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3篇
  免费   488篇
  国内免费   444篇
测绘学   237篇
大气科学   285篇
地球物理   743篇
地质学   985篇
海洋学   410篇
天文学   67篇
综合类   277篇
自然地理   43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中国东北地区处于古亚洲构造域、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叠加作用最为显著的地区,是地学研究的热点区域.为了探析欧亚大陆下西太平洋板片的俯冲形态以及揭示该区域深部地球动力学机制,利用卫星重力数据通过预处理共轭梯度快速密度反演算法获得了包含东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及日本海海域在内的研究区域上地幔三维密度结构,结合天然地震三维层析成像结果共同揭示太平洋板片的俯冲形态和深部动力机制.俯冲的太平洋板片在日本海沟处呈高密度异常,向西横向持续扩张,深度方向上有逐渐增加趋势.不连续的高密度体俯冲至地幔转换带(410~660km)后继续水平西向俯冲,部分滞留板片可能进入下地幔;在大兴安岭断裂带下面转换带中同样发现水平分布的高密度体,推断是大兴安岭断裂带下方地幔岩石圈拆沉的结果,横向不均匀分布的俯冲板片边缘已抵至大兴安岭造山带附近,这对于研究东北地区深部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42.
水生大型无脊椎动物的能量密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云君  梁彦龄 《湖泊科学》2002,14(2):185-189
测定了72种大型水生无脊椎动物的能量密度,其中69种是第一次测定,底栖动物的能量密度随物种、季节、地区、年龄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绝大多数寡毛类的能量密度为22.99-25.08kJ/g(干生),软体动物的能量密度为16.72-22.99kJ/g(干重),昆虫及其幼虫的能量密度变异较大,为10.45-25.08kJ/g(干重)左右。  相似文献   
943.
基于能量密度的自解耦互相关成像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能量密度构建的弹性波能量成像条件,可以准确提取弹性波场的能量信息,并可以有效压制背向散射.但是该成像条件得到的成像结果将所有弹性波场能量信息耦合在一起,难以区分纯波模式的能量信息.为此,我们从势能及动能两方面将能量场解耦,得到纯纵波(PP)、纯横波(SS)、转换波(C)能量场.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基于Helmholtz原理对位移场的空间导数进行因式分解,将弹性势能自解耦得到纯纵波、纯横波及转换波势能;引入体应力构建得到P波及S波速度,将弹性动能分解为纯纵波、纯横波和转换波动能.从而,构建基于能量密度自解耦得到纯波能量互相关成像条件.数值实验表明自解耦成像条件可实现弹性波场能量的分解,并得到背向散射压制、振幅有效保持的PP波、SS波和C波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944.
地震台站台基噪声功率谱概率密度函数Matlab实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选取2015年四川数字测震台网中筠连和华蓥山地震台记录的垂直分向连续波形数据,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地震台站台基噪声功率谱概率密度函数,分析地震台站环境噪声特征。结果表明,台站环境噪声功率谱密度概率密度分布对地震事件波形(体波、面波)、人为噪声(台站周围人为活动、车辆及机器噪声等高频干扰)、系统瞬变(数据丢失、地震计小故障)以及仪器标定信号等反映较好。使用台基噪声功率谱概率密度函数方法,有利于监测地震台站数据记录,提高观测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945.
利用基于消去-恢复原理的最小二乘配置方法,对2009-2013年相对重力/GPS联合观测数据与EGM2008模型数据进行融合,更新了巴颜喀拉块体东缘地区的自由空气与布格重力异常场.基于该布格重力异常数据,以CRUST1.0地壳密度模型为初始条件,使用二维多边形棱柱体正演与非线性最小二乘反演方法,获取了巴颜喀拉块体东缘地壳分层密度结构.基于地壳不可压缩和均衡调整原理提出了计算垂向构造应力新方法,并结合上述地壳分层密度结构和地形数据计算了巴颜喀拉块体东缘垂向构造应力分布.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蓄积了较高的正向构造应力(约40 MPa),马尔康周边地区蓄积了较高的负向构造应力(约—30 MPa).对研究区域1970年以来5级(Ms)以上地震进行统计发现,地震多发生在垂向构造应力梯度带上,垂向构造应力为正的地区易触发浅源地震,为负的地区易触发深源地震.在地壳横向变形强烈的区域,垂向构造应力与地震深度的对应关系减弱.  相似文献   
946.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的干旱响应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鄱阳湖干旱事件频发,干旱导致的气象水文要素变化直接影响植被生长状况,尤其是对于地上植被生物量的影响极为显著.研究鄱阳湖干旱事件对于湿地植被的影响,对于保护鸟类栖息地,认识湿地生态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长期卫星遥感数据,结合植被生物量野外调查,以2003和2006年极端干旱年份为出发点,从湿地植被面积、生物量密度和总生物量的角度分析了鄱阳湖湿地植被生物量对于极端干旱的响应.研究表明:湿地植被面积、生物量密度以及总生物量均呈现双峰分布特征,在4和11月分别达到上、下半年的峰值.2003年植被生物量与多年均值一致,2006年下半年植被面积、生物量密度以及总生物量均明显超出多年均值.影响湿地植被面积的主要因素为鄱阳湖水位变化;而影响植被生物量密度的主要因素为气温和水位,退水时间提前对于生物量密度影响最大;总生物量同时受到植被面积与植被生物量密度的综合影响,其中植被面积的影响更大,植被面积对于总生物量的影响在2006年表现得比2003年更加显著.总之,2006年湿地植被对水文干旱的响应要比气象干旱强烈得多.  相似文献   
947.
