随布齿密度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布齿方式的3个PDC切削齿同步连续切削转动的岩石为模拟井底钻头切削齿实际工作状态,用切削岩石时相同的布齿参数切削砂轮来磨损切削以模拟切削的以模拟切削齿磨状态,试验研究了不同磨损程度的切削齿受力与布齿密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软硬变化检测识别冬小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软硬变化检测的作物识别方法 SHLUCD(Soft and Hard Land Use/Cover Change Detection Method)。该方法利用多期遥感影像能够有效表达作物的生长物候特征,以达到在离散变化区(即纯净像元区,包括完全转换成作物的突变区域和非作物区域)和连续变化区(即渐变区,混合像元区,是部分转化为作物的区域)准确进行作物的识别。在北京市选择一个研究区,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选用2011年10月6日(播种期)和2012年4月16日(拔节期)两期环境减灾1号卫星影像,分别采用硬变化检测方法 HLUCD(Hard Land Use/Cover Change Detection Method)、软变化检测方法 SLUCD(Soft Land Use/Cover Change Detection Method)和SHLUCD进行冬小麦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尺度窗口下,SHLUCD较传统方法表现出较明显的优势,具有更低的均方根误差RMSE(SHLUCD为[0.14,0.07],HLUCD为[0.15,0.07],SLUCD为[0.16,0.08])和偏差bias(SHLUCD为-0.0008,HLUCD为-0.007,SLUCD为0.014)和更高的决定系数R2(SHLUCD为[0.68,0.86],HLUCD为[0.62,0.86],SLUCD为[0.60,0.86])。针对冬小麦突变区域、冬小麦渐变区域和非冬小麦区域分别进行评价,表明SHLUCD识别精度接近各区最佳的识别方法,进一步验证了SHLUCD的灵活性和适用性。SHLUCD方法在离散变化区能够通过土地覆盖类型状态变化来有效地识别出冬小麦,在连续变化区可识别出土地覆盖的状态变化程度定量表达冬小麦的丰度,是其他作物多时相遥感变化检测的前期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