通过对跨越内蒙构造带、阴山造山带、华北克拉通、秦岭造山带、扬子克拉通和华南陆内造山区等几大地质构造单元即北起内蒙满都拉、向南经陕西、越秦岭、过重庆、穿贵州、直抵南端广西凭祥全长2280km超长重力探测剖面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解释,构建了沿剖面的二维地壳密度结构模型,并详细分析了沿剖面壳内各界面与Moho界面展布的深部结构和构造特征,构划出了沿剖面主要深部断裂分布,研究分析了剖面辖区跨越的克拉通、造山带、盆山耦合带等各个不同构造单元的重力异常场、地壳密度结构、界面起伏及断裂构造分布的特征与差异.着重探讨了各构造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等整体的系统关连性.以期能对深化认识该剖面跨越地区的特异地壳结构、各构造单元的界域与关连、以及全剖面的大陆动力学研究等,提供相关重力场的依据.  相似文献   
948.
长波长假设条件下,各向同性背景地层中发育一组平行排列的垂直裂缝可等效为具有水平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HTI)介质.基于不同观测方位的岩石地震响应特征变化,宽方位地震数据不仅可实现裂缝岩石弹性参数与各向异性参数的预测,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孔隙度等储层物性参数信息.本文结合实际地震资料提出了贝叶斯框架下岩石物理驱动的储层裂缝参数与物性参数概率地震联合反演方法,首先基于AVAZ反演裂缝岩石的弹性参数与各向异性参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岩石物理模型表征孔隙度、裂缝密度等各向异性介质储层参数与裂缝岩石参数的相互关联,并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CMC)抽样方法进行大量样本的随机模拟,使用期望最大化(EM)算法估计后验条件概率分布,最终寻找最大后验条件概率对应的孔隙度、裂缝密度等HTI裂缝介质储层参数即为反演结果.测井及实际地震数据处理表明,该方法能够稳定合理地从方位地震资料中获取裂缝岩石弹性参数与各向异性参数,并提供了一种较为可靠的孔隙度、裂缝密度等裂缝介质储层参数概率地震反演方法.  相似文献   
949.
A generalized probabilistic model i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to predict sediment entrainment under the incipient motion, rolling, and pickup modes. A novelty of the proposed model is that it incorporates in its formulation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of the bed shear stress, instead of the near-bed velocity fluctuations, to account for the effects of both flow turbulence and bed surface irregularity on sediment entrainment. The proposed model incorporates in its formulation the collective effects of three para-meters describing bed surface irregularity, namely the relative roughness, the volumetric fraction and relative position of sediment particles within the active layer. Another key feature of the model is that it provides a criterion for estimating the lift and drag coefficients jointly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that lift and drag forces acting on sediment particles are interdependent and vary with particle protrusion and packing density. The model was validated using laboratory data of both fine and coarse sediment and was compared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models.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all the examined models perform adequately for the fine sediment data, where the sediment particles have more uniform gra-dation and relative roughness is not a factor. The proposed model was particularly suited for the coarse sediment data, where the increased bed irregularity was captured by the new parameters introduced in the model formulation. As a result, the proposed model yielded smaller prediction errors and physically acceptable values for the lift coefficient compared to the other models in case of the coarse sediment data.  相似文献   
950.
在Vlachos等提出的双模态时变修正Kanai-Tajimi功率谱模型及其参数识别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杜修力等提出的Kanai-Tajimi功率谱滤波方法并引进遗传算法及二次优化识别技术进行改进,建立地震动时变功率谱的参数模型化方法。通过集集地震波的时变功率谱模型参数识别及模拟地震动算例,验证改进后的双模态时变修正Kanai-Tajimi功率谱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方法可运用到重大工程结构抗震分析的设计地震动输入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